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指甲
- 外文名:Stone nails
- 分布區域:江浙皖雲貴川等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 功能主治:清熱,消腫,解毒
- 尺寸:高10~20厘米
- 性味:甘淡 涼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性味,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臨床套用,化學成分,傳說,
形態特徵
先端有較長突出的尖頭;雄蕊10,藥狹卵形,或長橢圓形,花絲細長;心皮5,稍開張。蓇葖果。種子細小,卵圓形,無翅而有細乳頭狀突起。花期6~7月。生於山坡傾斜處或岩石上。
分布範圍
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主要價值
性味
甘淡,涼。
①《綱目拾遺》:"性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涼,味甘淡;無毒。"
功用主治
清熱,消腫,解毒。治咽喉腫痛,肝炎,熱淋,癰腫,水火燙傷,蛇、蟲咬傷。
①《綱目拾遺》:"消癰腫。治濕郁水腫。""治諸毒及湯烙傷,療癰,蟲蛇螫咬。"
②《天寶本草》:"利小便,敷火瘡腫痛,湯火症;退濕熱,兼治淋症。"
③《四川中藥志》:"治喉頭紅腫,消癰腫,敷蛇傷及足生雞眼。"
④《貴州植藥調查》:"活血,止痛,清熱,消腫,接骨,治癆傷咳嗽。"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一切大毒,如發背、對口、冬瓜、騎馬等癰,初起者消,已成者潰,出腋亦少:鼠牙半支一兩,搗汁,陳酒和服,渣敷留頭,取汗而愈。(《百草鏡》半枝蓮飲)
②治水火燙傷,癰腫瘡瘍,毒蛇咬傷:鮮垂盆草一至四兩,洗淨,搗汁服。外用鮮草適量搗爛敷患處。(《上海常用中草藥》)
③治喉頭腫痛:鮮垂盆草搗汁一杯,加燒酒少許含漱五至十分鐘,每日三、四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套用
①治療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用垂盆草片劑,根據製片工藝不同分為低溫片(每片含生藥3克)和常溫片(每片含生藥2克)。每服低溫片3~6片,常溫片5~7片,每日3次,3個月為一療程。用低溫片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20例,顯效(自覺症狀明顯好轉,轉氨酶恢復正常巳達1個月)18例,轉氨酶恢復正常大部分在治後2周左右;無效2例。用常溫片治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共47例,顯效(標準同前)27例,好轉(症狀改善,轉氨酶下降或接近正常)5例,無效15例;顯效病例轉氨酶恢復正常多在2~4周間。低溫片組隨訪半年以上,有波動者2例,復發7例;常溫片組隨訪1~3個月,有波動者1例,復發5例。部分病例服藥後出現飢餓感、胃部隱痛、腸鳴便溏等症,服33%氫氧化鋁乳劑後大部分緩解。
②治療癰疽等症 :取鮮地蜈蚣2~4兩,洗淨搗爛,加乾麵少許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如膿頭已破,中間留一小孔,以便排膿),每日或隔日1次;另取鮮草1~2兩搗汁沖服。治療癰疽、痄腮、無名腫毒、蛇蟲咬傷等50例,除3例無效外,均治癒。治癒時間最短1天,最長5天。實踐證明:地蜈蚣草對皮膚及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疾患,早期能消腫止痛,促進吸收;已形成膿腫者能加速局限,破潰排膿。其中對癰疽的療效最為顯著。
化學成分
含甲基異石榴皮鹼等生物鹼、景天庚糖、蔗糖、果糖。
傳說
清代維峰腳下,有一個姓曾的農民,年40歲,子女各一,男耕女織,生活過得很好。有一天男主人忽然腹痛,里急後重,大便粘液濃血,一日二十多次,急請當地醫生治療,診斷為痢疾,服藥卻無效。一天,女兒拔了一籃豬草回來,內中有很多石指甲草,姓曾的想起此草能治豬的腹泄,便要妻子煮一碗給自己配粥吃。剛吃二餐腹就不痛了,連服3天,粘液濃血全止,痢疾痊癒。鄰里人患同樣痢疾者,也用此草配粥吃,全都好了。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都知道了石指甲草治療痢疾有神效。
石指甲草,學名垂盆草,又名佛甲草,屬景天科屬植物。性甘涼,味微酸,功用清熱解毒,利膽。用於癰疽瘡瘍,毒蛇咬傷,燙傷,喉痹及濕熱黃疸等病症。民間有如下一些驗方流傳,僅供讀者參考。
⒈治療黃疸性肝炎:鮮垂盆草100g,煎2次去渣存汁,粳米100g,煮粥2餐分服,連服7天病痊癒。
⒉治療急性腸炎:用乾垂盆草50g,水煎3次,去渣存汁,粳米100g,煮粥2餐分服,連服2天病痊癒。
⒊治療高血脂症:用垂盆草300g、半邊蓮200g、燕麥500g烘乾,共研細末加白糖 500g共製成餅乾,烘乾瓶裝,每餐50g,連服2次。1個月為1療程,連服2療程,治療31例,有效率為92%。
⒋治療肺癰:垂盆草50g、苡米50g,煎3次去渣存汁,粳米100g,做成稀粥,2次分服,6天為1療程,連服6療程,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