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
根:主根細長,側根多;根狀莖細或略粗,直徑3-6毫米,直立或傾斜。
莖:莖多數,常成叢,高80-150厘米,具細棱,褐色或紫紅色;中部以上有多數向上斜展的分枝;莖、枝初時微被蛛絲狀微柔毛,後毛漸脫落。
葉:葉上面初時微有蛛絲狀短柔毛及白色腺點和小凹點,後毛與腺點漸脫落,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黃色蛛絲狀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卵圓形,長3-5(-6)厘米,寬2.5-4(-5) 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中部裂片再次羽狀深裂,每側具小裂片2-3枚,小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3-6毫米,寬2-3毫米,
葉柄短,
花期葉萎謝;中部葉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2.5(-3)厘米,寬1-2(-2.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稀深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2.5厘米,寬1-2毫米,先端銳尖,邊外卷,基部1對裂片小;成假託葉狀,具短柄或近無柄;上部葉與苞片葉5或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有時基部1對小裂片成假託葉狀。
花:頭狀花序多數,卵形或長卵形,無梗,直徑1-1.5毫米,在分枝上端或小枝上排成
穗狀花序或複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端組成狹長或稍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狹卵形,背面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無毛,中肋綠色,邊緣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倒披針形,背面無毛,邊緣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1-3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或無裂齒,紫紅色,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外卷;兩性花2-5朵,花冠長管狀,檐部紫紅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或有短尖頭,花柱略長於花冠,先端2叉,叉端截形或扇形,並有睫毛。
果:瘦果小,長圓形。
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林緣、路旁、荒坡及疏林下。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分布廣,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
【國外分布】:日本、朝鮮、印度、俄羅斯(東部)。
主要價值
含揮髮油,成分為乙酸乙脂、莰烯、艾醇A (yomogi alcohol A)等。民間作“艾”(家艾)與“茵陳”的代用品,有散寒、溫經、止血、安胎、清熱、祛濕、消炎、驅蟲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