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亞菊

矮亞菊

矮亞菊(學名:Ajania trilobata Poljakov)是菊科、亞菊屬多年生草本或小半灌木。根木質化程度弱,較細。老枝短縮,由不定芽發出多數密集的花枝和不育枝;莖灰白色,被密的貼伏狀短柔毛。葉半圓形或扇形,二回掌式羽狀或近掌狀分裂。頭狀花序在枝頂端排列成傘房狀;總苞片4層,中外層被稀疏短毛,全部苞片邊緣黃褐色,寬,膜質;邊緣雌花花筒細筒狀。瘦果長約2.2毫米。

分布於中國新疆;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國也有分布。生於高山河谷石縫中,海拔2800-4800米。

春季萌發時,駱駝、驢、山羊喜食,綿羊、馬則少食,牛不食;夏秋季駱駝喜食,驢、羊少食,馬、牛不食;乾枯後各種家畜均採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矮亞菊
  • 拉丁學名:Ajania trilobata Poljakov 
  • 別名:三裂亞菊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亞菊屬
  • :矮亞菊
  • 分布區域:中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國
  • 命名者及年代:Poljakov,1961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小半灌木,高5-13厘米。根木質化程度弱,較細,直徑約6毫米。老枝短縮,由不定芽發出多數密集的花枝和不育枝;莖灰白色,被密的貼伏狀短柔毛。葉半圓形或扇形,長5-10毫米,寬5-6毫米,二回掌式羽狀或近掌狀分裂,一回側裂片3-7出,二回2-3出,均為全裂,末回裂片卵形或橢圓形,葉灰白色,被稠密的短柔毛,具柄,柄長1-2毫米。
頭狀花序在枝頂端排列成傘房狀,總苞鐘狀,直徑5-8毫米;總苞片4層,中外層被稀疏短毛,全部苞片邊緣黃褐色,寬,膜質;邊緣雌花花筒細筒狀。瘦果長約2.2毫米。

近種區別

矮亞菊與單頭亞菊Ajania scharnhorstii (Regel & Schmalh.) Tzvelev) 接近,區別在於該種莖生頭狀花序3-8個,排成傘房或復傘房花序,總苞直徑5-7毫米。根細,木質化程度較弱。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新疆(且末、若羌、阿克陶、葉城、策勒、民豐);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國也有分布。生於高山河谷石縫中,海拔2800-4800米。
矮亞菊是一種超旱生雜類草,溫性荒漠草地的亞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廣泛生長在低山及山前洪積扇,適宜的土壤為鬆散的細沙質棕漠土,在礫質化的棕漠土上也能生長。在崑崙山和阿爾金山北坡海拔2200-3000米的範圍內,它做為亞優勢種常與內蒙古旱蒿Artemisia xerophitica)、合頭藜琵琶柴駝絨藜等蒿類、鹽柴類半灌木等優勢植物組成不同的草地型,伴生有一年生植物,草群高度20-50厘米,覆蓋度8-30%;在克里雅河以東緊接山麓線的山前風積—殘積沙丘地帶,它做為優勢種可以形成沙質荒漠草地。

生長習性

在乾旱強烈的荒漠環境下,矮亞菊表現出旺盛的生活力,早春萌發早,是以上各草地類型中最先吐綠萌蘇的牧草之一。進入5月中旬就已現蕾開花,花期較長,一直延續到8月上旬,此後結實到初霜後仍然生長,11月底才進入枯黃期。生長季內被家畜啃食後仍能再生,再生能力較強,冷季殘存性能也好。

主要價值

適口性以春季萌發及冬季乾枯後較好,而夏秋生長季則較差。春季萌發時,駱駝、驢、山羊喜食,綿羊、馬則少食,牛不食;夏秋季駱駝喜食,驢、羊少食,馬、牛不食;乾枯後各種家畜均採食。矮亞菊營養價值較高,粗脂肪含量高,粗蛋白質及無氮浸出物的含量在同屬植物中居中上等水平。雖然適口性較差,但在早春及冷季仍有放牧利用的意義,屬中等牧草。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