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類型,地形地貌,資源狀況,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建設歷史,主要景觀,青龍觀,玄武峰,望海峰,三豐殿,天桂金頂,白毛女藝術陳列館,真武洞,摩崖歸字石刻,晴雨景觀,泉井湖瀑景觀,歷史故事,旅行指南,交通指南,本地特產,門票信息,景區活動,影視作品,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家莊天桂山景區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北80公里處的平山縣境內,風景區範圍東自險溢河谷,西至北冶鄉界,北起趙家溝--柏樹莊--北冶車行路,西南止於省(縣、鄉)界,南與山西盂縣相鄰。主峰海拔1270米,總面積60平方公里,分為青龍觀、萬佛岩、玄武峰、滴翠谷等八個小景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8′至113°51′,北緯38°9′至38°17,距省會石家莊市80公里,北距革命聖地西柏坡35公里,距離華北溫泉度假區30公里。
氣候類型
石家莊天桂山風景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但由於地處山區,海拔較高,又具有明顯的山地氣候特點,比較溫涼濕潤,從谷底到山頂氣侯垂直分布比較明顯。天桂山年平均氣溫8-11℃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山上20℃左右,氣候涼爽。最冷月(1月)月平均氣溫-4℃左右,天桂山年降水量649-690毫米,年內以7、8月降水量最多,約占全年的65-70%,1、12月及春季降水量較少,但常有寒潮降雪天氣,陰坡積雪,有的年份到4月積雪才融化完。積雪融化,在一些溝頭崖壁可見冰掛景觀。天桂山年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相對變率達29%。夏季天桂山多地形雨,溫暖氣流往往沿東西溝谷而上,遇山體抬升致雨。天桂山年平均風速2米/秒,年內以春季風速較大(平均2.3米/秒),秋季最小(平均1.8米/秒)。一般情況下,春、夏多為東風,秋、冬西風和西北風占優勢。
地形地貌
風景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險溢河谷地)傾斜。最高峰位於與山西交界上的黑狗尖,海拔1426米,其次是殺九坨海拔1296米,天桂山主景區三清峰海拔1054米。河坊村險溢河谷地海拔310米,為風景區最低處。一般相對高差400~600米,如天桂山三清峰南側停車場海拔540米,相對高差500米上下。風景區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除天桂山主景區三清峰、望海峰外,主要分布於殺九坨--翠屏山--草垛山一線和沿省界延伸的系列山脊。由於山體幾乎全部由寒武系和奧陶系灰岩構成,因此,形成了太行山中段典型的中低山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類型有石芽(小石林)、溶坑、小溶溝、孤峰、石墩、石牆、石柱、峰叢、天生橋、豁口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有上千米的大型溶洞
資源狀況
植物資源
石家莊天桂山景區,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天桂山的喬、灌、草和藤本植物多達500種以上。山下水土條件較好的溝谷兩側除柿子、核桃、黑棗、桃、杏、棗、蘋果等果樹外,還有山楊、刺槐、榆、椿、泡桐等樹種。20世紀70年代中期飛播的油松,多在陰坡,已鬱閉成林。風景區地帶森林是以櫟樹為主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除櫟樹外,還有槲、山榆、刺槐、椴、漆、
白檀、連翹、槭、楓、椿、欒等樹。灌木有荊條、酸棗、黃櫨、山桃、杜鵑、鼠李、山皂角、沙棘、獼猴桃等。草本植物有沙草科、忍冬科、菊科、禾本科等。山上還有遠志、紅根、車前子、知母、黃芪、杜仲、刺五加等幾十種藥材以及藤本植物。
