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刁柏菌核病
- 別名:蘆筍菌核病
- 病原:核盤菌
- 為害作物:石刁柏
- 為害部位:莖基部、枝幹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病害區別,
病原特徵
石刁柏菌核病病原為核盤菌(學名:Sclerotinia scleroriorum (Lib.) de Bary),屬真菌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核盤菌屬。菌絲體白色,綿絮狀,粗細不一,直徑3-4微米,透明,有橫隔,內有濃蜜的顆粒狀物。子囊盤杯狀,淺肉色至褐色,1個至4個從菌核上生出,子囊盤直徑0.3-0.8厘米,柄褐色細長,微彎曲,長4厘米左右,由盤基部向下漸細。子囊棍棒狀,無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3-4微米,密生於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塊。側絲細長,線形,夾生在子囊之間。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適宜發病溫度範圍為0-30℃,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高於90%以上。子囊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5-10℃;相對濕度低於70%,病害擴展明顯受阻,發病潛育期5-15天。該病原除危害石刁柏外,還危害瓜類、番茄、辣椒、茄子、甘藍、大白菜、青菜、花椰菜、萵苣,菠菜、刀豆等50多種蔬菜。
為害症狀
石刁柏菌核病從幼苗到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石刁柏的莖基部、枝幹。莖基部染病,初期開始出現水漬狀病斑;逐步轉為莖基部軟腐,濕度大時病部生出繁茂的棉絮狀白色菌絲,向四周健株的莖基部蔓延;最後莖基部組織腐爛,後期在菌絲間形成黑色鼠糞狀堅硬的菌核。幼苗莖基部發病可造成折倒枯死;成株期莖基部發病,植株表現為逐漸枯死。枝幹染病,初期在枝、葉交叉處出現水漬狀病斑;逐步轉為灰白色軟腐,發病部位向兩端延伸擴大,濕度大時病部生岀繁茂的棉絮狀白色菌絲;最後在病死部位生成黑色鼠糞狀菌核。枝幹發病只造成植株局部死亡,主莖發病可造成植株死亡。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遺留在土中越冬或越夏。當遇有適宜溫濕度條件即萌發產出子囊盤,放散出子囊孢子,借雨水和風吹落到植株上,萌發後從採收石刁柏的根基部傷口或幼嫩組織侵人引起初侵染,病部長出的菌絲又擴展到鄰近植株或通過病健株直接接觸進行再侵染,引起發病,並進行多次重複侵染;直到植株死亡或生長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石刁柏菌核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2-6月、10-12月。年內春季發病重於秋季,年度間早春低溫、連續陰雨或多雨,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晚秋季低溫、寒流早、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保護地栽培最易發病,地勢低洼、排水不良、與連年種植易發生菌核病重的作物相鄰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生育期上筍尖破土至株高1米以下的幼株易發病。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因寒流作物受凍、霜害、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每年早春及時清除枯黃枝幹。
- 加強田間栽培管理:小畦、高畦種植,合理密植,有利於通風透光,同時開好排水溝,降低田間濕度,增強植株生長勢,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
化學防治
- 噴霧防治:防病上要重點抓好在春初發病初期的防治,在每年二月開始(緊跟在清潔田園後)每20天防1次,連續防3-4次,重病田可視病情發展,必要時可增加噴藥次數。綠色防治用藥:可選用50%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凱澤)1000-1500倍液(每畝用量40-60克);25%嘧霉胺微乳劑(博榮)600-800倍液(每畝用量120-150克);40%嘧霉胺懸浮劑(施佳樂)800-1200倍液(每畝用量50-75克);10%多氧黴素可濕性粉劑(寶麗安)1000倍液(每畝用量60克)等噴霧防治。常規防治用藥:可選用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農利靈)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50-60克);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速克靈)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50-60克);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50-60克)等噴霧防治。
病害區別
石刁柏菌核病的組織腐爛時無臭味,有黑色鼠類狀堅硬的菌核。石刁柏細菌性軟腐的組織腐爛時有惡臭,病組織上不產生黑色鼠類狀堅硬的菌核。石刁柏菌核病和石刁柏細菌性軟腐可以以此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