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大黃

矮大黃

矮大黃(拉丁學名:Rheum nanum Siev. ex Pall..)是蓼科,大黃屬多年生矮小粗壯草本,高可達35厘米;根為直或彎曲的長圓柱狀,根狀莖頂部被多層棕色膜質托葉鞘包圍,托葉鞘光滑無毛。葉片革質,腎狀圓形或近圓形,頂端闊圓,基部圓形或極淺心形,葉脈掌狀,葉上面黃綠色,下面色較淺,葉柄短粗,花序由根狀莖頂端生出,花成簇密生,苞片鱗片狀;花梗較粗壯,花被片近肉質,黃白色,常具紫紅色煊染,花盤環狀,略肥厚呈肉質;果實腎狀圓形,紅色,縱脈靠近翅的邊緣。種子卵形,5-6月開花,7-9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甘肅、內蒙古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及新疆的東北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也有分布。生於海拔700-2000米或以上的山坡、山溝或砂礫地。

(概述圖片來源: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成分,藥用,

形態特徵

矮小粗壯草本,高20-35厘米;根為直或彎曲的長圓柱狀,直徑2--4厘米,內部白色,無莖,根狀莖頂部被多層棕色膜質托葉鞘包圍,托葉鞘光滑無毛。
基生葉2--4片,葉片革質,腎狀圓形或近圓形,長6 14厘米,寬8-16厘米,稀更大,頂端闊圓,基部圓形或極淺心形,近全緣呀略不整齊,葉脈掌狀,基出脈3-5條,葉上面黃綠色,具白色優狀突起,下面色較淺,無毛;葉柄短粗,長2-4.5厘米,直徑7-9毫米,具細溝棱,光滑無毛。
花序由根狀莖頂端生出,自近中部分枝,形成寬闊圓錐花序,小枝粗壯,具縱稜線,光滑無毛;花成簇密生,苞片鱗片狀;花梗較粗壯,長1.5-3毫米,無關節;花被片近肉質,黃白色,常具紫紅色煊染,外輪3片小,條狀披針形,長2-2.5毫米,寬約1毫米,中間具1條縱脊,上端略呈龍骨狀,內輪3片大,寬橢圓形到寬卵形,長約3.5毫米,寬2.5-3毫米;花盤環狀,略肥厚呈肉質;雄蕊9, 著生花盤邊緣,短而不外露,子房棱狀橢圓形,花柱較粗而反曲,柱頭膨大成倒圓錐狀。果實腎狀圓形,長10-12毫米,寬12-14毫米,紅色,縱脈靠近翅的邊緣。種子卵形,寬約5毫米;宿存花被明顯增大,幾全遮蓋著種子。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2000米或以上的山坡、山溝或砂礫地。
大黃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寒性強。高溫多濕條件下易爛根。宜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中栽植。以中性及微鹼性土壤為宜。大黃的生命力較強,種子發芽力可維持3-4年。播後當年或第二年只形成葉簇。每年4月上旬返青,第三年5-6月開花,6-10月果實成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甘肅、內蒙古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及新疆的東北部。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蒙古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駝、羊等喜食其葉。

成分

對矮大黃根及根莖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方法 採用常壓、減壓矽膠柱層析、ODS反相矽膠柱層析、Sephadex L H- 2 0凝膠柱層析進行分離 ,通過理化和波譜分析方法鑑定化合物結構。結果 從其石油醚、氯仿部分及正丁醇部分分離得到 14個化合物 ,鑑定了其中 9個化合物 ,分別為 :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素(em odin)、正二十六烷酸(n- hexacosnic acid)、谷甾醇(sitosterol)、谷甾醇葡萄糖苷(sitosterol- 3- O- glucoside)、葡萄糖(glucose)、大黃素 -龍膽二糖苷(em odin- gentiobioside)和大黃酚 - 8O- β- 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 8- O- β- D- glucopyranoside)。
矮大黃

藥用

矮大黃 屬於砂生組的矮黃系,又名戈壁大黃,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和甘肅。甘肅省大黃屬植物民間用藥狀況調查研究表明其具有清熱緩瀉、健胃安中之功效,用於治療大便秘結、口乾、口渴、口臭、脘腹痞滿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