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須裂腹魚為鯉科裂腹魚屬的一種魚類。體長,稍側扁。頭鈍錐形。口下位,橫裂。下頜具銳利角質。唇肉質,下唇新月形,具乳突,唇後溝連續。須2對,較短,等長,為1/2眼徑。生活於流水環境,常集群。食著生藻類,以硅藻為主。生殖期約3-4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須裂腹魚
- 拉丁學名: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P. W. Fang, 1936)
- 別稱:緬魚、沙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科:鯉科
- 屬:裂腹魚屬
- 種:短須裂腹魚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生存環境,分布範圍,研究現狀,
形態特徵
體長,稍側扁。頭鈍錐形。口下位,橫裂。下頜具銳利角質。唇肉質,下唇新月形,具乳突,唇後溝連續。須2對,較短,等長,為1/2眼徑。體被細鱗,胸腹部鱗片明顯;側線上鱗約25枚;具臀鱗。背鰭刺較強,具鋸齒,起點在腹鰭之前。側線完整,側線上鱗19-27枚, 側線下鱗16-21枚。第1鰓弓外側鰓耙18-24枚,內側23-30枚。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後緣下部具強鋸齒;腹鰭起點與背鰭末根基部相對;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鈍。體青灰色,側線以上體側具不規則黑褐色斑點。各鰭淺黃色。
生物學特性
短須裂腹魚隸屬於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裂腹魚屬。短須裂腹魚生活於流水環境,常集群。食著生藻類,以硅藻為主。每年4月之前,多見於大江河,4月之後逐漸上溯到支流與小河中。該魚為植食性,常用下頜刮食附著於水底岩石上的藻類,以硅藻為主。於流水水底產卵。
短須裂腹魚分布於金沙江、雅礱江和烏江等水系。
短須裂腹魚分布於金沙江、雅礱江和烏江等水系。
生存環境
生活於流水環境,常集群。食著生藻類,以硅藻為主。生殖期約3-4月。卵巢有毒。最大個體約500mm,為產區主要經濟魚類。
分布範圍
研究現狀
有關短須裂腹魚的研究並不多,主要包括馴化養殖、人工繁殖及行為學等方面的研究。劉躍天等對其人工繁殖進行研究後發現,在水溫為11-16℃的條件下,受精卵經過158h人工孵化出膜,出膜時間持續48h。梁祥對其野生幼魚的行為學進行研究之後發現,野生短須裂腹魚幼魚無頂流現象,對光照敏感度較強,幼魚早期有藏匿行為,對底質有較強的喜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