動物資源
石家莊天桂山風景區內野生動物有狐、狼、獾、野豬、青羊、松鼠等獸類。鳥類有紅嘴鴨、百靈、山鷹、喜鵲、野雉、石雞、山雀等,洞內還棲息著蝙蝠。
建設歷史
元、明時期,因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固,被稱為“三門寨”,曾在其上設立垛口,駐兵守護。其山脈形勢,因酷似桂林山形,向有“北方桂林”之稱。
明末清初,這裡修建了青龍觀,在純自然景觀中增添了一組富有皇家園林氣派和道家宮觀風采的建築群體,因為湖北的武當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隨之又有“北武當”的美譽。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戰患給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天桂山青龍觀這處集皇家園林、道家宮觀和大自然秀麗景觀為一體的古代建築也在此劫難中遭受了破壞。
1980年,平山縣旅遊局採納了省地理所郭康等專家的建議,撥款十幾萬元支持天桂山修復了青龍觀主殿--真武殿及兩側的鐘鼓樓等古蹟,同時也開發了部分自然景點,進一步修建了一些接待服務設施。
2002年以來,天桂山先後投入600萬元建成了萬餘平方米的天桂湖、白毛女瀑布和門前區水景等工程,對天桂山景區進行大規模重建。但並沒有找到新水源,徹底解決缺水問題,2004年景區投入200萬元,歷時半年,一座深30米、長60米、寬5米的大壩建成。保證了景區水景工程的水源,滿足了周邊9個村民眾的生活和生產用水。
主要景觀
青龍觀
天桂山的青龍觀,原是為明朝末代崇禎皇帝修建的歸隱行宮。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嚴重動搖了明廷皇權。崇禎皇帝
朱由檢在義軍紛起逼近北京的情況下,預感江山不穩,便密派心腹太監林重萆出京選隱地修建行宮,以防不測。故所有的建築既有皇宮之名,又有道教之稱,是中國唯一政教合一的古建築群。清初一百年間,青龍觀屢有增設和修葺,擁有大小建築十二處之多。其中真武殿、蒼岩殿和大光明殿共為青龍觀的三大建築。在這座集皇家園林、道教宮觀和大自然秀麗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內,青龍觀的龐大建築群,依山就勢,隨崖而建,真可謂陡崖鑲金,絕壁嵌珠,巧奪天工。天桂山既有雄秀交融的天然風光,又有皇家園林的高貴氣韻和道家仙山的莊嚴氣勢及神秘色彩,俗有“皇家道院”之稱,“北方桂林”之譽。
玄武峰
玄武峰景區位於天桂山青龍觀景區峰巔,面積15平方公里,由天然盆景園、天街、靈宵聖境三大景觀組成,自成區域。這裡五億年前為一片汪洋大海,在地殼運動中,石灰岩地層被擠壓抬升,幾經滄桑,風蝕雨淋,構成了獨特的景觀。
望海峰
望海峰是天桂山東峰一脈,這裡終年雲霧繚繞,支海波濤,變幻無窮。在望海峰遠眺,可見千峰況秀,萬壑爭流,向東望去,革命聖地西柏坡蒼翠蔥鬱,崗南水庫波光鱗鱗,早上觀日出,紅日東升,黃色如桔,圓如蛋黃,在崗南、黃壁莊水庫水面映照下,象一團火球從大海里噴薄而出,天空五彩繽紛,峰巒盡染霞光,景色蔚然壯麗。
三豐殿
三豐殿位於天桂山腳下,原廟規模較小,歷百年風雨已破敗。2002年10月重建,2003年4月竣工,占地20餘畝,分山門、演武場、主殿三部分。整個建築倚山就勢,高低錯落,巍峨壯觀,為道士演武或舉行大型活動之地。
由門前區拾級而上,過山門,即至演武場。演武場寬闊平坦,全部用大理石鋪就。正中設八卦演武台,圓形,高0.33米,直徑30米,作道士武術表演之用。演武台東側生兩棵百年老樹,皆粗有兩圍,高有數丈,老枝虬勁,綠葉婆娑,經數百年風雨而不老。演武場至三豐殿需上九十九級台階,台階正中為草白玉雕刻的九龍戲珠圖案,條條飛龍,栩栩如生。
沿台階上兩層平台,即至三豐殿。紅牆紅柱,紅門紅戶,琉璃瓦頂,翹角飛檐。殿內供奉三尊神像,中為真人
張三豐,右為
觀世音菩薩,左為關羽關聖人。
天桂金頂
天桂金頂位於天桂山海拔1054米高的玄武峰頂端,原稱三清殿,2002年冬重修,竣工於2003年秋,立於兩層雲台之上,全高19.80米,是天桂山海拔最高的建築,也是與武當、峨嵋、五台等金頂齊名的全國五大金頂之一。
