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轉化灰箱模型

日本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提出創新型企業知識轉化的四種模式:從隱性到隱性、從顯性到顯性、從隱性到顯性、從顯性到隱性 。但是對於各個轉化的具體過程卻沒有進行詳盡的描述。有些研究者將知識的顯性化過程和隱性化過程看作是一個黑箱,強調只能通過控制輸入條件和輸人結果來管理顯性化或隱性化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轉化灰箱模型
  • 提出者野中郁次郎
  • 模式:顯性隱性的轉換
  • 目的:控制知識的流失問題
企業中知識的轉化過程,知識轉化灰箱模型,基於灰箱模型的知識管理策略,知識轉化灰箱模型的評價,

企業中知識的轉化過程

1.從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
大阪松下電器公司的軟體專家田中郁子通過向大阪國際飯店首席麵包師學習和面技術,最終設計出了具有獨特“揉面”技術的烤麵包機。野中郁次郎認為田中郁子創新的起點為隱性知識,而終點卻是規範化和系統化的設計方案——顯性知識。在野中郁次郎看來,首席麵包師的“和面技術”是隱性知識,具有高度個人化、難以規範化的特點,因此不易傳遞給他人。
在經典案例中,田中郁子在學會了首席麵包師的獨特拉麵團技術(隱性知識)後,在項目組成人員的配合下,經過一年的反覆試驗和研究,最終確定了松下電器需要的設計方案(顯性知識)。田中郁子的工作過程就是一個從隱性到顯性的知識轉化過程。
首先,田中郁子和項目組成員必須對自己所掌握的隱性知識進行再加工,力爭獲取對於這些隱性知識儘可能多的理解,取得如下的階段成果:
對首席麵包師拉麵的過程能夠用語言準確地表述出來; 對其中的各個動作和相關結果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夠將其背後的理論根源進行剖析和挖掘。  這些被野中郁次郎忽視的階段性成果即不屬於純粹的隱性知識,也不屬於顯性知識。由於它們從形式上屬於隱性知識(沒有被規範化、系統化和編碼化),但是它們又已經超出了隱性知識的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地。這些知識已經開始有了全面的描述、理性的分析和邏輯的推理,本文稱為“假隱性知識”。這個階段的知識處於知識轉變的黑箱之中,這個從隱眭知識到假隱性知識的轉變過程可概括為一個“分析”的過程(見圖1)。
其次,田中郁子後半階段的工作主要是對假隱性知識進行編輯、整理、編碼。但是,此時項目組成員所顯性化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如下:
因為它還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所以缺乏對實際的指導意義; 不具有規範性和統一性,不便於大範圍的共享和交流,此時所得到的顯性知識只有項目組的成員能夠理解和交流,在外人看來是“不知所云”。  對於該階段的知識,雖然從形式上屬於顯性知識(已經被規範化和編碼化),但就其實質而言,尚不能指導實踐,不能進行交流和共享,因此不具有顯性知識的特徵。該階段的知識和“假隱性知識”一樣處於知識轉變的黑箱之中,本文稱為“假顯性知識”,這個從假隱性知識到假顯性知識的轉變過程可概括為“外化”的過程(見圖1)。
第三,田中郁子和項目組對這些假顯性知識不斷地進行實踐,並且經過多次反覆修訂,最終形成真正的顯性知識—— 考麵包機設計方案。假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變過程可概括為“套用”的過程(見圖1)。
2.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
在知識習得過程的研究中,Gagne(1985)認為閱讀的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為推論的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Lio!。推論的理解分為三個過程:綜合(integration)、摘要(summarization)、引申(elaboration),其目的在於獲得陳述性知識,並能給學習者提供有關閱讀概念更深層次和更廣泛的理解。
Gagne認為,推論理解中的“綜合”過程使學習材料中概念的心理表征更連貫。學習者一般會運用先前知識去綜合學習材料的概念,使對材料的意義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顯性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首先無意識地運用先前的知識圖式和一定的策略去綜合正在學習的內容,形成一個提綱,從而形成對該內容更深入、更完整的了解。但就整個學習的過程而言,這些提綱還不系統、不完善,不便於共享和交流。它具備部分顯性知識的特徵,就是前文中定義的“假顯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比,“假顯性知識”的流失和被竊取的風險性相應減小。
形成“假顯性知識”後,學習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使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反覆的運用,把這些“假顯性知識”內化為一個心理的提綱,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能。Gagne認為推論理解中的“摘要”過程,使學習者在記憶中,對學習材料的主旨及概念,產生一項“巨觀結構”。無論是巨觀結構還是心理提綱,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此種狀態的“假顯性知識”更不系統、更不完善、更不通用,它具備一定的個人化特點,共享和交流特性更差。它形式上具備部分隱性知識的特性,就是前文中定義的“假隱性知識”。不言而喻,它的流失和被竊取風險進一步減小,且脫離了“假顯性知識”的限制,它解決問題的效率更高一些。
Gagne認為,推論理解中的“引申”過程是將新信息與舊知識聯結起來產生新體驗的過程。這中新體驗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通過“引申”過程可以使得學習者把假隱性知識轉變成真正的隱性知識。這類隱性知識可以表現為直覺或心智模式等。心智模式是根植於人們心中,影響人們了解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價值觀、信仰、觀念或圖像、印象,人們在使用心智模式的時候是根本不會覺察。就個人而言,隱性知識是個人知識的最高階段,因為知識已經成為了知識擁有者的一種思維習慣,人們按習慣來辦事是最高效的。但是,其交流和共享的效果最低。如果一個企業的員工知識都屬於隱性知識,個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很高,但是由於這種知識的交流和共享特性較差,因此團隊協作困難,整個組織的效率不一定最優。從知識流失風險來考慮,雖然隱性知識本身的流失風險非常的小,但由於知識擁有者個體的獨立性較強,因此由人員流失而導致的企業知識流失可能性增大。

