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冠龍(學名:Brachylophosaurus)是鴨嘴龍科的一屬中型恐龍。它的化石有幾組骨骼,是從美國蒙大拿州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朱迪斯河組骨床中發現,生存年代估計是約於7650萬年前。
成年的短冠龍身長可達9米。如同其他鴨嘴龍類,短冠龍也具有頰部,以及由數千顆牙齒組成的齒系。短冠龍可用這些牙齒來有效率地咀嚼,這種咀嚼能力在爬行動物中相當少見,但常見於鳥臀目恐龍。
在2003年,一個短冠龍化石發現了血管瘤、成纖維性纖維瘤、轉移癌、成骨細胞瘤等腫瘤。Rothschild等人使用電腦斷層掃描與螢光鏡成影,檢驗多種恐龍的脊椎。鴨嘴龍類中共有:埃德蒙頓龍、計氏龍、巴克龍、短冠龍接受檢驗。在超過一萬個化石中,只有短冠龍與其近親發現了腫瘤。腫瘤的成因可能是環境因素或遺傳規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物種學史,
形態特徵
短冠龍最特別是它的骨冠,這個骨冠在頭顱骨上形成一個平板。某些個體的頭冠面積大,而其他個體的頭冠短而狹窄。一些學者指這是用來推撞,但是可能沒有足夠的硬度。而短冠龍另一特徵是那比較長的前肢,以及下頜的喙嘴較其他鴨嘴龍類寬。
物種學史
短冠龍首先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 Sternberg)於1953年所描述,是從加拿大艾伯塔省老人地層發現的一個頭顱骨及部份骨骼,當時被看作為屬於格里芬龍(或是當時稱為小貴族龍)。傑克·霍納(Jack Horner)於1988年從美國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描述了第二個物種,稱為優短冠龍(B. goodwini),但之後的研究認為優短冠龍沒有足夠的差異,不能成為第二個物種,尤其是頭骨。儘管其種名以加拿大為名,短冠龍的化石多來自於蒙大拿州,而非亞伯達省。
於1994年,業餘古生物學家奈特·墨菲(Nate Murphy)發現了一個完整、無受損的短角龍頭顱骨,他稱之為“Elvis”。之後,墨菲的挖掘團隊挖出更多木乃伊化的鴨嘴龍類。於2000年,他發現了一副關節完全連線的未成年短冠龍骨骼,並且部份被木乃伊化,稱為“Leonardo”。這是最壯觀的恐龍木乃伊發現之一,並且被列入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之中。他之後更發掘出一副幾乎完整的骨骼,被稱為“Roberta”,及一個保存皮膚輪廓的部份幼龍骨骼,被稱為“Pean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