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坑自然村

石屋坑自然村

石屋坑自然村,1935年4月,皖南紅軍獨立團和地方游擊隊按省委要求以石屋坑為常駐地,在這裡建立了黨支部、農民團和婦女會等民眾組織,開闢了鄣公山游擊根據地。他們積極開展鄣公山根據地以外的游擊活動,大力開展抗日宣傳,籌集活動經費,組織發動民眾,利用有利的山形地勢機智靈活地牽制和打擊敵人。石屋坑人民踴躍為紅軍游擊隊籌辦軍需物質,帶路,傳送情報;並不怕犧牲,積極保護省委,掩護領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屋坑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休寧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
自然村簡介,自然村歷史,六股尖頭悲壯多,“留芳亭”里敘真情,自然村價值,

自然村簡介

自然村歷史

一年中,紅軍游擊隊領導老區人民進行了幾次較大規模的伏擊戰,取得了顯著戰績。他們的英勇戰鬥使敵保全團聞風喪膽,不敢出來騷擾,就連敵主力46旅也不敢輕易行動,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土豪劣紳,推動了皖南革命形勢的發展。敵人駐守的縣城或村鎮,成了汪洋大海中的孤島。
英雄的老區人民和英勇的紅軍游擊隊戰士在血雨腥風、艱苦卓絕的戰爭中血乳相融、患難與共,取得了累累戰果,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時僅36戶98人的小村,竟有7 人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20餘人被抓坐牢……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頌歌。

六股尖頭悲壯多

鄉親們尤其難以忘記的是1935年12月,30多名紅軍游擊隊戰士遭到敵人夾擊,經鄣公山由贛入皖,到六股尖忽遇暴風雪,肌寒交迫,被無情的暴風雪活活湮沒了……雪過天晴,當鄉親們找到他們時,只見他們或呈坐狀,或為站姿,鐵骨錚錚,正氣凜然;讓人無不為之動容,潸然淚下……
新世紀第一春,此事經當年的老“插友”、休寧縣旅遊局長許定安先生(撰文《感悟六股尖》)在創刊伊始的《黃山日報·旅遊周刊》披露後,縣委、縣政府極為重視,當年(2001年)即籌資興建了“無名烈士紀念碑”。青灰色的紀念碑背倚巍巍六股尖,挺立在蓊蓊鬱郁的蒼松翠柏中,莊嚴肅穆。每年清明節,毗鄰的中國小都要來這裡向先烈們敬獻花圈,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而不少縣直黨政機關發展新黨員,不遠百里來這裡進行入黨宣誓,教育新黨員要向先烈們一樣勇敢堅強,寧死不屈……

“留芳亭”里敘真情

解放後,當年倖存下來的的游擊戰士大多已成長為共和國的各級軍事將領,他們感念老區人民戰爭年代的殷殷關愛和為革命勝利付出的慘痛代價,數十年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逢年過節,還不忘給老區人民送來慰問品……在他們的關心和眷顧下,深山僻壤里的老區的高壓電通了,程控電話通了,公路澆油了……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1993年有關方面籌資在石屋坑村口興建了“留芳亭”。亭中紀念碑正面碑文記敘了在那血雨腥風、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石屋坑人民拋頭顱、灑熱血,齊心協力,奮勇抗敵的英雄壯舉;反面鐫刻著當年的紅軍獨立團政委、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劉毓標少將1985年10月10日寫就的《石屋坑往事》:“三年游擊戰爭,石坑貢獻最優。只為革命需要,甘願流血拋首。全仗赤誠民眾,使我活動自由。敵雖進村駐守,省委高枕無憂。我登高樓議事,敵在村中盲游;我開民眾大會,敵倦龜殼發愁;我軍經村通過,無須絲毫擔憂;人民功如繁星,恕我未能敘就。今日有幸尚存,更加懷念戰友。勝利來之不易,先烈永垂不朽。”深情回顧了當年軍民魚水情深,攜手抗敵的崢嶸歲月。

自然村價值

石屋坑同時是皖浙贛省委舊址,也是一個天然氧吧村,在政府幫助下開發綠色生態、紅色旅遊為一體的風景自然村
革命老區休寧縣汪村鎮石屋坑地處皖贛邊界六股尖北麓,群山環繞,山清水秀。數十幢馬頭牆高聳的徽派民居掩映在古木參天的莽莽叢林中,村民們或鑿石開山為壁,或壘石作磚砌牆,把一座座精美絕倫的石房子依山就勢建在陡峭的石崖上。村名“石屋坑”名副其實。
1935年秋,閩浙贛省委書記關英向皖南轉移,由劉毓標等帶領到了石屋坑一帶,從此,石屋坑成了皖浙贛省委常駐地。1936年4月,閩浙贛省委改為皖浙贛省委,關英任書記,下設贛東北、皖贛、開婺休、上浙皖、下浙皖5個特委,省委機關常駐這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皖浙贛省委、皖南紅軍獨立團以此為中心區域,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開展3年游擊戰爭。英雄的老區人民和英勇的紅軍游擊隊戰士在血雨腥風、艱苦卓絕的戰爭中患難與共,取得了累累戰果,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時僅36戶98人的小村,竟有7人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
為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1993年,該縣有關方面籌資在石屋坑村口興建了“流芳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