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八。具有補腎養血之功效。主治:蓐勞。婦人因產理不順,疲極筋力,憂勞心慮,致虛羸喘乏,寒熱如瘧,頭痛自汗,肢體倦怠,咳嗽痰逆,腹中絞刺者。
基本介紹
- 名稱:石子湯
-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八
- 組成:豬腎、香豉、蔥白、粳米、當歸、芍藥
- 功用:補腎養血
- 主治:蓐勞。婦人因產理不順,疲極筋力,憂勞心慮,致虛羸喘乏,寒熱如瘧,頭痛自汗,肢體倦怠,咳嗽痰逆,腹中絞刺者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使用注意,附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豬腎(去脂膜,四破,無則以羊腎代之)一對,香豉、蔥白、粳米、當歸、芍藥各二兩(6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銼散,分兩劑。每一劑用水三升,煮取一小碗,去滓,分三服,任意服。
2.現代用法:上藥為粗末,分兩劑。每劑用水500ml,煮取100ml,去藥渣,食豬腎,飲湯。製法先將豬腎去脂膜用刀切開,然後將其他藥一同放入瓦鍋中,加水適量,煮40分鐘左右,去渣取汁1小碗,分三服。
功用
補腎養血。
主治
蓐勞。婦人因產理不順,疲極筋力,憂勞心慮,致虛羸喘乏,寒熱如瘧,頭痛自汗,肢體倦怠,咳嗽痰逆,腹中絞刺者。
方義
方中用當歸、白芍補血活血,柔肝緩急止痛,豬腎補腎納氣以平喘。另用香豉,蔥白散寒解肌,更有粳米以調理中焦脾胃氣血生化之源,並保護胃氣。
使用注意
本方四季皆宜。
附註
《廣濟方》無白芍,有人參。《許仁則方》無香豉,有生薑二兩,桂心一兩,蔥白止一兩。(《濟陰綱目》)
附方
名稱:石子湯
組成:豬腎一對,香豉錢半,白芍(酒炒)錢半,當歸三錢,蔥白三枚,粳米一合
用法:水煎,去渣溫服
主治:治蓐勞,脈虛數弦浮者
出處:(清)徐大椿著,《中醫女科十大名著女科指要》大字本
名稱:石子湯
組成:豬腎(去脂膜,用竹刀切作四片)1對,香蕈、蔥白頭、白芍藥各60g
用法:上藥分作兩劑。每劑用水500ml,煮取100ml,去藥渣,食豬腎,飲湯
主治:蓐勞。產後虛癩,寒熱自汗,氣喘
出處:《明醫指掌》卷九
功用:補腎養血,調理產蓐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醫略六書》:“產後經血虧乏,邪乘虛襲,流布經絡隧道,故腰痛而寒熱不解,勢將必致蓐勞。當歸養血以榮經絡,白芍斂營以和血脈,香豉發越外邪,蔥白通徹陽氣,豬腎補腎藏精血,粳米養胃家津液也,水煎溫服,使血脈內充,則外邪自解而經絡融和,何有腰痛寒熱之患,其蓐勞可冀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