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明代和尚園廣法師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雲遊到此發現此洞,同年在洞口西南側的崖壁上雕刻“十王地藏”石像,建有寺廟供祭石佛。當時因該洞深奧奇妙,難見洞穴真面目,稱為“潛真洞”,刻“潛真洞”三字於洞口。又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春三月,在洞內一個大廳中鐫造“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薩”的大理石佛像3尊。此後改潛真洞為“石佛洞”,又稱“十佛洞”。
六層水平溶洞
石佛洞第一層洞長327米;第二層洞長849米,有一條高31米的垂直形管道洞穴與第一層洞穴相通;第三層洞長450米;第四層約60米;第五層約500米;第六層尚待進一步探測。從第一層洞口到第六層洞底的深度約120米。近年來經過深入的實地查勘,石佛洞的各曾洞穴依次被發現,並證實在第六層之下為一地下河系,可能與相距4000米的“三英洞”同屬一條地下河形成的洞穴系統。 石佛洞生存於古生界的奧陶系的石灰岩中。距今約4億年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在這平坦的淺海環境內沉積了厚層的碳酸岩類可溶性物質並加以壓實成為石灰岩。其後受地殼運動幾經滄桑的變遷,至7000萬年前,華北地區發生了造山運動,北京西山就此上升成陸地。被抬升為陸地的石灰岩,在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和沉澱作用下,生成眾多溶洞和洞內各種景物,石佛洞系統就是其中之一。近幾百萬年前以來,因北京地區的地殼運動具有間歇性震盪的特點,即有時地殼上升,雨水和地下水一般以向下垂直流動為主;有時地殼相對穩定,雨水和地下水則以水平流動向河谷流出,因此在石灰岩中就留下了垂直的和水平的相互交錯的洞穴系統。又因地殼上升或穩定的幅度和時間不同,石佛洞不同層次的洞體空間、兩層間洞穴的高差也有差異。
現已查明,石佛洞總體是沿一斷層的下盤發育,地下水沿斷層流動擴大空間的。根據測量,洞內溫度常年為11~13℃,與北京地區的年平均溫度相差不大。在地表洞穴的頂部裂縫中冬夏都有空氣流動,冬天從洞內噴出的水汽與寒冷的岩石表面接觸常形成冰柱;夏天洞內噴出的卻是涼風,說明洞內外空氣是在交換的。洞內還棲息著大量蝙蝠和低等動物馬陸。前者是半穴居動物,白天在洞內休息,傍晚開始就外出大量捕食飛蟲;後者是全穴居動物,以殘存的有機物、蝙蝠糞便和其他動物屍體為食物,因而它們的眼睛逐漸退化,以觸角代替眼睛。
石佛洞自最上第一層到底下第六層,按由老到新的發育順序,洞內堆積物的年齡,大體上也是上老下新依次變化。在總長2500餘米的洞穴系統中,洞的寬度自6~8米不等,有的地方僅1米,狹小的僅容一人彎腰通過。全洞有大小支洞60多個,各個支洞也有各種形態的洞廳和通道。
第一層洞內堆積物以高大壯碩的石柱、石塔和石筍為主體,除水塘中目前尚生長著“石蓮花”外,細小的化學沉澱物如石花、石枝等十分少見。可見這裡的堆積物已經停止生長,並且較為老化。這層洞穴的堆積物雖曾受到過損傷,但仍有“佛堂”、“水簾洞”等6個高大廳堂組成廊道式洞體,有28處形態各異的景點吸引著遊客。
第二層洞穴是以“井岡山”中心大廳為樞紐,組成包括東西支洞和光明路支洞在內的觀光路線。其中光明路支洞以粗大的石柱、石塔和雄偉的石幔稱奇,而其他支洞則以細小的石花、石枝、鵝管和潔白純淨的石筍為特點,許多針狀或粒狀石花仍然處於成長之中。
