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
- 作者:張健
- 出版時間:2015年06月24日
- 頁數:652 頁
- ISBN:9787301257036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叢書名:文學史研究叢書
- 字數:511 千字
- 版次:1
出版背景,精彩片段,章節目錄,作者簡介,
出版背景
宋代詩學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知識論述,也重建了抒情論述。本書在梳理宋代詩學之歷史脈絡的同時,也力圖呈現以上論述的理論邏輯與結構。本書以知識與抒情為中心論述宋代詩學的歷史進程及理論系統。自晚宋以來,宋代詩歌史被認為經歷了沿續唐人傳統、背離唐人而自成一統、再到回歸唐人傳統的過程。詩歌史上從唐到宋的轉變,在詩學思想史的意義上乃是一種從抒情為本到知識為本的轉向。
精彩片段
知識與抒情的關係是貫穿宋代史學史與詩學的核心問題,宋以後詩學史上的唐宋詩之爭可以說是抒情與知識對立與融合的歷史。
章節目錄
緒論
一知識與抒情
二以書為本:宋代詩學的知識轉向及知識論述
三重建抒情傳統與抒情、知識關係的重構
第一章重建文學的道德基礎
一禮樂崩壞與文化重建
二蘇軾的道統論述與“古文家”的思想史地位
三文道關係的重建
1、韓愈:從“有德者必有言”到“仁義之人其言藹如”
2、歐陽修:君子之學與明道、修身、為文
3、王安石:道弸於中,襮之以藝
4、蘇洵:養心與作文
四“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黃庭堅關於道德、學問與文學關係的論述
1、“文章最為儒者末事”
2、根深葉茂:重建文學的道德基礎
3、此事要須從治心養性中來:道德根本的展開
4、知識:道德修養的途徑
五從“立身之道與文章異”到“文如其人”
第二章審美重建與晉唐傳統
一對晚唐五代的審美批判:格韻卑濁
二審美重建與晉唐精神
1、豪放與平淡:李杜傳統與陶詩傳統
2、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與晉唐兩個傳統的提出
3、黃庭堅:晉唐傳統的延續與兼容
三格與韻:新審美標準的確立
1、橄欖與古淡
2、蘇軾所謂格韻高絕
3、黃庭堅:韻與道德、知識
4、范溫:“有餘意之謂韻”
5、梅花與海棠花:格韻觀念的轉變
第三章命意布置與書本事料
一立意與命意:思想主題優先
1、黃庭堅:立意與以理為主
2、陳師道:命意須深
3、范溫:工於命意
二命意與布置:意義的內在邏輯與敘述結構
1、黃庭堅:文章必謹布置
2、命意與布置:正體與變體
3、律詩亦是一片文章:律詩的意義結構與敘述結構
三從草木鳥獸為料到以事為料
1、“區區草木”與“雄文博學”
2、典故的事、語、意及其分合
3、王安石:自出己意,借事發明
4、蘇軾:顯易與切當
5、黃庭堅:事、語與意的分拆與重新組合
6、用典與對偶
第四章句律精密與規模波瀾
一命意與句法
1、歐、梅:好意與好句
2、句法之學自是一家工夫
二鍊字
1、從重實字到重虛字:方回的詩歌史論述
2、歐、蘇等人的鍊字說
3、響字、活字與句眼、字眼
三規模與波瀾
1、黃庭堅所謂波瀾
2、呂本中:波瀾闊
3、波瀾闊與規模大
第五章渾成境界與昆體功夫
一道德工夫與文章工夫
二黃庭堅的工夫論述
1、以古人為師
2、識關捩與熟讀
3、從“守繩墨”到“不煩繩削而自合”
4、昆體工夫與渾成境界
三工夫論的觀念框架的轉變及其再展開
1、從工夫到悟入:學詩的精神過程及其階段性
2、師法:學杜與學黃
3、工夫次第:價值層次與程式先後
4、熟看與遍考:從左規右矩到變化不測
5、無意於詩與道德工夫
第六章文道關係的再調整:理學家的文道論述
一貫道與載道之辨:所謂文學家與理學家的文道觀
二“有德者必有言”:理學家文道關係論述及其經典基礎
1、程頤:從“有德者必有言”到“攄發胸中所蘊自成文”
