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紅斑吻蝦虎魚

短吻紅斑吻蝦虎魚

短吻紅斑吻蝦虎魚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鱸形目蝦虎魚亞目蝦虎魚科蝦虎魚亞科吻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短吻紅斑吻蝦虎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形態特徵,生物學描述,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38尾;體長20.7~40.4mm。采自台灣:台中大甲溪;高雄高屏溪;台北八連溪;南投濁水溪;嘉義曾文溪。
背鰭V~VII, I-7~10;臀鰭I-7~9;胸鰭15~17;腹鰭I-5。縱列鱗29~32;橫列鱗10~13;背鰭前鱗9~13。
體長為體高的4.8~7.1倍,為頭長的3.1~3.4倍。頭長為吻長的5.1~7.0倍,為眼徑的3.7~5.8倍,為眼間隔的4.7~7.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1.9倍。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B', C, D, E, F)(圖526)。頰部稍凸出,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b, c, d)。吻短而圓鈍,吻長大於眼徑。眼較小,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緣無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僅具1條由眼後下方斜向前方的感覺乳突線(a)。眼間隔較小,稍小於眼徑,稍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端;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前鼻孔與眼之間。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或上頜稍突出。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無犬齒,3~4行,排列稀疏,外行齒稍擴大;下頜內行齒亦擴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略厚,發達。舌游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
蓋骨中線下方。前鰓蓋骨後緣有3個感覺管孔(M', N, O'),鰓蓋上方具3個感覺管孔(H',K',L')(圖526)。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8~11枚背鰭前鱗,鱗區向前僅伸達項部的1/3處,不達眼後方;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二及第三鰭棘最長,不呈絲狀延長,平放時向後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雄魚和雌魚的鰭棘長並無顯著區別;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最長的鰭條幾乎等於吻後頭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二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几乎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伸達或伸越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長。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扁圓形。
體呈黃棕色或褐色,身上密布許多紅色或紅褐色細小斑點,吻部、頰部及鰓蓋上皆有許多紅色或橘紅色斑點;兩眼前方無“U”形條紋,眼前及眼下各有1條細窄紅紋,延伸到吻端及上頜中央上方。第一背鰭第一到第三鰭棘之間下半部的鰭膜處有1個黑藍色亮斑,各鰭膜有散列的紅色斑點;第二背鰭有3~5列紅色或橘紅色斑點,雄魚第二背鰭外緣呈白色;尾鰭有4~7列散開的紅色或紅褐色斑點;臀鰭橘黃色,較外緣為黑色,最外緣則呈白色或透明無色;胸鰭基部有2~3列垂直排列的紅色或橘紅色斑點。

生物學描述

短吻紅斑吻蝦虎魚為溪流中、上游的小型底棲魚類,為吻蝦虎魚中典型的陸封種,可歸於初級淡水魚。仔魚完全無浮游期,與日本產的河川吻蝦虎魚 R. flumineus的生活史形態相類似,常棲息於小支流里的緩流區、邊緣水等環境中,不喜好活動。肉食性,以水生昆蟲為食。體長50~60mm。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已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北部、中部、南部的溪流中、上游區域,亦即中央山脈以西的濁水溪以及以北的溪流水系中。為台灣省特有種(endemic to Taiwa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