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河

石川河

石川河,黃河支流渭河支流,發源於陝西省銅川市焦坪北山和耀縣(銅川市耀州區)瑤曲鎮的北山,自西北向東南走向,流經銅川市王益區、耀州區,渭南市富平縣,西安市閻良區臨潼區,最後於西安市臨潼區的交口鎮(街道辦)流入渭河。上游為漆水河和沮水河,二水南下於富平縣境內洪水鄉岔口合流,蜿蜒曲曲百餘(144)公里,盛產細砂、鵝卵石,為石頭之川,故稱石川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川河
  • 別稱:沮水,宜君水、石川水、堰頭河
  • 所屬水系:黃河支流渭河支流
  • 發源地:陝西省耀縣西北長蛇嶺南側
  • 流經地區:耀縣、富平縣、臨潼
  • 河口:富平縣交口
  • 河流長度:137公里
  • 集水面積:4478平方公里
  • 年徑流量:2.15億立方米
  • 平均比降:4.6‰
幹流概況,上源段,幹流段,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流域概況,開發治理,引水灌溉,水庫建設,

幹流概況

上源段

上源二支,東支漆水,又稱銅官水,西支沮河為石川河正源。
漆水,以稱漆河,以源頭多漆樹得名,源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東北鳳凰山東面的崾嶮梁下,與宜君縣西南哭泉梁的塔尼河匯合後入金鎖關,南偏西流,合馬杓溝、雷家河,穿過銅川市區,再合王家河、小河溝等,於耀州區城南入沮河。全河長63公里,流域面積814.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年均徑流量0.38億立方米。上段基岩裸露,中段為灰岩地段,河床多礫石,下段進入地塹式斷陷盆地,河谷展寬。沿河兩岸水泥窯場、廢渣碎石遍布,阻礙行水,易發洪水災害。
沮水,也稱沮河,源於耀州區西北長蛇嶺南側,由大坡溝、西川等數條小溪流匯集而成,南偏西流至廟灣轉東南流,於柳林鎮上下,東納校場坪,西納秀房溝(頭道溝)水,在耀州區城南與漆水河交匯,河長67公里,流域面積871平方公里,比降13‰,年均徑流0.62億立方米。

幹流段

漆水、沮水耀州區城南兩河匯合後始稱石川河。東南流,於馬槽村入富平縣,過莊裡鎮進入渭河平原,繞過富平縣城西,接納趙氏河,在魏村入臨潼,經康橋、相橋,轉西南行,接納從西面來匯的清河,在交口附近入渭。
富平縣境內,石川河由縣境西北向東南斜經洪水、莊裡、淡村等10個鄉鎮,至交口城有趙氏河匯入,再至呂村鄉姚村入西安市閻良區臨潼區(原臨潼縣)界。境內流長33公里,流域面積為132.4平方公里。
在西安市閻良區境內,石川河經富平縣境西南從區境閻良鄉斷塬村入境,由區境西北向東南於康橋鄉樊家村納葦子河水,又於武屯鄉小蘇村納清河水出境,經臨潼縣交口鄉迎仁村入渭河。境內流經閻良、新興、康橋、武屯四鄉。境內流長30公里,河床比降4.4‰,流域面積4585平方公里,其中,境內河道控制流域面積188平方公里。
在西安市臨潼區境,石川河原臨潼縣新興鄉水北村入境,納溫泉河,於交口鎮迎仁村入渭河。境內流長32.3公里,控制流域面積4356.8平方公里,其中境內控制流域面積189.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給本縣提供徑流量6476萬立方米,流域形狀係數0.031,河床比降在縣境內為1.03‰。

水文特徵

據西安市閻良區水文記錄,石川河年平均徑流量2.15億立方米,河水流量極不穩定,平時水量不大,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旱時常斷流。洪期為每年7至9月,有時亦於4、5月發早洪,早洪時正是兩岸人民民眾引水灌田的好時光。明代《臨潼縣誌》“名勝”篇中有“谷口春漲”之記載:“櫟陽西北田高,涇渠不能到,因從斷塬口堤石川河水以灌之,故斷塬口亦名谷口。每值春漲,無問男婦老幼,皆執鍤爭引,不終日而千傾瀰漫,洵可樂也。”
石川河的水利資源開發利用已有2200年的歷史,《史記·河渠書》記載,秦王政初年(前246),開鑿的鄭國渠沿荊塬入區境內,繞斷塬而北,至太上皇陵東納石川河水灌溉富平縣及境內康橋、關山大部分土地,出境經富平至蒲城東南注入洛河。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上游修建水庫、河水截流,加之採石挖沙,工廠排放廢水,石川河已長期斷流,河床凹凸不平,多有污水,昔日的自然景觀已不復存在。

