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下村(韶關市始興縣沈所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下村是韶關市始興縣沈所鎮下轄村,是廣東省古村落,以李姓為主,是始興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村落。

基本介紹

來源,宗祠建築,

來源

石下村位於始興縣西南5000米的沈所鎮。據《李氏族譜》載,石下李氏始祖火德公,原居福建寧化李家坊,時值宋、元兵燹,攜妣避亂於上杭,歷經數次徙居始興碰塘水,後至此,450多年,繁衍20多代,現人口3000多人。始建於清乾隆甲申二十九年(1764年),後遷至石下,其後裔李必盛(火德公)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石下村坐北朝南,地處湞江、墨江盆地南部,南朝圍溪嶺,北遙靠塔崗嶺南麓,東北、西北有墨江和沈所河流過,北與沈南村毗鄰,東與城南鎮接觸,南與石內村和圍溪村相伴,西與群星村並肩,全村由李氏宗祠、貞勝公家祠、貞勝公圍屋、肇跡公、貴公、喬棟公、榮公、仕鳳公、本立公、世源公、三德公、新富公、育良公、懷良公、裕良公等18頭大門(每頭大門即為1個宗祠)構成,“榮、華、富、貴”4公後裔分居,北南縱列17街道,6棟正房。由大門、前後天心廳、中堂廳、後院組成,俗稱“十八頭大門”,占地面積約36000平方米。當地俗語稱:“新村的魚塘,楊公嶺的禾場,石下的屋場”。現是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廣東古村落。

宗祠建築

李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80年),位於村最南一列屋宇的東南角,坐北朝南,前朝山峰,有寬闊的池塘,二眼水井,翠竹掩映,西南面仍佇立一對功名石。磚石結構,面闊24米,進深74米,通高6.7米,建築面積1776平方米。坪和池塘1000平方米。分前、中、後廳,每部分走廊相連,共橫4棟,縱6棟,10棟組成長方形圍屋。後院堂屋36間,7天井。10棟含“十棟屋十足足,出門做官有食祿,子孫後代有田又有谷,十全十美滿有福”之意;36根“通天柱”代表12個月、時、生肖,含“天干地支”“天地人和”“洪福齊天”之意。意抱鼓石13枚釘,寓13太保。
宗祠類似四合院建築,卵石砌築,青磚築二面坡懸山頂,西側建築類似倒座(含“東邊村”)。宅門樓紅砂岩方門框、門檻、抱鼓石棱形金柱,木質飄檐、穹頂精雕細鏤。宅門檐板後側書“敦本睦族”(中)“入孝”(西)“出弟”(東),成為村中的最高指示。內二口闊氣的天井間隔二排二面坡懸山頂灰瓦房,側配東西廂房。西廂房被闢為“老年人協會”(門楣書“飭紀”);東廂房門楣書“敦倫”,部分闢為李氏展覽室。2000多平方米的宗祠全用青磚牆瓦頂,雕樑畫棟。宗祠西北角的三德公廳坐西南向東南的圍屋,屬新屋村,二天井三進,六根紅砂岩圓撐柱,棱形藻井。進門檐板中央正書“氣象萬千”,背書“則蔫茗塵”;另有“露滿純椴”“益昭堂”“壽考維祺”等書,也屬其獨特之處。旁存一座全河石築5層客家大圍,堅固無比,是獨特的棋盤圍。
貞勝公圍屋(牌坊門)坐北朝南,4366平方米,縱橫17條街,每套房由“日”和“田”字構成。坪東石牌刻“節孝坊”字。進德公圍屋懸“盛世英秀”匾。
巍屹宗祠西北角的棟護晴嵐圍是村中炮樓。圍坐北朝南,長方形,5層,高15米,長41.6米,寬31.3米,占地面積1302.1平方米。廡殿頂覆黛瓦,灰瓦壟。南牆中央紅砂岩砌1米厚拱門,鐵門板,牌坊式楣鑲“棟護晴嵐”匾。“回”字樓井,木走廊,木梯通頂。分多間房,拱門相通。北、西卵石砌沿,築近4米寬的護圍濠。南、東側有廂房護衛,牆東南角開拱門,與宗祠溝通。屬於宗祠附屬建築,是縣文物保護單位。宗祠周圍翠竹依依,綠樹蔭蔭,整體基本保存完好。
司馬第,是村中最著名的建築物。內供奉始祖火德公及歷代公神位。全村青磚、瓦、木構築,防匪備盜,關閉小門能獨立封鎖,是客家圍屋精品。
正在科學修繕中的古村,將以嶄新的面貌傲視綠染墨江的始興大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