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建造的房屋)

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建造的房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5至6米高;以石板蓋頂,風雨不透。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缽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樸實無華,固若金湯。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布依族民居多為乾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看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板房
  • 牆體:石條或石塊
  • 房頂:石板
  • 建築風格:布依族民居
  • 房高:5-6米
  • 家具:石桌、石凳、石灶、石缽
  • 特點:冬暖夏涼,採光較差
特點,屋面,

特點

內木外石的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的民居豐富多彩,不僅有石板房,還有茅草房、夯土房、吊腳樓等,其中石板房更有特色。布依族男子,就像布依族女子能紡織刺繡一樣,人人都會石匠活,一家砌屋,全寨相幫,只有關鍵的地方,如刻龍雕鳳、鐫字才去找老石匠。砌數米高的牆體,不用任何膠粘劑照樣穩固。貴州的石板房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集中的地區:一個是貴陽市周圍的郊縣;另一個是安順地區的幾個縣。從造型上看,貴陽附近的石板房為懸山式,而安順地區的石板房為硬山式。安順地區的滑石哨寨和花溪附近的鎮山石頭寨更以其保存比較完好的建築及聚落形態,成為石板房中的典範。
布依族的村寨多布置在依山傍水的平緩地帶,周邊環境優美,村寨內外古樹參天,溪流環繞,果木成蔭。村寨利用地形的高差,選擇宅基並靠山而建,發揮山地豎向組合的優勢。建築物的朝向也順應地形的變化,平面靈活多變,並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體現山地建築的風貌。
村寨的道路沿山勢呈環狀布置,數條沿坡蜿蜒而上的小道,道路的交叉處常設有大小不等的開敞空間。從遠處眺望寨內的單體建築,有疏密相間的屋頂、牆體、曲折的小路、高低的坡坎,天然石壁,掩映在蔥鬱的古樹翠竹之中,醒目的灰色和土紅色的石頭牆與淺色的石板屋面相互襯托輝映,構成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及樸實而又自然的景象。
石板房建築多為兩層,下層飼養牲畜豬、牛等,上層住人。如安順地區的滑石哨寨距著名的黃果樹瀑布不到兩公里,瀑布的上游溪水蜿蜒地流經寨子的附近,村寨坐西朝東沿坡地布置,層次非常清楚。
自由靈活的布局形式也使村寨的內部形成了一些有趣味的小空間:有高低錯落的石台,那是實用與美的統一;也有曲曲折折的村路,峰迴路轉。
在貴州的花溪、鎮寧、安順一帶,山上到處都是水成岩,岩層外露、硬度適中、節理分層。既有1.5至5厘米厚的片石,也有50到60厘米厚的片石,也有50到60厘米厚的塊石。較薄的片石又稱“合硼石”,可進行不同規格尺寸的切割,更多用於屋面。合硼石岩層每層厚度極薄,薄厚不一的石頭使得布依族的建築從屋面、牆體到房基都是石頭建成,就連寨子裡的小路甚至山上梯田的圍合全部採用山上的石頭。
由於石板房的結構形式是“內木外石”,柱子需要粗一點的木料,而穿斗式的梁架部分所需要的木料就比較細了。
石板房鋪地用的是石板,樓板是石片,水缸則用大塊石板拼成四方體,牲口槽也是用石塊鑿成,廁所從下面的糞池到上面的蹲坑、牆壁和屋頂也都是石板的。石桌、石凳、石缸、石臼、石磨、石灶台顯示出原始、古樸的土著文化特點。石頭的色彩在灰調子中呈現出白、藍灰、淺土紅等色相。
布依族的建築平面比較簡單,大多數為一明一次間或一明兩次間。一明一次間的,堂屋的前廳是家庭生活起居的空間,後部隔出一小間用來做廚房,右側次間分為前後兩間用來居住; 一明兩次間的,堂屋的前廳是家族生活起居的空間,後部隔出的小間用以住人或存放雜物,兩次間也分前後兩間,前間用作火塘或臥室,右側的後間作為臥室,左側的後間則多用來做廚房。布依族的民居通常利用閣樓層的大面積空間儲存一些雜物。有的民居利用地面高差,前半部不填,用作牲畜飼舍。民居也有一些更多分隔的,其平面布局形式略有不同。
雖然布依族的民居外部看上去都是石頭建成的,但它的真正結構部分卻是由木結構支撐的,繼承了我國木建築的優良傳統。建築四周看似牢固的牆體並不承重,而是木構架支撐著樓板和房頂,以傳統的立巾屋架為主,單排屋架由柱、瓜柱和穿枋以卯榫連線組成。
石木結構建築多分布在黔中、黔西南、安順等地區,材料是石料和木材。石頭民居的木構房架都包在牆體裡面,對木材選擇裕度比較大。房屋的承重結構是穿斗式木構房架,石料只作圍護結構和屋面防水材料。
塊石多當作牆身材料,按不同疊砌方式又分為亂毛石、平毛石、方整石數種,外貌自然樸實而又富於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由非承重石牆承重牆體發展。單層或多層石牆承重的石結構房屋可節約木材,降低造價。安順地區的石頭寨石板房大都屬於此種結構形式。
木結構建築體系在布依族居住的地區幾乎都有。其構造與其他民族基本相同。以傳統的立貼屋架為主。單排屋架由柱、瓜柱和穿枋以及卯榫連線組成,常見的有三柱二瓜、五柱四瓜,大進深的房屋由七柱六瓜的屋架組成。採用木樓楞、木地板、木牆板。屋面有青瓦、石板、樹皮、茅草等多種,多為雙坡排水懸山或歇山屋頂。花溪附近的鎮山石頭寨石板房大都屬於此種形式。
布依族建築的牆體都是用石頭壘砌起來的,基本都是石塊砌牆類,石板鑲嵌牆很少。岩石砌牆有的採用天然採集的塊石作乾砌或漿砌,外表層不作任何加工處理,顯得非常粗獷自然;或是用加工得整齊的疊砌在一起渾然堅固。石板片牆體的砌築,也有著自然的曠野之趣。石板的用料厚度也不盡相同,一般為2~10厘米。從牆體的砌築方法看,牆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壁頭牆,一種為砌牆。“壁頭”是當地人對鑲嵌石板的稱呼,也就是木構架的柱枋之間鑲嵌上3厘米左右厚的一塊塊長方形石板當作牆壁。鑲嵌的方法十分簡單,就是將尺寸恰好合適的石片放入柱枋間的空檔,然後在石板內外兩側邊緣處釘鐵釘進入柱或枋,鐵釘釘入一半,露出的一半可以固定石板。砌牆就是用亂石片像壘磚頭那樣,砌成的40厘米左右厚的牆體。
當片石上下表面平整時,砌築的橫縫結構緻密。不用砂漿疊砌的片石牆體,在光影下呈現稠密的凹凸不平狀紋理,外形樸素輕巧,給人以自然樸實的美感。

