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常山,中藥名。為馬鞭草科石梓屬植物小葉石梓Gmelina delavayana P. Dop的根。分布於四川西南至雲南西北部等地。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消積,截瘧之功效。常用於食積氣滯,脘腹脹痛,久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矮子常山
- 拉丁學名:Gmelina delavayana P. Dop
- 別稱:西南石梓、木質山海螺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馬鞭草科
- 屬:石梓屬
- 種:小葉石梓
- 分布區域:四川西南至雲南西北部
- 採收時間:秋後
- 用 量:15-30g
入藥部位,性 味,歸 經,功 能,主 治,用法用量,生理特性,產 地,採集加工,
入藥部位
根。
性 味
辛,溫。
歸 經
肺、胃經。
功 能
行氣,消積,截瘧。
主 治
食積氣滯,脘腹脹痛,久瘧。
用法用量
15-30g。
生理特性
灌木或亞灌木,高0.3-3米;小枝圓柱形,纖細,有條紋,並有稀疏小皮孔,初被微柔毛,後脫落。葉對生,廣卵形或卵狀菱形,長1.5-2.5-(5)厘米,寬1.2-2.2-(3.5)厘米,頂端漸尖,並具小尖頭,基部楔形或寬楔形,略偏斜,全緣或在中部以下有1-2粗齒,表面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腺點,側脈3-4對,葉柄長0.3-0.8厘米,有溝縱。聚傘花序1-3-(7)朵組成側生或頂生的圓錐花序式,花序頂端的葉常變為苞片狀;花大深紫色,長3-4厘米;花柄短,近頂端有1對披針形小苞片,均被微柔毛;花萼鐘狀,長0.6-0.8厘米,具灰白色腺點和少數黑色盤狀腺點,有5齒,裂齒卵狀三角形,頂端鈍圓,花冠二唇形,上唇短,全緣或2淺裂,下唇3裂,中裂片長而大,呈盔狀,兩面均疏生腺點,在花蕾期腺點黃色且有脫落性微腺毛,花冠管漏斗狀;雄蕊4,二強,長雄蕊稍外露,花葯叉開,花絲疏生腺點;花柱短於長雄蕊,稍長於短雄蕊,無毛,頂端不等2裂;子房無毛,疏生腺點。核果倒卵圓形,長1-1.5厘米,中果皮肉質,乾後黑色,縐縮,著生於增大的碗狀宿萼上,宿萼1/4包被果實。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產 地
四川西南至雲南西北部。生於海拔1500-2500米的石灰岩灌木林中或乾燥的荒坡上。
採集加工
採收時間:秋後采根,洗淨,切片,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