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

通知,內容,前言,一、現狀與形勢,二、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三、防治分區,四、主要任務與重點工程,五、保障措施,

通知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檔案石政發〔2012〕10號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石家莊市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關部門:
《石家莊市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已市政府同意,現予以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內容

石家莊市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

前言

石家莊市是河北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處地質環境條件複雜,受極端天氣增多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地質災害呈多發態勢,嚴重威脅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為科學有效地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石家莊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20年)》基礎上,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及有關規劃,編制《石家莊市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本《規劃》所稱地質災害,指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本《規劃》以2010年為基準年,適用範圍為本市所轄行政區。

一、現狀與形勢

(一)現狀
我市屬地質災害多發區,具有種類多、分布廣、突發性強、危害大等特點。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433處,其中崩塌98處、滑坡105處、土石流196處、地面塌陷24處、地裂縫10處。按險情分,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50處、中型170處、小型213處,直接威脅2.06萬人生命和3.1億元財產的安全。此外,平原區產生地面沉降,累計地面沉降量大於200mm的面積約2425km2。
在地域上,滑坡、土石流分布在平山、靈壽、行唐、井陘、贊皇、元氏、鹿泉地區;崩塌多分布在山區公路沿線及人為活動形成的高陡邊坡;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以地下開採煤、鐵、金、滑石等礦產資源為主的井陘礦區、平山、靈壽、鹿泉等地;地裂縫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礦山採空區周圍和東部平原,呈零散分布;地面沉降災害主要分布在平原區。
根據多年統計分析,災害的發生與降水密切相關。在時間上,約85%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在6~9月份。
(二)工作進展
為切實有效地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認真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土資源部、省、市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部署,以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四個體系建設為重點,紮實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組織領導體系日益完善
逐級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市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分工負責和民眾廣泛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
制定完善了汛期24小時值班、監測預報預警、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災情險情月報、速報、應急調查、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各項工作制度。並在日常工作中狠抓落實,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入了規範化、制度化軌道。
3.調查工作逐步深入
開展了1∶20萬山區地質災害調查、1∶50萬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2003年和2008年完成了兩輪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2009年完成全市地質災害風險區劃。每年汛期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核查工作。在調查基礎上,建立了石家莊市地質災害信息動態管理資料庫。
4.群測群防體系建設逐步推進
全市433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落實了防治單位和責任人及群測群防人,全部埋設了警示宣傳牌,向受威脅民眾發放避險明白卡,初步建立了群測群防監測體系。逐步推進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目前靈壽、井陘、鹿泉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其他縣市正在積極籌備。
5.預報預警體系初步形成
2006年市國土資源局與市氣象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8年成立了石家莊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建立了會商制度,拓寬了電視、電話、傳真、網路、手機簡訊等多種形式的預警發布渠道,預警信息發布更加及時。
6.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工作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間我市先後利用省、市資金960萬元,對一些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勘查治理,主要有井陘縣汪里村土石流、井陘縣西柏山村崩塌、平山縣蓋家峪村土石流、平山縣孟家莊鎮土石流、平山縣營里鄉土石流、平山縣大柳樹土石流、贊皇縣擔子溝滑坡、平山縣西溝村土石流。結合新農村建設,對受滑坡威脅的井陘縣掩駕溝村進行搬遷避讓。
7.應急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十一五”期間,我市投資150萬元,建立了市、縣和鄉鎮三級地質災害防治中心(站)。進一步完善《石家莊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對威脅村莊、學校、醫院、旅遊景點等人員密集區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演練計畫,汛期聯合有關部門組織應急演練,提高各部門協調聯動能力,確保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高效有序開展應急工作。
8.宣傳培訓工作成績顯著
安排了日常宣傳工作,對有關縣、鄉鎮主管領導和隱患點負責人進行培訓。以向民眾發放防災明白卡、設立警示牌、放映宣傳片、張貼宣傳畫等民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每年組織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累計向民眾發放宣傳資料2萬餘份;2010年,以基層國土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為重點,開展專場培訓7場,培訓人員800多人,重點提高基層幹部民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自救能力。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市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以下幾方面還需加強。
1.地質災害調查研究精度不夠。已完成的兩輪山區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精度較低,缺少大比例尺、高精度的地質災害調查資料,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缺乏詳細勘查,不能滿足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2.群測群防與預報預警能力需進一步提高。群測群防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監測方法和手段簡單。預報預警設備不全、預報準確率有待提高,缺少專業監測。
3.經費不足。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未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汛期應急費用不足,一些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工作尚未組織實施。
4.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專業機構、專業隊伍尚不完善,應急救援隊伍尚未成立,應急裝備配備不足。
(四)面臨的形勢
一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親臨抗災一線,做出重要批示,指導搶險救災工作。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2011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是極端天氣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局地強降雨等極端氣象事件增多,地質災害的突發性越來越強,監測預警的難度越來越大,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是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呈不斷上升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劇烈,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開礦堆渣等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呈加劇態勢。

