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紫菀

矮紫菀

矮紫菀(學名:Aster tataricus var. minor Makino,):是紫菀的變種,植株較小,葉較狹;總苞片較狹,頂端漸尖,外層草質,內層邊緣狹膜質,稀頂端稍紫色;舌片淺藍紫色,有時頭狀花序徑2.5厘米,舌片長僅1厘米。產於中國河北及甘肅,也產於朝鮮;分布於中國東北、內蒙古、華北及西北等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繁殖方法,種植技術,選地整地,種材處理,種植方式,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矮紫菀是紫菀的變種,植株較小,葉較狹;總苞片較狹,頂端漸尖,外層草質,內層邊緣狹膜質,稀頂端稍紫色;舌片淺藍紫色,有時頭狀花序徑2.5厘米,舌片長僅1厘米。
原種(紫菀)系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斜升。莖直立,高40-50厘米,粗壯,基部有纖維狀枯葉殘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溝,被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基部葉在花期枯落,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下半部漸狹成長柄,連柄長20-50厘米,寬3-13厘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具小尖頭的圓齒或淺齒。下部葉匙狀長圓形,常較小,下部漸狹或急狹成具寬翅的柄,漸尖,邊緣除頂部外有密鋸齒;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無柄,全緣或有淺齒,上部葉狹小;全部葉厚紙質,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脈被較密的短粗毛;中脈粗壯,與5-10對側. 脈在下面突起,網脈明顯。
頭狀花序多數,徑2.5-4.5厘米,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復傘房狀;花序梗長,有線形苞葉。總苞半球形,長7-9毫米,徑10-25毫米;總苞片3層,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頂端尖或圓形,外層長3-4毫米,寬1毫米,全部或上部草質,被密短毛,內層長達8毫米,寬達1.5毫米,邊緣寬膜質且帶紫紅色,有草質中脈。舌狀花約20餘個;管部長3毫米,舌片藍紫色,長15-17毫米,寬2.5-3.5毫米,有4至多脈;管狀花長6-7毫米且稍有毛,裂片長1.5毫米;花柱附片披針形,長0.5毫米。
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紫褐色,長2.5-3毫米,兩面各有1或少有3脈,上部被疏粗毛。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色,長6毫米,有多數不等長的糙毛。
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人工引種栽培,原野生種多生長在低山陰坡濕地、低山草地、山頂以及沼澤地。喜溫暖濕潤氣候,怕乾旱,耐寒性較強,在北方根能在土中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鹼地和沙土地外均可種植。

地理分布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及南部、山西、河北、河南西部、陝西及甘肅南部。

繁殖方法

紫菀用根莖繁殖。適宜播期4月上旬,適宜密度為1.7萬穴/畝。每畝需用根狀莖15-20千克。

種植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冬前深翻30cm以上,讓土壤充分風化。結合整地畝施腐熟廄肥10000-15000kg,加餅肥50kg,翻入土中做基月巴。栽種時再淺耕一遍,整平耙細作成寬1-1.2m的高畦,四周開好較深的排水溝。

種材處理

切除下部幼嫩部分及上端蘆頭部分,取其中段,並將其截成5-7cm的小段,每段需有2-3個休眠芽。紫菀栽種分春栽和秋栽。春栽在春季化凍後栽種,最晚不超過春分,秋栽在霜降前後,春栽隨切隨栽。留種的秋栽要進行冬藏,具體方法是:種材稍晾,放地窖貯藏,窖底鋪砂,然後一層種栽一層砂,最上面蓋砂,窖內溫度以不結冰為度,防止發熱霉爛,貯藏到翌春栽種。

種植方式

按行距21-24cm開6cm深的淺溝,株距12-15cm,每墩2-3個小段,將種材平放溝內,然後覆土,用鋤推平壓實。畝用種栽40-45kg。

田間管理

  1. 澆水和排水:春栽的如遇乾旱,出苗前澆水1-2次,如墒情適宜10-15天可出苗。秋栽的封凍前澆一次水,並蓋一層土雜肥或馬糞以防寒保墒,安全越冬。紫菀喜濕潤,怕乾旱,6-7月份生長盛期,需水較多,天旱時應及時澆水,保持土表濕潤。秋季高溫乾旱時,澆水2-3次。雨季注意疏溝排水,田間不能積水,否則易造成爛根。
  2. 中耕除草:每年進行3-4次。第一次在齊苗後,宜淺鬆土,避免傷根,第二次在苗高7-9cm,第三次在植株封行前進行,封行之後,如有雜草用手拔除。追肥每年進行2-3次,第一次在齊苗後結合中耕畝施人畜糞水1500kg,第二次在苗高10cm時再施入人糞水1500-2000kg,第三次在封行前畝施堆肥500-1000kg加餅肥50kg混合堆漚後,於株旁開溝施入,施後蓋土。立秋前後,畝追尿素10-15kg,隨水灌入畦內。
  3. 摘除花苔:紫菀宜採用具腋芽的紫紅色根狀莖做繁殖材料,不抽苔開花,若用蘆頭繁殖則需抽苔開花結籽,需消耗大量養分,除留種外,生產上採用剪除花苔的方法以利根莖生長發育,因此8-9月發現抽苔時,選晴天將花苔全部剪除。

病蟲害防治

病害

主要有黑斑病、立枯病、斑枯病、白粉病。紫菀病害防治:(1)應選用抗病品種。(2)通風、控溫、防治葉面露水。(3)藥劑防治:發病前噴1:1:100波爾多液,每隔7-10天噴一次,可用75%百菌清500 800倍液噴霧。
紫菀白粉病防治:選用抗病品種,田間加強通風,降低濕度、溫度,用“農抗120”200倍液。

蟲害

主要有紫蘇紅粉野螟、紫條尺蛾、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黑鰓金龜、黑絨鰓金龜、紅蜘蛛。紫蘇紅粉野螟、紫條尺蛾主要是幼蟲為害葉片和枝梢。
  1. 人工摘除枝梢。
  2. 清園處理枯枝落葉,收穫後翻耕土地,減少越冬蟲源。
  3. 噴敵百蟲800倍液。
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黑鰓金龜、黑絨鰓金龜、紅蜘蛛防治:
  1. 清除田間地邊雜草。
  2. 誘殺成蟲,在成蟲活動期間用糖醋液(1分紅塘、0.5分酒、2分醋)盆於傍晚放在田間l米高處誘殺成蟲。
  3. 人工捕捉幼蟲,每天清晨查苗,發現斷苗,在附近扒開表土捕捉幼蟲。藥劑防治:用石蒜鱗莖加百部粉每畝7-8斤結合施肥澆治。3齡以下幼蟲噴灑90%敵百蟲1000倍液。紅蜘蛛:可噴灑0.3%苦參植物殺蟲劑1000倍液預防,6-8月發生期噴硫懸浮劑。

主要價值

紫菀花是一味比較著名的中藥,中醫藥中有廣泛的使用。中醫認為紫菀具有溫肺,下氣,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實驗表明,水煎劑有祛痰作用而無鎮咳及平喘作用;同時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紫菀還對抑制腫瘤等有一定的作用。人工培育的矮紫菀,是園林花壇的主打品種,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