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鼻象鼩

短鼻象鼩

短鼻象鼩(E. brachyrhynchus)\r\n\r\n象鼩是發現於非洲地區小的哺乳類動物科。該科分四個屬,共有大約15個種類。象鼩居住在草原、森林和多岩石地區。象鼩屬於象鼩目(Macroscelidea)中的象鼩科(Macroscelididae)。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鼻象鼩
  • 別稱:跳鼩
  • :動物界
  • 食蟲目
  • :象鼩科
簡介,形態特徵,

簡介

象鼩(拼音:qú)  elephant shrew
亦稱跳鼩(jumping shrew)。
食蟲目(Insectivora)象鼩科(Macroscelididae),有時單獨另列為象鼩目(Macroscelidea),28種非洲獸類的統稱。或將象鼩與樹鼩合為一目,稱為有盲腸目(Menotyphla)。象鼩因具有長而靈活的吻而得名。其後腿長,耳和眼都大,尾細長,外表像跳鼠或更格盧鼠。連尾體長17∼57公分(7∼22吋)。毛柔軟,呈淺黃至淡黑色,多數種有灰色的眼環。活躍敏捷。主要產於乾燥多石地區,捕食昆蟲。產仔1∼2隻,初生幼仔體大,有毛,可能已睜眼。短耳象鼩(Macroscelides proboscideus, 即黑耳象鼩)吻很長。象鼩屬(Elephantulus,有12種岩象鼩,或稱長耳象鼩)和岩象鼩屬(Petrodromus,有10種森林象鼩)分布廣泛。東非象鼩(Rhynchocyon cirnei)是最大的種,體長43∼58公分(17∼23吋),背部有褐色和淡白色花紋。
象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鼩類。最新發現的象鼩重約700克,和大個野兔差不多大小。象鼩因為身體外型保持了2300萬年都沒有發生變化,因而被稱為“活化石”。而這種動物被發現也屬偶然,一群探險人員前往坦尚尼亞原本打算拍攝森林羚羊,沒料到這些小動物無意中闖入了鏡頭,在相機裡面留下了模糊的身影。2006年一支探險隊前往當地進行考察,並成功地捕獲了5隻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隻已經被鳥吃掉了一半。科學家們估計,目前世界上大約生活著1.5萬至2.4萬隻巨型象鼩,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昆蟲,生活範圍應該是地處高緯度的森林地帶。象鼩的進食方式與食蟻獸相似,都是用舌頭將昆蟲捲入口中。此外,它們一般在地面下築巢,白天出來覓食。
象鼩(elephant shrew)體型嬌小,同時又要不停活動,令其總是覺得飢腸轆轆。由於森林中到處潛伏著象鼩的敵人,在外活動危險重重,這個小傢伙採取了一種非常高明的捕食之道。象鼩會在其經常出沒的兩個覓食地點之間留下一條被清除地乾乾淨淨的路徑,並記住路上的一切細節。接著,它會以一種近乎瘋狂的速度沿著這條路徑奔跑,只有在看到美味的昆蟲以及需要清除殘骸時才會停下來。一根小樹枝有時都會給象鼩構成致命威脅,所以,它40%的時間在兩個覓食地點之間奔跑,清除各種障礙物。

形態特徵

其後腿長,耳和眼都大,尾細長,外表像跳鼠或更格盧鼠。連尾體長17∼57公分(7∼22吋)。毛柔軟,呈淺黃至淡黑色,多數種有灰色的眼環。活躍敏捷。主要產於乾燥多石地區,捕食昆蟲。產仔1∼2隻,初生幼仔體大,有毛,可能已睜眼。短耳象鼩(Macroscelides proboscideus, 即黑耳象鼩)吻很長。象鼩屬(Elephantulus,有12種岩象鼩,或稱長耳象鼩)和岩象鼩屬(Petrodromus,有10種森林象鼩)分布廣泛。東非巨型象鼩
象鼩(Rhynchocyon cirnei)是最大的種,體長43∼58公分(17∼23吋),背部有褐色和淡白色花紋。象鼩的體型由10至30厘米不等,重50克以下至超500克都有。短耳象鼩平均大小為15厘米。所有象鼩都是四足行走的,有像鼠的尾巴,並較長的腳。雖然長鼻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扭曲來尋找食物。它們的壽命約為2-3歲。它們主要是吃昆蟲及其他細小的生物,尤其是甲蟲、蜘蛛、蠕蟲、蟻及白蟻,大部份都是從葉子堆中找到,另外它們亦會吃一些種子及嫩枝。它們像有蹄類般有大的犬齒及高冠的頰齒。它們的齒式是:上顎1-3.1.4.2;下顎3.1.4.2-3。  雖然大部份象鼩在日間非常活躍,但卻很難見到或捕捉到它們的蹤影。它們很小心,懂得如何偽裝及非常熟悉逃避危險。有幾種會在矮樹叢中開出一連串的路徑,並會在當中尋找食物。若它們受到騷擾,就會立即沿路徑逃走。  象鼩並非高度群居的動物,很多都是一對生活的,共同保護領土。它們會用臭腺來劃分自己的領地。東非象鼩屬會在泥土挖像袋狸款式的細小圓錐穴,但其他的則會利用天然裂縫或以樹葉築巢。雌性的妊娠期為45-60日,一年會生育幾次,每胎約有1-3隻幼鼩。幼鼩出生時相對的較發育健全,但仍會留在中幾日才出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