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村碑記載,石姓於康熙年間從石花園村遷此建村,以姓名村,取名石家莊村。
據《萊蕪縣誌》記載,民國初期石家莊屬東廂保,1943年至1956年屬礦山區,1958至1959年隸屬城關公社,1959年至1982年隸屬礦山公社,1982年到1983年屬城關鎮,1984年至1985年屬萊城辦事處,1988年10月屬城區辦事處,後改稱鳳城街道辦事處。
石家莊村已有300餘年的村史。建村初期只有石姓,董、孫、許、呂等幾姓陸續遷此,其中石姓人口占50%以上。1984年後,隨著石家莊村經濟條件的好轉,人們觀念的轉變,又有許多外地人遷來落戶,人口由1954年入社時的157人增至1100多人。族姓之間不分多寡貧富,團結友善,互助耕耘,安居樂業。
經濟生活
石家莊村自古以條編業為主要手工業,相傳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編制抬筐、糞簍、篩子、筐頭、花筐及煤礦使用的大筐、長筐等幾十種手工編製品,因手藝精緻,經久耐用,備受歡迎,暢銷萊蕪各地。合作社後,石家莊村分兩個生產隊,每個隊都有一個條編組。現在仍有部分村民從事條編,以編馱簍、筐頭為主,是家庭經濟的來源之一。
石家莊村歷經滄桑。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後出現兩名革命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安居樂業。1954年冬,13戶村民自發成立互助組。石成標任組長,按地四勞六分紅。第一年收成很好,第二年又有很多戶自願加入。1956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孫故事、程故事、小故事、大故事、官廠、石家莊6個分社。石洪愛任石家莊大隊大隊長,在村里實行人七勞三的分配原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石成標任書記。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立足本村資源、人力、設備條件,組織了條編業,經濟收入非常可觀,在周圍村莊首屈一指,村民生活開始有所改善。1965年農業學大寨,改土造田,深翻土地,小田變大田,丘陵變梯田。1968年大旱,村民奮起抗旱。生產大隊挖了2眼機井,河南1眼,村東1眼,基本保證了大旱之年不減產,口糧達到自足。1969年村委經多方協商,架通了電線,告別了煤油燈時代。1981年又在村東挖機井1眼,建了提水站,使村東和北嶺上的土地能夠澆上水,旱田變成水澆田,地瓜地變成小麥田和菜園。村南打機井2眼,對土地進行土壤改良,使旱田變成了水澆田,鹽鹼地變成了高產田。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傳統觀念,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大搞科學種田,糧食產量飛速提高,並開發了蔬菜種植和果園等項目,徹底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1992年村里安上了自來水。1993年為發展村南經濟,在孝義河修了長70米、寬8米、高3米的三孔橋1座,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石家莊村一部分有遠見卓識的人率先購買了拖拉機,從事個體運輸。有泥瓦手藝的人自己成立了建築隊,承包工程。有木工手藝的人成立了家具廠。各行業生意非常興隆。剩餘勞動力外出打工,村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房屋由原來的草房變成前後出廈、裝飾華麗的磚瓦房。1999年村里為發展集體經濟和農業結構調整,在村南建畜牧養殖開發區一處,對用戶實行優惠政策,吸引了50多戶本村和外村村民來石家莊開發養殖業。如今,每年光養豬就有4000多頭,壯大了本村經濟,使集體和個人收入不斷提高,現已成為萊城區最大的養殖基地之一。
石家莊村為改造孝義河,於1992年在村南改河造田50餘畝,1993年在大汶河造地80餘畝。土地因沙多土少,種植困難,村委為搞活經營,均已將這類土地租賃承包給個人建廠經營,每年村淨收入10萬元,使石家莊村集體收入有了保證,村民也得到了實惠。2001年各項集資提留由村里統一支付。
石家莊村為改變村民的居住條件,2000年在村北嶺申批了40畝地,進行房地產開發,預計能建居民樓9幢,安排450餘戶居民住房。住房現正在建設當中,這將給石家莊的經濟帶來一次新的騰飛。
人文自然
石家莊村人傑地靈。泰萊一級汽車專用路穿村而過,205國道緊附村東,兩路交匯處為萊城之南大門,車輛川流不息,往來如梭,極大地帶動了村經濟的發展。村南孝義河依村而過,夏日雨水大作時,水漲兩岸,浩浩蕩蕩,匯人大汶河。昔日的害河,今天已成為人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2000年,村委與萊蕪經濟開發區聯手,投巨資徹底治理孝義河。河兩岸修了兩米多高的護堰,岸邊種植垂柳,河風吹過,柳條隨風搖擺,十分誘人。河道設有橡皮壩,下有攔水閘,蓄水時,水面有60餘畝,水面如鏡,清澈見底,游魚清晰可見,成為垂釣者的樂園。村里為發展旅遊業,沿河修了路,方便了交通。近期遊人如織,極大地帶動了村里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村經濟的增長點。孝義河於村西匯入大汶河,兩河交界處有大片沖積平原,土質肥活,水源充足,是石家莊村糧食主產地。
石家莊村村民勤勞、樸實、勇敢,重視教育,注重村民素質的提高。1949年前和吳花園村共有一處國小,建國後和孫故事合辦國小。為了上學方便,石家莊村自籌資金於1964年自建國小一處;後因學生少,1992年又和城區合辦中心國小一處,共投資8萬餘元;1994年合辦幼稚園,投資近2萬元。隨著教育的發展,村民的文化水平也不斷提高,為村里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已考取大學生10餘人,其中留學加拿大碩士生一人。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石洪生 抗日戰爭時犧牲,任連長
石桂聖 大連海軍軍官學院,1963年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60年-1975年 石成標
1976年-1983年 孫正祿
1984年-1990年 呂濟聖
1991年- 石桂勇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0月-1957年12月 孫正德
1958年1月-1975年12月 石成標
1976年1月-1983年4月 呂濟聖
1983年5月-1990年12月 石桂勇
1991年1月-1999年4月 石洪明
1999年4月- 石桂峰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石洪祥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指揮學院院長
石洪福 棗莊市稅務局局長
五、石振紀
生於清朝末年,中醫名家,醫道精湛,於萊城東南鄉極負盛名。在其去世後,村民為緬懷其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自發集資為其建石先生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