金頂分上、下兩層。第一層供奉玉皇大帝銅像,像高9尺。第二層供奉三清神像,“三清”指玉清元始天尊(又稱天寶君)、上清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是居住在“三清境”(最高的第二、三、四層天)的三位天神。玉皇大帝同天皇大帝、北極大帝、后土皇祗同為主宰天地的“四御”。玉皇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為總執天道之神即天上神界的最高尊神。我國民間很早便崇奉玉皇大帝,道教以每年臘月25日為玉皇大帝出巡的日子,各宮觀要舉辦道場迎接御駕,儀式十分隆重。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聖誕,道觀還要舉行盛大的祝壽道場,誦經禮拜。
白毛女藝術陳列館
《白毛女藝術陳列館》是天桂山主景點之一,位於停車場西500米(燕尾莊村),緊臨銀河洞旅遊路。天桂山景區管理處於二00三年冬開工建設了該館。陳列館分四個展室、一個影視廳。館藏珍貴文物1000餘件。全面介紹了“白毛女藝術”發展歷程。還有黃家大院、楊家小院,以實物、圖片、塑像再現了拍攝電影時舊貌,及民國時代風俗民情。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好場所。
“
白毛女”的故事最早流傳於冀西平山西部山區天桂山一帶,故事講的是:一戶佃農女兒被地主看上,受到凌辱,逃進深山,頭髮全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伸冤雪恨,重見光明的故事。1944年創作為小說,後又改編為詩歌、歌劇、電影。
真武洞
真武洞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大型溶洞,位於青龍觀下方,洞深70米,最高處約30米。洞內的塑像講述的是真武大帝修道成仙的故事。也有下凹坑狀的泉洞,還有發育到晚期的穿洞。這裡的溶洞由於地殼抬升,多分布於二棧和三棧之間的崖壁間,脫離潛水面時代久遠,洞內碳酸鈣澱積地貌如鐘乳石不發育,但洞內溶蝕和侵蝕地貌十分典型。
摩崖歸字石刻
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在天桂山100多米高的峭壁之上,鐫刻了一個巨大的繁體“歸”字。此字高97.71米,寓香港回歸之日;寬49.1米,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歸”字的外緣總長430米,整幅作品50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漢字。這個鐫刻在百丈危崖上的頂天立地的繁體“歸”字,為天桂山增添了一道引人入勝又寓意深遠的文化景觀。
晴雨景觀
位於青龍觀道院,殿前風和日麗,下視山腰則雲籠霧罩,山形模糊;山腳則急雨如箭,一片朦朧。此即天桂山著名的“山寺晴雨”奇觀。山寺晴雨 由於天桂山海拔較高,地形複雜,夏日常出現“半山雲雨半山晴”的奇特景象。天桂山春、夏、秋三季皆多雲霧,時而山頂“戴帽”,時而雲系山腰,雲纏霧繞,氣象萬千。
泉井湖瀑景觀
泉井 天桂山俗有“九泉一井”之說,最大的如沕沕水源頭靈泉,是沕沕水瀑布的水源。瀑布 “沕沕水瀑布”在天桂山景區西南沕沕水村。“沕沕水瀑布”古為平山十景之一,俗有“沕水瀑布從天降”之說。沕沕水為天然泉水,流量為0.35立方米/秒,垂直落差93米,形成天然奇觀。除沕沕水瀑布外,天桂山還有青龍觀瀑布、葫蘆谷瀑布等,旱時輕泄如簾,雨季下注如飛,水聲潺潺,一片涼意。
天桂山青龍觀附近的“三泉一井”。三泉即槐泉、青龍泉、金蟾泉,一井即明珠井。該井位於青龍觀院內,井深不足2米,水量充盈,四季不涸,旱不竭,澇不盈,水質甘冽,飲之沁人肺腑,古為道院飲水井。此外還有天桂山後山濟公洞泉、麻地凹的桃花泉、井子峪與莊旺村附近山崖的滴水泉等。
歷史故事
石家莊天桂山景區的宗教文化以道教為主。
明朝末代崇禎皇帝派心腹太監林重萆遍訪半箇中國,慧眼獨具,選中了鐘靈毓秀、易守難攻的天桂山。當林重萆依皇家園林格局創建行宮即將竣工時,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皇帝未及出逃,便吊死在景山的煤山。
