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趾雕(短趾鵰)

短趾雕

短趾鵰一般指本詞條

短趾雕(學名:Circaetus gallicus):體長62-70厘米,體重1.2 - 2.3千克。它們的頷、頸和胸部上方呈淺棕色。頭部渾圓像貓頭鷹般,眼睛呈鮮黃色。身體沉重,上體灰褐,下體白而具深色縱紋,喉及胸單一褐色,腹部具不明顯的橫斑,尾具不明顯的寬闊橫斑。虹膜黃色;嘴黑色;蠟膜灰色;腳偏綠。

短趾雕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有稀疏樹木的開闊地區。冬季通常無聲,偶作哀怨的咪咪叫聲。是一種以蛇為主要食物的大型猛禽。其次為蜥蜴類、蛙類以及小型鳥類,偶亦捕食小型齧齒動物如野兔、野鼠等,也吃腐肉。繁殖期為4-6月,每窩通常產卵1枚,偶爾2枚。分布於非洲、古北界、印度、中國北部及小巽他群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趾雕
  • 拉丁學名:Circaetus gallicus
  • 別稱:短趾蛇雕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隼形目
  • 鷹科
  • 亞科蛇雕亞科
  • :短趾雕屬
  • :短趾雕
  • 亞種:4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8
  • 同義學名:Accipiter ferox
  • 同義學名:Circaetus ferox
  • 同義學名:Circaetus gallicus ferox
  • 同義學名:Circaetus gallicus gallicus
  • 同義學名:Circaetus gallicus heptneri
  • 同義學名:Circaetus gallicus hypoleucos
  • 同義學名:Circaetus hypoleucos
  • 同義學名:Falco gallicus
  • 英文名稱:Short-toed Snake-Eagl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短趾雕是大型猛禽,體長為62-70厘米,嘴峰4.0-4.3厘米,翼展17-20厘米,尾25.2-28.8厘米;雄鳥體重1.2 - 2千克,雌鳥體重1.3 - 2.3千克。是一種與白腹海雕白腹隼雕等相似,但喉部、胸部沙褐色,具銹色縱紋,腹部具沙褐色橫斑;尾羽較長的食蛇雕。該物種可以與同屬相似的西非短趾雕黑胸短趾雕區分開來,在地面可從它們白色的翅膀內側及灰棕色的下身辨認出它們。
上體沙褐色或灰褐色,頭較圓,眼較大,頭頂後頸和上背具較長的披針形羽毛和黑褐色羽軸紋,眼先、額、頰、眉紋和眼下白色。最長的肩羽暗褐色,尾灰褐色,具白色尖端和3道黑色橫斑,其中亞端黑色橫斑最寬。內側次覆羽淡灰褐色,內翈基部白色,外側次覆羽暗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基部白色,次級飛羽內翈羽緣白色,具不清晰的黑色橫斑。頦、喉和上胸土褐色,具黑色羽軸紋的白色羽基,其餘下體白色,具淡褐色橫斑,有時腹中部無橫斑或橫斑不明顯。雄雕和雌雕外觀相似,但雌雕更重,尾巴稍長。
幼鳥與成鳥大體相似,但上體較淡,頭和頸呈白色,具具淡灰色和暗色軸羽紋。下體白色,綴有皮黃色;頦、喉和胸具褐色羽軸紋、兩脅和腹具黃褐色斑點。
虹膜黃色或亮橙黃色,嘴淡藍灰色,尖端較暗,蠟膜白色或淡淺灰色,腳和趾灰色。

棲息環境

短趾雕棲息於各種環境,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有稀疏樹木的開闊地區,也出現於乾旱草原、山坡、沼澤平原、海岸、沙丘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區。通常喜歡混合林和雜木林作為棲息地,這種開放區域和樹木覆蓋的生態環境有豐富的爬行動物可以獵取,也便於短趾雕築巢。

生活習性

短趾雕在中國各地均極罕見, 其中新疆為繁殖鳥,甘肅為冬候鳥,北京、遼寧、河北為偶見旅鳥,陝西在20世紀60年代曾有發現,但後來就再也沒有新的報導。遷到繁殖地的時間在4月初至4月中旬,離開繁殖地的時間在10-11月。
常單獨活動。多見在空中翱翔和滑翔,滑翔時兩翅平伸。覓食方式主要通過長時間地在空中翱翔搜尋,發現後則突然降下捕捉。需要在樹上築巢。
短趾雕也叫短趾蛇鷹,正如它的名字,主要以蛇為食物,蛇長可達150厘米或更長,先吃蛇頭,通常可以吃完。這些蛇類有一些是有毒物種,但大多數是無毒的。食譜中也有其他爬行動物,特別是蜥蜴,偶爾吃兩棲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野鼠)、鳥類或無脊椎動物,也吃腐肉。大多數狩獵發生在空曠的地方。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吉布地、埃及、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立陶宛、馬其頓共和國、馬里、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和歐洲部分)、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蘇丹、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尚比亞。
遊蕩奧地利、比利時、不丹、高棉、賽普勒斯、丹麥、芬蘭、德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賴索托、盧森堡、馬來西亞、馬爾他、蒙古、荷蘭、挪威、獅子山、瑞典、英國。
短趾雕分布圖短趾雕分布圖

中國

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可能在中國中北區也有繁殖。罕見候鳥記錄分散於中國北方各地,包括北京、河北、遼寧、四川、陝西、甘肅和新疆。西藏東南部有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多營巢於林緣地區,置巢於樹頂部枝杈上,一般距離地面的高度為2-15米,偶爾在懸崖上營巢。巢由枯樹枝構成,大小為外徑68-136厘米,內徑35-55厘米,高60-100厘米。如果沒有干擾,巢可以連續多年使用。每窩通常產卵1枚,偶爾2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大小6.7-8.0×5.0-6.4厘米。主要由雌鳥孵卵。孵化期47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餵養大約70-75天后才能離巢。

亞種分化

短趾雕(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短趾雕北非亞種
Circaetus gallicus beaudouini
Dementiev, 1932
2
短趾雕指名亞種
Circaetus gallicus gallicus
Gmelin, JF, 1788
3
短趾雕中亞亞種
Circaetus gallicus heptneri
Gmelin, 1771
4
短趾雕南非亞種
Circaetus gallicus sacerdotis
Pallas, 1811

種群現狀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迫害,該物種在北歐從19世紀至20世紀遭受顯著下降(Snow and Perrins 1998,Ferguson-Lees and Christie 2001)。在歐洲,農業開墾和土地利用的變化降低了短趾雕適宜狩獵的棲息地的範圍。此外,增加植物栽培和樹籬破壞,農藥使用和遺棄傳統農田以及隨後的造林,蛇種數量減少。歐洲的森林火災和道路建設造成的棲息地碎片化。在馬爾他仍然遭受槍擊(del Hoyo et al 1994)。 巢穴破壞和電力線造成的威脅(Tucker和Heath 1994)。該物種也非常容易受潛在風能開發的影響(Strix 2012)。 在西非範圍內,該物種易受通過木材採伐和過度放牧以及接觸殺蟲劑而導致的棲息地退化(Thiollay 2007年)。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