二、指導思想、原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個環節,以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四個體系為核心,強化全社會地質災害防範意識,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面提升應對地質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二)規劃原則
1.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地方政府的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做到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
2.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科學運用監測預警、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等多種手段,有效規避災害風險;
3.堅持“專群結合、群測群防”的原則。充分發揮專業監測機構作用,緊緊依靠廣大基層民眾全面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4.堅持“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對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明確防災責任單位,切實落實防範治理責任;
5.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根據市域內的地質災害特點,選擇重點地區和重點工程,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三)規劃目標
“十二五”期間,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開展地質災害詳查工作;對重要地質災害點進行勘查,對危險性大的災害隱患點進行治理;完善現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能力。

三、防治分區

以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為基礎,結合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國土開發總體規劃,並充分考慮人口密度、社會財富和重要基礎設施分布等,兼顧流域與行政區劃的完整性,按地質災害類別,將全市劃分為崩塌、滑坡、土石流防治區、地面塌陷防治區和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區。
地質災害防治區內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崩塌、滑坡、土石流防治區共劃分為2個重點防治區,2個次重點防治區,1個一般防治區;地面塌陷防治區為1個重點防治區;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區共劃分為2個次重點防治區,1個一般防治區。
1.崩塌、滑坡、土石流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西部中低山區及丘陵區,面積7096km2。其中重點防治區面積3251km2,包括大西柏坡-蛟潭莊鎮-南營鄉重點防治區、蒼岩山鎮-黑水河鄉-嶂石岩鄉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面積1880km2,包括陳莊鎮-南陘鄉-南峪鎮次重點防治區、吳家窯鄉-北正鄉-西陽澤鄉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面積1965km2,分布在丘陵區。
2.地面塌陷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井陘礦區東部採煤塌陷區,面積47km2,為重點防治區。
3.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區,面積6929km2。其中次重點防治區面積4250km2,包括新樂-正定-元氏地裂縫次重點防治區、深澤-晉州-辛集地面沉降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面積2679km2,主要分布在無極、藁城、趙縣等。