2、朱熹:有是實於中,必有是文於外
3、陸九淵:誠有其實,必有其文
三存養工夫:知識作為道德的基礎
1、朱熹的問題:道德工夫與文章工夫之辨
2、程頤的工夫論述:義理養心與由經窮理
3、朱熹的工夫論
四道統與文統的合與離
1、程頤:儒者之學與文章之學
2、朱熹:有本之文、有實之文與無實之文
3、陳淳:理學家之文“表里聖經”,“為世之至文”
第七章從言志到明理:詩歌的義理價值與知識基礎
一分裂的詩歌觀念:尊詩與貶詩
1、朱熹:在理學框架中重建“詩言志”命題
2、程頤:興於《詩》與不作“閒言語”
二雪月風花與天理流行
1、邵雍之“品題”“雪月風花”
2、周敦頤之“不除窗前草”與張載之“觀驢鳴”
3、程顥之“萬物靜觀皆自得”
三吟風弄月與曾點氣象
1、浴沂詠歸與曾點氣象
2、邵雍之“桐月柳風”與“曾點意思”
3、周敦頤之“光風霽月”與“有道氣象”
4、程顥之“吟風弄月”與“曾點氣象”
四朱熹“以理為詩”及其《齋居感興》的經典化
五景物“把做道理看”與理語、理趣:理學家觀物方式的詩學影響
第八章刪後無詩與下學上達:理學家的詩歌史論及
詩學工夫論
一“自從刪後原無詩”
二朱松:漢魏晉與唐詩的高下
三朱熹的三變說與尊古貶律
1、詩有三變與尊古貶律
2、平淡與古詩精神
3、唐詩的評價問題
四陸九淵述詩之源流
五朱熹的學詩工夫論
1、學與不學
2、識體制與換心胸
3、循序漸進與下學上達
第九章回歸唐詩與抒情傳統的重建
一朱弁:重建鐘嶸的抒情論述
二張戒:言志為本與詠物為工
1、言志為本與抒情本位
2、詠物與抒情:不期於詠物與專意詠物
3、用事押韻與抒情:對蘇、黃知識取向的批判
三四靈:回歸唐詩傳統與抒情傳統的重建
1、“四靈”與永嘉詩人群體:永嘉之作唐詩者
2、回歸唐詩傳統
3、“飽吃梅花”與“磨詩”:四靈詩派的精神基礎與技術途徑
四葉適:“合周程、歐蘇之裂”與尊唐崇律
1、“洛學興而文字壞”與“合周程、歐蘇之裂”
2、“古詩”與“後世詩”:傳統的斷裂與彌縫
3、從漢魏到齊梁:古詩傳統的演變
4、“唐人之學”與杜、韓功力氣勢之辨
5、回歸“唐人之學”
五晚唐體的流行及其批判
第十章抒情傳統的重建與價值格局的調整
一“合周程、歐蘇之裂”:理學與文學之分裂與融合
1、“疑洛學不好文辭”:艾軒學派的態度
2、程洵:“合蘇、程為一家”
3、魏了翁:對歐、蘇的新詮與重估
4、“體本乎古”與“指近乎經”:真德秀重建文章秩序
5、吳淵:“程張之問學,發以歐蘇之體法”
6、以詩人比興之體,發聖賢理義之秘
二“洛學興而詩律壞”與詩律重建
1、“近世貴理學而賤詩”與劉克莊的價值辯護
2、“世教民彝”與“切情詣理”:劉克莊與真德秀的選詩標準之爭
3、重建詩律
三風人之詩與文人之詩:抒情與知識的對立與融合
1、“風人之詩”與“文人之詩”:兩個傳統的對立
2、以事為料與意為工宰:“融化”知識與情感的技術途徑
3、“風人之詩”與“文人之詩”的審美分界
四尊古與崇律之間
1、真德秀之尊古與劉克莊之縛律
2、律中有古與分體取法
五本色與大家:多元價值標準的確立
1、本色
2、大家數與小家數
3、本色與大家之分合
六功夫與路徑
1、詩內工夫與詩外工夫
2、“藝之熟者必精”:詩內的技術工夫
第十一章以知識途徑造抒情境界:重建抒情之道
一四人論詩與當代詩學問題
1、李賈:晚唐立場
2、王埜:理學家立場
3、戴復古:調和立場
二嚴羽:辨白是非,定其宗旨與以禪喻詩
1、辨白是非,定其宗旨
2、以禪喻詩與中國詩學的新義理結構
三禪道與詩道:禪與詩的真理與價值問題
1、詩道:嚴羽詩學體系的邏輯基石
2、第一義、第二義諸問題:詩道與詩歌史的價值判定
四詩道的展開
1、吟詠情性與別材別趣
2、體制與詩品
3、格力、氣象與音節
五詩道在妙悟
1、悟與學詩論述
2、妙悟與學力
3、悟有淺深
六參詩與悟入:功夫與境界
1、“工夫須從上做下”
2、以識為主
3、工夫次第與程式安排
4、妙悟與興趣附錄嚴羽與王埜、戴復古等論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