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鰏

短吻鰏

短吻鰏(學名: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為鱸形目鰏科的其中一個種。體長為體高的2.7倍,頭長的4.3倍。胸部無鱗,側線可達尾柄末端,背鰭第二硬棘不作絲狀延長,且不及體高的1/2,背鰭第三到第四枚硬棘間有一不明顯黑斑。背鰭有硬棘8枚、軟條16至17枚,臀鰭有硬棘3枚、軟條14枚。兩頜可向前伸出,形成一向下斜的口管。口裂始於眼下緣水平線上。胸部有鱗。項部有一深藍色鞍狀斑,背鰭棘上半部有一深黑色斑,眼上緣至尾基有一黃色縱帶。暖水性魚類。棲息於近岸海區。一般體長為30~100毫米。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中國見於南海東海

基本介紹

  • 別名:小鞍斑鰏、金錢仔
  • 中文學名:短吻鰏
  • 拉丁學名: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鰏科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經濟利用,

形態特徵

背鰭Ⅷ-16;臀鰭Ⅲ-13~14;胸鰭17~19;腹鰭I-5:尾鰭17。 側線上感覺管58~60。 體呈長卵圓形,側扁,背腹輪廓略相等;體長為體高2.2~2.5倍,為頭長3.3~3.8倍。頭小,頭長為吻長3.3~3.8倍,為眼徑2.5~3.7倍。吻較鈍。眼徑略等於眼間隔。脂眼瞼不發達。眼間隔平凸。側篩骨上緣有2枚小棘,頭背部由二額骨縱嵴所圍成的平凸面,略呈三角形。二縱嵴的後端與上枕嵴始部相接。口小,水平狀,當兩頜向前伸出時形成一向下斜的管口,當口閉合時,下頜略呈45°。口裂始於眼下緣水平線上。上頜後端達眼前緣至瞳孔前緣稍後間的下方。下頜稍凹,牙尖細,上頜3~5列,下頜2~4列,排成細帶狀,齶骨,犁骨和舌面均無牙。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鰓耙4~6+15~18。前鰓蓋下側稍凹,邊緣有小鋸齒。匙骨前緣上、中部各有一棘。 頭部與胸部均無鱗,身體被小圓鱗。側線稍彎,至尾柄呈平直狀,達尾鰭基部,側線上有感覺管58~60個。 背鰭一個,具8鰭棘,16鰭條,第三、四鰭棘前緣有明顯的鋸齒。臀鰭有3鰭棘,13~ 14鰭條,第三鰭棘前緣亦有明顯鋸齒。背鰭和臀鰭前部基底各有一鱗鞘,二鰭基底每側由間鰭骨構成一縱行棘狀突起。胸鰭等於或稍短於頭長。腹鰭亞胸位,短於胸鰭,基部有一枚大腋鱗,尖端未達臀鰭始部。幽門盲囊3個。 背部淺灰藍色,帶有稀疏淡黃色斑紋,腹銀色,項部有一藍色鞍狀斑,背鰭前數棘上半部有一深黑色斑,隨後的棘與鰭條邊緣呈桔黃色。尾鰭後緣黃色。臀鰭棘淺黃色,由第二棘至第一鰭條的上頂有一白色斑,其它各鰭條邊緣桔黃色。 自眼上緣至尾基有一黃色縱帶。
短吻鰏
短吻鰏

生活習性

生活在淺水域向下至深度大約 40 公尺, 主要在底部的附近, 成群出現。 常出現在河口的鹹水域,捕食小型甲殼類多毛類維生。

分布範圍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灣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日本、中國台灣地區、中國大陸、印尼、澳洲紐幾內亞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海域。

經濟利用

小型食用魚,味美但多刺,煮湯適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