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俑主要發現於亞洲草原,它與中原俑的含義明顯不一樣,主要是起到保護神的作用。所以,隨葬石人不能稱作“石人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人俑
- 地點:遮龍山
- 環境:真空
- 風俗:從宋朝開始
宋代石人俑,明代石人俑,影視形象,
宋代石人俑
福州新店的崇福寺內發現了兩座宋代古墓,挖出了好幾個“小石人”,這些所謂的“小石人”實際上是壽山石人俑,因為基本上從宋朝才開始有陪葬壽山石人俑的風俗。據悉,1995年出土於福州新店胭脂山的元代石俑,有按劍甲士、托靴侍者、奉饌差役、說唱藝人等,造型不一,以表現不同的身份和地位,高度不足10厘米。這組石人俑曾在北京參加全國重大考古成就展。該專家還說,壽山石人俑真正精雕細琢是在清朝。
明代石人俑
在碧山鎮清平村8組看到,石人俑高約1.65米,石馬俑保存較為完整,每隻長約1.6米,雕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據業內人士初步考證,石人俑和石馬俑均是明代的雕刻傑作,迄今有700多年歷史,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工藝水平有效大的參考價值。據當地村民介紹,民間流傳說,明朝的一位武舉人死後葬於此,後人為其建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墳墓,並在墓前雕刻了石人俑和石馬俑。
影視形象
石人俑 用“痋術”製成的人俑,被頭下腳上、倒吊在遮龍山下通向蟲谷的山洞中的河道兩岸。河道是為王陵的修建運送材料的水路。人俑有百餘具,全部倒背著雙手,擺出一個被捆綁的姿態,被用大銅鏈懸吊在距離水面不到一尺的地方。人俑外皮雖然堅韌,但是只有一層薄薄的殼,裡面全是腐爛了的死蛆和蟲卵。當年修造王陵的奴隸和工匠,在工程完畢或者是“獻王”的屍體入殮後,便被“獻王”忠心的手下,按照“痋術”給他們全身捆綁結實,強迫吞服一種痋引,並用泥來封死人體七竅,再用大鏈懸吊在洞中,活活憋死。一來可以保守王陵內的秘密,二來可以利用他們,在這秘密水路中嚇退誤入其中的外來者。來人只要撞上埋伏在河道中的機關,人俑就會全部被銅鏈放進水中,從人俑中出來的蟲卵會孵化成水彘蜂攻擊人類。所謂“痋引”是施行某一種痋術必須的藥丸,被活人吞下後,就會寄生於體內產卵,只需要大約三到五天的時間,卵越產越多,人體中的血肉內臟全成了蚴蟲的養分,取而代之填充了進去。由於是在短時間內快速失去水分,人皮則會迅速乾枯,硬如樹皮石殼。在人屍形成的外殼中,當蟲卵吸呋盡人體中所有的汁液和骨髓後,就會形成一個真空的環境,蟲卵不見空氣就不會變成蚴蟲,始終保持著冬眠狀態。在陰涼的環境中,可以維持千年以上,所以直到今日,切破人皮,裡面仍然會有可能立刻出現無數象肥蛆一樣的活“痋引”蚴蟲,但是根據保存程度的不同,也有可能裡面都是早已乾枯的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