第三層洞穴以下為封閉式洞穴,對外尚未開放,洞內環境未曾受到干擾,故化學沉澱物最為豐富,色彩也最為艷麗,其中以成片的針狀石花和小水池內成串的金黃色方解石結晶的粒狀石花為主體,尤以璀璨晶瑩的小石花最具吸引力。在附近500米長的洞內,四壁一片琅玕,如花似錦、絢麗多姿的石枝,倒影在清澈的水池中;清晰而閃亮、千姿百態的石花有針狀和團狀,一簇簇,一叢叢,依附在各種堆積物上;雪花狀的晶花石毛正延伸生長;還有小巧玲瓏的石燈、晶瑩含露的鵝管等,把整個洞穴裝飾成為地下迷宮和白玉畫廊。第三層洞是石佛洞穴系統中最迷人的洞穴,是最有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寶洞。
第四層洞穴因有大量化學沉澱物堵塞了洞穴通道,因而人可通行的長度不大,洞內的化學沉澱物以粗大壯實的石柱、石筍為主,景物不多。
第五層洞穴的洞壁和洞頂沒有化學沉澱物,而以泥土沉積為主,在有水流經過之處,生長有針狀石花、穴珠,並有沙灘,位置稍高、常年有水而又不為洪水淹沒的水池裡卻生長著茂盛的白色方解石結晶的粒狀石花。在雨季時,這裡可能會有洪水的淹沒和沖刷,在洪水的主流線兩側沉積有地錶帶入洞內的沙土,在主流線地區則生長著針狀石花,這種石花處於隨長隨沖、隨沖隨長的過程中。
沉澱物
石佛洞的沉澱物不僅優美動人,而且種類很多,計有30多種形態,如鵝管、石筍、石柱、石塔、鐘乳石(各種形態均有)、石簾、石幔、石瀑布、邊石壩、穴珠、鈣板、鈣膜、捲曲石、石花、石枝、晶花、石毛、石菊、石葡萄、石燈和石蓮等,其中最為奇特的是石花類、月奶石和石塔。針狀石花主要存在於洞內的斜壁和石筍之上,質地純淨透明,呈絲針狀向四周伸展,粗者如玉簪,細的如毛髮,性脆易折斷。它們或呈片狀、團狀、簇狀緊貼洞壁,或呈帽狀戴於石筍上。對於它們的形成,科學家尚未定論,但多數人認為是洞穴空氣中含有碳酸鈣微粒的過飽和氣溶膠,其膠粒的直徑相當於一滴水直徑的一千萬分之一,這種微細的質點呈膠體狀懸浮於空氣中,一旦它們與其他物體相遇時,就附著其上,碳酸鈣就分離出來,並結晶為文石或方解石,由此不斷的依附、分離,結晶而成向不同方向延伸的針狀石花。也有人認為是由於毛細管水的滲析作用,即由飽和水中的碳酸鈣經過結晶而成晶體,毛細管水的滲析作用不受地球重力的制約,隨機地向任何方向伸展。粒狀石花形態也極為複雜,有結晶堅硬的,也有質地鬆軟的和葡萄狀的方解石晶體。這種粒狀石花多分布在洞壁斜坡上和石簾的中下部,外表呈金黃色方解石小晶體,有的以灰華物加厚,染有一層紅色土的薄殼。這種粒狀石花,多是由滴水飛濺後的水珠中析出碳酸鈣而成的。因為含過飽和水的水滴衝擊地面,在分散為小水珠時,二氧化碳就被釋放出來,而水珠中的碳酸鈣就析出沉澱下來,然後再發生結晶作用,成為粒狀石花。又因為從裂縫中下滲的滴水有時帶有粘土物質,故粒狀石花的純度不是很高,往往帶有粘土,很少有白色的結晶體。在第二、三層洞穴中還可以發現月奶石和石蓮花,是一種乳白色漿狀塑體,也有乾燥呈粉末狀。月奶石的成因至今鮮為人知,有人認為它是未結晶的過飽和溶液;也有人認為它是細菌作用的有機酸沉澱物。
三英洞
石佛洞已開放為旅遊洞穴,每年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如果與相距4000米的三英洞相通,又可為首都增添一個遊覽勝地。三英洞主洞長1200米,支洞長400米,一共五層,洞內景色奇絕,堆積物千姿百態,晶瑩潔白,閃閃發光,熠熠生輝。三英洞若能相繼開放,則將展示北京地下絕妙的“仙境”,也可顯示我國北方洞穴系統發育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