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故里

知音故里

知音故里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千年的知音傳說是這座隋朝建置城市的文化之根。鐘子期墓是整個知音故里傳說歷史文化傳承的文物載體,坐落在蔡甸區蔡甸街馬鞍山南鳳凰嘴上,2008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音故里
  • 外文名:Bosom friend
  • 發源地: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
  • 歷史起源:伯牙子期的傳說
由來,蔡甸申報,

由來

鐘子期,春秋楚國(原湖北漢陽縣,現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史載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書中記載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蔡甸申報

2010年,蔡甸區政府著手將知音故里申報“中國知音文化之鄉”。
據悉,知音文化起源於伯牙子期的傳說,鐘子期墓是整個知音傳說歷史文化傳承的唯一文物載體,坐落在蔡甸區蔡甸街馬鞍山南鳳凰嘴上,2008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甸區是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傳說是這座隋朝建置城市的文化之根,2007年“伯牙與子期的傳說”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年來,蔡甸區為打造“知音文化之鄉”這個文化品牌,並成立知音文化研究會,組織本地專家學者開展知音文化資料收集整理;在漢陽一中建立“知音文化傳承基地”,興建知音傳說組雕;舉辦知音文化藝術節,鐘子期祭祀活動;出版《知音九章》等書籍,錄製知音文化音樂專題片和電視專題片,護理和整修鐘子期墓等一系列工作。
研討會上,參加討論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打造“知音文化之鄉”要從提煉文化符號,以故事活化資源,打造文化產業鏈等方面下功夫,還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隊伍,進一步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將其打造成蔡甸乃至全國的特色文化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