四、主要任務與重點工程

(一)主要任務
1.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1)開展地質災害詳查工作。完成平山、靈壽、井陘、贊皇、元氏、行唐、鹿泉7個山區縣(市)1:5萬地質災害詳查。
(2)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工作。完成30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工作。
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1)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國土資源部門聯合氣象等部門加強預報預警模型研究,總結預報預警工作經驗,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的精細化和準確度,完善現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著力構建國土、氣象、水利等部門的預報會商、信息共享和監測預警聯動機制。
(2)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加強以村幹部和骨幹民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建設和群測群防員的防災知識、避災技能培訓,落實必要的工作經費,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切實發揮群測群防隊伍在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逐步推進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建立西部中低山區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示範點,初步建立平原區地面沉降專業監測網路。
3.地質災害防治
(1)落實排查核查和動態巡查制度。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核查。對新發現的隱患點,及時制定防災預案並納入群測群防體系。
(2)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全面落實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三同時”制度。
(3)有序開展治理和搬遷避讓工程。對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縣(市)、區政府結合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土地整治等,整合項目資金,有序組織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民眾搬遷到安全地帶。對暫時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快開展工程治理。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縣(市)、區政府督促責任單位進行治理。
4.地質災害應急
(1)加強地質災害應急機構、應急隊伍建設。依託河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石家莊分站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落實專門人員和工作經費。加快組建市級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交通、通信和專業設備,提升應急反應能力。
(2)加強應急演練,建立應急演練長效機制。2012年完成市、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修訂,對威脅村莊、醫院、學校、集市等人員密集區的重大隱患點,每年汛期組織應急演練,切實提高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和應急處置能力。
(3)快速有序組織臨災避險。出現險情時,在第一時間組織力量嚴密監測地質災害發展變化。緊急情況下,及時果斷啟動應急預案,做出應急回響。
(二)重點工程
1.山區地質災害1∶5萬詳查
開展平山,靈壽,井陘,元氏,贊皇,鹿泉,行唐7個縣(市)、區地質災害1∶5萬精度的詳查工作。
2.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
開展30處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工作。2011年完成9處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2012年完成10處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2013-2015年完成11處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
3.地質災害形成機制專項研究
綜合利用以往調查、勘查和雨量等資料,對災害特徵進行全面分析研究,闡明其形成機制,研究區內地質災害爆發的主控因素,判斷災害發生的臨界條件,提高預報預警水平,為防災避險提供科學依據。
4.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完善現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立健全會商系統顯示終端,實現數據流、視頻流和音頻流的多點同步傳輸和顯示。加強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5.崩塌、滑坡和土石流專業監測示範點建設
在西部中低山區典型地質災害點進行專業監測,通過布設專業監測儀器進行實時、自動化監測,及時了解地質災害點的動態變化情況。
6.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建設
初步建立東部平原區地面沉降監測網路,開展地面沉降專業監測。
7.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2011年前完成市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2013年前完成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由同級人民政府發布實施。
8.地質災害治理、搬遷避讓工程
根據重點地質災害勘查結果,按輕重緩急實施治理或搬遷避讓工程,2012-2015年規劃實施治理或搬遷避讓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1處。
9.應急體系建設
成立市地質災害應急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配備應急會商車、移動監測車、地災應急監測預警系統、三維雷射掃描系統、快速分析計算軟體包、生活保障設備、發電照明設備、個人防護套裝、衛星電話等適應地質災害應急回響基本需求的技術裝備;完善石家莊地質災害應急回響專用資料庫。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構、明確責任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會同相關責任部門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動態監測、應急處置、綜合治理工作。發展改革部門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各類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管理。財政部門統籌安排防治資金,按照規定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對專項資金使用進行監督管理。建設、規劃部門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城鎮規劃、建設的審批管理。交通運輸、鐵路部門加強工程建設中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負責重要交通幹線、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監測、應急處置和防治工作。水利部門負責山洪災害、水庫(壩、渠)等水利設施引發和遭受地質災害的排查、監測和防治工作。安監部門加強對礦山采空塌陷區、高危邊坡區、尾礦庫(壩)等區域的安全檢查。教育、衛生、國資、旅遊、文物、軍事部門分別做好學校、醫療場所、國有企業、旅遊景點、文物保護區、軍事設施周邊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和防治工作。林業、環保部門強化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保護,負責開展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監測評估。氣象部門做好氣象信息的收集,會同國土資源部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二)建立健全制度建設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在完善現有防災預案、災害速報、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等制度的基礎上,制定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的技術要求,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化、規範化建設。制定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獎懲制度,對地質災害防治有功人員進行獎勵。
(三)加大防治資金投入
加大政府防治資金投入,將地質災害防治費用和群測群防員補助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範圍。嚴格資金管理,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專款專用。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探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四)提高防治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充分發揮科研單位與院校的技術作用,推廣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採用信息採集、分析、傳輸、發布等技術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技含量和綜合防治能力。
(五)深入開展宣傳培訓教育
以貼近實際、簡便易學和喜聞樂見的方式,每年定期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提高人民民眾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縣(市)、區政府定期組織機關幹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幹民眾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加強對中小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和避險演練。基層政府負責人全面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情況,切實提高災害防治及搶險救援指揮能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