林重萆為盡忠其主,出家皈依道教,法號清德,將行宮改名為青龍觀道院,並依崇禎相貌鑄成真武銅像,日夜香火供奉。所以,在供奉真武銅像的真武殿的廊柱上,鐫刻著這樣一副對聯:“出三宮別六院修成玉體;入武當歸正道煉就金身。”於無奈中透出一絲最後歸宿的欣慰。
青龍觀屬道教秋祖龍門派,與龍門派的祖庭北京白雲觀有著深厚的淵源。林清德主持青龍觀30多年,收弟子,續道教,道徒最多時達四五十人,道徒名字中間的字也都採用北京白雲觀標明輩分的字。從林清德起,到1937年“七七事變”,青龍觀先後經歷了十三代傳人。
旅行指南
交通指南
1、公路主幹線:石閻公路 、天桂山旅遊路 。石閻路起於河北省會石家莊,止於山西省閻家莊,東西縱貫平山縣境,其中平山段長90公里。 天桂山旅遊路始於古月鎮,止於天桂山停車場,全長19公里。
2、路面狀況: 自石家莊市至景區80公里,全部為一二級公路,其中石家莊市至古月為一級公路,路面標準為一級水泥路結構,自古月鎮至景區19里公路旅遊路標準為二級路,交通十分方便。
3、公交抵達方式: 石家莊發往天桂山景區的公共汽車,具體發車時間為: 石家莊北站→天桂山(停車場):每日早6∶30發車,上午10:30發車,下午13∶30發車; 天桂山(停車場)→石家莊北站:每日早6∶10發車,上午10:00發車,下午15∶00發車。
4、旅遊專線 石家莊有發往天桂山旅遊專線客車。
5、 天桂山石家莊主要站點:天桂山、北冶、古月、溫塘、平山、石家莊客運北站。
6、石家莊市內(火車北站)--平山縣城--天桂山。
7、外市車輛--石太高速公路(石青路口下)--平山縣城---天桂山。
火車:石家莊汽車北站石家莊----天桂山車次 開車時間 到達時間 801班次 6:30 -9:30
862 班次12:55 -16:30 967班次 14:30 -17:30。
本地特產
柿子、黑棗、花椒、核桃等山地果品、天然綠色食品。
門票信息
1.取票地點:景區辦公室。
2.特惠政策:A.免費政策:1.2米以下免票;軍官票憑有效證件免票;70歲以上老人持身份證免費。B.優惠政策:身高1.2米—1.4米購兒童票;60至70周歲之間預訂老年票。
3.發票說明:網路預訂景區門票,南北游不提供發票。
4.溫馨提示:景區門票包含景區參觀遊覽,所有景點;索道單獨收費。
景區活動
石家莊天桂山景區的主要旅遊活動集中在3月、5月、9月,主要有桃花節、奶奶廟會、天桂山旅遊節、紅葉節、道教法事活動、登山節等。
天桂山傳統奶奶廟會(農曆三月十五):在天桂山蒼岩宮舉辦,蒼岩宮位於天桂山青龍觀西側,節日期間還有民俗表演、秧歌舞、地方戲等。
道教武術文化節:天桂山有“北武當”之稱,每年4月底舉辦的道教武術文化節,歷時—個月,有大型武當功夫表演、道樂演奏、道教文化展示、祈福朝拜、當地傳統民俗文化——抬皇槓等眾多具有特色性的活動項目。
天桂山旅遊節:於每年5月1日—7日舉辦,活動內容有獨具天桂山特色的抬皇桿、道教法事活動、文藝節目表演等。
天桂山武術文化節:每年10月1日—7日在天桂山武術園區舉辦,每逢節日,各派武術名家,在北武當武術園區表演進行武術表演,有太極、形易等。
沕沕水廟會(農曆七月十三):持續五天,在沕沕水村戲樓唱戲,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娛樂、商業貿易活動在此時集中體現,參加廟會的村民和遊客雲集,熱鬧非凡。
影視作品
電影《白毛女》於1950年在天桂山拍攝,喜兒偷吃供果拍攝於大光明殿,又稱玉皇殿。喜兒逃進深山的那個洞俗稱“三眼洞”即“白毛女洞”。大春下崖打柴的替身演員是南冶村民王倒士,大量場景取自“黃家大院”。
先後榮獲多項國家、世界大獎,產生了大的影響,教育了幾代人。為了紀念《白毛女》這部偉大的藝術作品,教育人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惜今天,創造未來,影片塑造了喜兒這個受盡折磨又頑強不屈的藝術形象。以喜兒為中心,依循其悲歡離合的經歷敘述故事,通俗順暢、脈絡清晰。影片大量運用平穩樸實的鏡頭,較少用強烈的分切跳躍鏡頭,更易於觀眾接受。使其成為一部既有民族特點,又有電影特色的影片。1951年榮獲捷克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1957年又榮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