屋面

布依族石板房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的屋面了。大部分的建築都是懸山頂式,屋面均為雙坡排水。有些布依族的村寨喜用裁切得比較工整的鱗狀屋面板,每塊石片的厚度為2厘米左右,高低疊壓,錯落有致,宛若魚鱗;也有的則是形狀各不相同的天然板材,將這些不同形狀的亂石鋪得像瓦片一樣,而又不至於疊得太厚,這也正是布依族人民的智慧所在。石片在屋面形成自然的弧線,利於排水,而不用像瓦片屋頂那樣留出排水溝。
屋脊也不用脊瓦,而是將屋面一側的石片伸出,壓住另一側石片,然後再在屋脊上像瓦一樣砌上整齊的石片,形成一道屋脊。屋頂每個坡面的邊緣都用較大的石板,中間部分用稍小一些的石板。這樣既利於形成屋面曲線,又牢固結實,不易被風掀掉。有些屋面會把某塊石片換成玻璃有利於採光。不過屋頂上的石片十年左右要翻修一次,將風化的石片換掉。
屋頂薄石片,巧布成的任意鱗紋,自然天成,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1房基:民居依山而建,一般都有較高的台基。依坡而建的住宅前部台基兼作擋土牆,後部高出地面30~50厘米,四周用塊石或片石砌築,內部填土夯實找平。飼養牲畜的民居順著石頭路上的台階直接進到室內,牲畜間與室外形成半地下的關係。室內地面用石板鋪砌,既平整又防潮。
2門窗:門的四周用整塊的條石砌成,下部留有較高的門檻,洞口尺度較小。窗的洞口開得也偏小,洞頂做成尖拱、圓拱、石過梁等不同形式,有單個洞口也有並列洞口。
少數民居的門以一側的門軸為中心,向內偏轉了45度,不僅有效地遮擋了過往人流的視線,而且使門口形成了一個很有趣味的小空間。這種適宜的處理手法與四合院中影壁對視線空間的限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3裝飾:石板房的裝飾重點是在山牆的挑檐處作象徵吉祥的“龍口”處理。正立面的“龍口”加工精細,牆角的石柱有整柱,也有接柱,均精細雕鑿,與挑出的龍口、牆面配合,顯得粗中有細。石板房整體的裝修樸實、自然、沒有矯揉造作的感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的不斷演進,布依族的石板房也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不斷的更新和發展著。局部的布依族村寨已漸漸立起了全國可見的白瓷磚二層小樓,有的村寨開發了旅遊資源,很多房屋只保留了屋面形式,實在令人惋惜。不管怎樣,傳統的石板房建築中確實有很多我們現在設計也需要的理念和手法,精彩的布依族石板房不愧為我們民族建築中的一朵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