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公廟

石公廟

石公廟位於上杭縣廬豐鄉下坊村烏石頭,即杭永線公路旁的一座清初時期的古建築物。 石公廟建於清初順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道光11年冬重修,距今已有351年的歷史。這座古建築占地有百餘平方米,土木結構,是上杭少有的一座宮殿式建築物。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傳說,

簡介

該廟大門是用花崗岩石頭鑿成,門上的對聯是“功壯萬古山河,典隆千秋俎豆”,再外一點是鑲嵌凸出成花邊形立著的石門舌,左側的一塊鑿有圖案,右下角鑿有“順治十一年”字跡,左右兩邊還有兩隻石獅子,大門的上方有塊木製的牌匾懸掛著,寫著“石公廟”,大門屋頂是個燕尾廟堂屋面,氣勢磅礴。走進屋裡,該廟由一進二堂及東西過道組成,上下堂的屋頂是歇山重檐式廟堂建築。下堂有二根木柱撐著橫樑,橫樑中間又有個雕著圖案的木柱撐著頂梁木。上下堂中間是個約9平方米的天井,過道的牆上各鑲嵌著兩塊石碑,左邊的一塊是道光11年冬重修的捐款名錄,右邊是的“長明燈田碑記”。上堂左右有四根木柱撐著屋頂,屋頂正中是四方形天窗,由12條浮雕龍柱三層重疊撐著,廟宇古雅巍峨,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流光溢彩,蔚為壯觀,橫樑上雕塑著鳥獸蟲魚圖案栩栩如生。石公廟大門口種著一堆麻竹,左側有口井,井不深,但井裡的水長年累月不會幹涸,再前面是一口大魚塘。據當地的一位老先生說,該廟是紀念石固、石猛兩兄弟而建的,故命名為“石公廟”。
大門匾額大門匾額

歷史傳說

石公廟是地方信仰,流行在客家地區,是紀念石固、石猛大王之處,此二大王為鎮水之神,先有石固傳為歷史中人,後有石猛應非真人。石固大王是由厲鬼升格的神明,又稱石固公王。石固大王的信仰較為早,據說江東王姓石,名固,為贛人,生於秦朝,去世後被地方百姓尊奉為神,每見其靈應。漢高祖六年 ( 前 201) ,爵侯灌嬰受遣征戰,平定江南。那時,豫章郡 ( 今南昌一帶 ) 境內的“贛”與南粵接壤。南粵尉陀守邊。灌嬰擬率兵攻打·神江東王降於絕頂峰暗告他“克捷之期”。因有功,建崇福廟以安奉江東王神位。里人稱該廟為石固王廟。唐朝大中六年 (847) ,里民聽說有個叫“諒”的人被鬼魃所惑 . 墜於崖下,而符爽到長汀做買賣,船幾乎覆沒、於是,里人向石固王神祈禱 . 諒就回到了自己的住所;符爽也感到好像有神明暗中護佑一樣,化險為夷。這樣,里民就更加相信石固土的靈應,相率建造新廟。從此,石固王的靈跡越傳越多,供奉的廟子也越建越多,並且山地方神而升格為道教之神·屢受朝廷封號,被尊為“崇惠顯慶昭烈忠佑王” ( 宋 ) 、“護國普仁崇惠靈應聖烈忠佑王” ( 元 ) 。朝廷的封號更加引起了民眾對石固王的崇拜。四方祈禱之人,絡繹不絕。
宋修《臨汀志》記:“助威盤瑞二王廟在長汀縣南駐紮寨。長老相傳,漢末人以身禦敵,死節城下,時有顯應,眾創廟宇號‘石固’。一日,廟前小澗漲溢,忽有神像漂流而至,自立於石固之左,眾異之,號‘石猛大王'。後以息火功封左王為‘石猛助威’,右王為‘石猛盤瑞’宋朝元豐年間創今廟。”清代康熙《武平縣誌》記“石固廟,在縣南二里小隆興。”興寧縣神光山下設有石固大王神壇,據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中寫道:“神光西循蹬而入,石澗陡絕,隔溪一山作渴驥奔泉之勢。縣人以此築祀石固神……九月九日賽會者萬計。”福建武平縣梁野山下的大績村,每年春節期間要迎神請梁野山的古佛菩薩進村打醮,其中前排是用一塊大紅紙做的神牌,上書各地方神明,居中的是為水口寨福主公王、定水寨石固、石猛大王。”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小桑村村民對石固大王也十分崇信,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黃坑村石硤公王宮供有石固大王之神位。福建上杭縣白砂大麻地村官莊鄉樹人村等地也見有石固大王廟。(文章出自:房學嘉著《客家民俗》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石公廟內部圖石公廟內部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