知識轉化灰箱模型

通過分析,可得出知識管理中知識轉化的灰箱模型(見圖1),並對“假隱性知識”和“假顯性知識”概括如下:所謂假隱性知識,是指隱性知識的擁有者通過對於自身所掌握的隱性知識的分析和研究,或者對於來自外部的顯性知識的邏輯推理和內化,在頭腦中形成的對於該知識的過程描述和原理分析,它只是形式上的隱性知識。所謂假顯性知識,指的是通過對於隱性知識的規範化和編碼化而形成的明文信息,或是對顯性知識進行綜合之後形成的明文信息,這類信息具有很強的個體相關性,它只是形式上的顯性知識。

基於灰箱模型的知識管理策略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業已經越來越把知識看成是其最有價值的戰略資源。特別是凝聚在企業組織程式和成長經驗中的與企業特殊文化、氛圍相關的隱性知識具有很強的惟一性和不可模仿性,成為了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真正源泉。在企業的知識體系中,很少出現以純隱形知識或者純顯性知識為主導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原因:
由於顯性知識具有高流失風險,沒有哪個企業願意將自己的隱性知識全部顯性化,從而將蘊藏於隱陛知識中的競爭優勢拱手讓於他人,也沒有哪個企業能夠真正將企業內部的隱性知識全部轉化成顯性知識。因此,顯性知識不應當,也不可能成為企業知識形態的主體。由於隱性知識的共享效率非常的低,所以導致整個組織的知識套用效率較低。雖然隱陛知識本身不宜被複製、竊取和篡改,但是由於此類知識擁有者的個體獨立性強,由人員流失而導致的組織知識流失風險較高。由於這種流失具有很強的突然性和不可恢復性,該風險會給企業帶來無法預計的損害,加之一個企業不能全部由專家組成,因此,在企業中也不可能以純隱性知識為主導。其結果必然是:“假隱性知識”和“假顯性知識”成為企業中知識形態的主體。
為了實現企業內以“假隱l生知識”和“假顯性知識”為主導,以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為補充,就必須採取相應的知識管理策略。在知識轉化灰箱模型中,知識管理者應當有意識地推動或者阻止灰箱模型中的相關過程,即推動“分析”、“外化”、“摘要”、“綜合”四個過程和/或設法減弱“套用”、“引申”兩個過程。減弱“引申”的過程,可以避免更多的個體將“假隱性知識”轉變成隱性知識,從而預防企業內部產生過多的專家尤其是“知識沙皇”。減弱“套用”的過程,可以避免把更多的“假顯性知識”轉變成顯性知識,從而防止將企業眾多的競爭優勢暴露給競爭者。這種知識管理策略就會使得整個企業的知識主體沿著灰箱模型(見圖1)中黑色箭頭的方向進行動態循環,從而達到企業知識運用的高效率和低流失風險的最佳平衡點。
知識轉化灰箱模型

知識轉化灰箱模型的評價

企業需要通過知識管理來提升整體競爭優勢,同時又必須很好地控制好知識的流失問題。根據知識轉化的灰箱模型,企業知識循環和轉化過程不再是在黑箱中完成,而是比較明確的一個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企業主動推動“分析”、“外化”、“摘要”、“綜合”四個過程,減弱“套用”、“引申”過程,使企業可以根據內部不同的需要,將一定的知識轉化成相應的“假隱性知識”和/或“假顯性知識”。減弱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在企業中的存量,保持不同知識形態的動態協調,就可以不斷運用知識管理來保持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