主要支流

清河,石川河右岸支流,由清峪河與冶峪河匯流而成。清峪河又名清濁河,源於耀縣照金鎮西北的野虎溝,向南過白村為淳化、耀縣界河,過岳村為三原、涇陽界河;冶峪河一名冶峪水,源出淳化縣北安子哇鄉老城灣,兩源相隔不遠,一在石門山東南,一在石門山之南。冶峪河出谷口有臨江潭,峽谷飛瀑,景秀迷人,正南行繞淳化城轉東南,過黑松林、石橋,入涇陽口鎮、雲陽,在三原縣安全灘匯清峪河,向南又急轉東偏北行,河床深切百餘米,由三原城北經大程入臨潼,轉東南流注入石川河。清河長147公里,長於石川河幹流,集水面積155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3‰,年徑流量0.63億立方米。
溫泉河,以其水至隆冬不冰微溫而得名。河兩岸浸泉分布較多,猶如母豬乳形,故也習稱母豬河;又以沿河盛產蘆葦,亦名葦子河。其河源出縣城西北南社鄉龍王村,經縣城北而東南下,流經城關、華朱、王寮等八個鄉鎮,東南至留古鄉猴王洞入臨潼縣境,匯石川河入渭河。境內流長25公里,均寬4米,流域面積601平方公里。沿河道建有三寨、賀蘭、南陽3座水庫,築有各種便橋31座。
趙氏河,源出淳化縣楊家山,經耀縣、三原,於本縣西北的洪水鄉窯莊村入境。此河原為趙宋皇帝定名。至金代,又名金定河,民間習稱趙子河。趙氏河系沙泥底河床,西北——東南流向。流經洪水、覓子鄉,至淡村鄉交口城入石川河,境內流程16.5公里。河谷狹深,岸均寬8米。水源依靠山洪,故流量不定。逢夏、秋雨季,水深0.5至2米。因三原縣境玉皇閣水庫和本縣紅星水庫截流蓄水,故旱季往往斷流。
順陽河,古稱頻水,以其河水流向與太陽運行相同而得名。據考查,其河源頭在銅川軍台嶺,入縣境納頻山之洪,順山洄流,在趙老峪里流長25公里。出峪後,由北向南,流經宏化坊到河子頭逐漸折流西南,再流至王寮原北坡下丈八村,與原平行,由東向西至神下村,與溫泉河匯流,全長33.5公里。流域面積約159.7平方公里。主流長24.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達200萬立方米。據傳,古時河水之大,可以行舟。由於長期引洪漫地,加之自然地貌不斷發生變化,河道已退到距縣城40公里的宏化坊一帶,下遊河床已夷為平地。

流域概況

流域西寬東窄,呈不對稱的巴掌形,東面石川、洛河之間古為金氏陂及鹵泊灘,沒有支流入渭。
在富平縣境,左岸上段臨土崖,下段較平坦;右岸上段較平坦,下段臨土崖。河水流量極不穩定,旱時常斷流,屬季節性河流。每年7至9月份是洪期,有時亦於4、5月份發早洪。每逢暴洪,流寬可至百米,洪峰高流,縈迴境內,使富平自然景觀大為增色。清邑人趙兆麟曾作《春日過岔口攬勝》一詩:“嶺南鸛鵲別封疆,歷歷相傳歲月長。漆沮流來還祋詡,山崖斷處是頻陽。峰巒聳翠依天秀,桃杏飛紅帶雨香。極目登臨情不厭,幾回搔首自徜徉”。

開發治理

引水灌溉

石川河的水利資源開發利用,連同西面清河流域北原下之地,皆屬鄭國渠灌區。漢代,漢文帝劉恆為其外婆靈文侯夫人於懷陽城修建文昌渠,明清時期,疏修渠道,引水灌田較前擴展。據清光緒《富平縣誌》記載,引石川河東濱水修渠11條,渠名為文昌渠、實惠渠、東永濟渠、東永興渠、廣濟渠、廣澤渠、永長渠、溢水渠、石水渠、千年渠、永潤渠,合計灌地面積達142.7頃;引石川河西濱水修渠14條,渠名為偃武渠、中渠、小白馬渠、大白馬渠、永壽渠、新渠、西永濟渠、楊家渠、清泉渠、小判官渠、興隆渠、永興渠、遣愛渠、長澤渠,合計灌田139頃。以上25條渠道因年久失修、改建渠道等緣故,已俱堙廢。到20世紀末,東乾、西乾、民聯、廣惠、溫惠等十餘條渠道均可引流灌田。
支流順陽河上游趙老峪口,古今都是有名的引洪漫地灌區,流經的綿川(流曲川),即秦始皇賜王翦“美田千頃”之地。建國後,為了更好地發揮順陽河水利資源效益,1966年在趙老峪新修了紅衛渠,改造原有設施,造成多渠口、短渠線的渠系,使山前有效灌溉面積發展到28900多畝。20世紀中,由於忽視了對順陽河古道的疏通,致使其失去泄洪能力。1983年到1984年,秋雨過多,連年山洪下泄成災,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20世紀80年代後,富平縣人民政府1984年6月作出疏通順陽河古道的決定,8月進行勘察,11月5日分段破土疏修。到1985年6月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使洪水歸河,造福人民。新疏通的順陽河古道,從薛鎮水泥廠至神下村,全長29.17公里,河口寬6米,深1.8至2米。

水庫建設

閻良區內有清河、石川河、葦子河三條河流過境。農業合作化後,民眾在這三條河上築堤修庫,蓄水澆田,促進農業發展。1958年,康橋公社修建葦子河一、二庫,並開挖“團結渠”。1971年,政府投資66.25萬元,在石川河與清河交會處,修建“二龍口水庫”。當年動工,1974年竣工,蓄水87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1987至1995年,市、區又對該庫投資78萬元,加固加高了庫壩,更換閘門,復修溢洪道,增加了蓄水能力。1971年,譚家公社(後改為振興公社)投資5.04萬元,在慕鄭清河上修攔河閘一座,當年動工,第二年完成,蓄水5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萬畝。1973年,閻良區在北屯平安村修建櫟陽水庫,投資141萬元,當年動工,1974年完成,庫容89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萬畝,使北屯公社受益。
以上四庫一閘都對緩解旱情,奪取豐收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由於水源不足,常年淤積,設備老化,有效灌溉面積大大縮小,其中康橋一、二庫和櫟陽水庫已報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