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與觀念人

知識分子與觀念人

《知識分子與觀念人》是2002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功秦。

基本介紹

  • 書名:知識分子與觀念人
  • 作者:蕭功秦
  • ISBN:9787201039565
  • 頁數:194
  • 定價:13.0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1
  • 裝幀:平裝
  • 叢書名:人文視窗
編輯推薦,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

自中學時起,我就特別喜歡費爾巴赫在《基督者的本質》這本書中寫下的一段富有詩意而又充滿平民主義思想的話:
“你知道,真理決不會在敲鑼打鼓聲中來到這個世界上,真理決不會頭帶皇冠地到來,她總是在偏僻的角落裡,在哭聲與嘆息聲中誕生。你知道,經常受到世界史浪潮:中擊的。往往是那些最普通的人。而決不是那些高官顯爵,因為他們高高在上,太顯赫了。”
當年我確實很受這段話中的思想的影響。也許我是生活於上海小閣樓中的平民知識分子家庭。我特別感受到底層生活對於理解社會、理解人生的重要性。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常常以這句話來鼓勵自己,以自己的工廠生活中的體驗,來作為求知的基礎。
記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和我的一些朋友經常在周末到上海外灘散步,我們都住在虹口區,住在白莽、殷夫曾經常出入的小弄堂里,我們都是一些深受俄國19世紀文學影響的青年工人、中學教師與大學生,屬於都市裡的“民間思想村落”的村民。尤其是在乍浦路橋旁,從北向南。凝望著蘇州河對岸的夜空。望著那拱型橋上的昏黃路燈,那雨中匆匆而過的行路人,那兒總會給人一種涅瓦河畔的聯想。我們談文學,談杜甫的詩,談哲學,談妥思托也夫斯基的《白夜》,也私下談論中國的前途與命運,這種特殊的氣氛,也許只有虹口區小閣樓出身的人才會於無形中體會到。
我難以忘懷當年在餘杭路舊式里弄的小閣樓,每當周末從工廠返回家中,那綠色紗窗里就會泛出昏黃的燈光,朋友們就會聚集到那裡。靠窗的那把藤椅永遠是留給朋友坐的,小閣樓的特殊氛圍,似乎總會使坐在那張破18的藤椅上的朋友把頭靠在牆上,去傾述自己的生活體驗,對人生的思考,對某個哲學問題或某部文學作品的樸素的感受。於是,久而久之,那塊牆上便留下了一塊深深的凹痕……後來,當我搬家離開那裡時,我懷著一種無限依戀與珍惜之情(其中甚至有著一絲淡淡的感傷)。特意把那片綠色牆紙,小心翼翼地剝離下來,珍藏在一本書中。作為對那個已經逝去的歲月的永久紀念。
誠然,當年我們這些年輕朋友從事的都並不是知識分子職業,但卻不約而同地認同了知識分子的責任。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我記得,我經常望著黃浦江對岸那依稀的燈光,輕輕地誦讀著赫爾岑說過的一段富於哲理與詩意的話:“我們正處在既來自過去,又達不到將來的中間環節,我們既看不到黃昏的晚霞,也看不到黎明的微曦,未來的人們呵,你們也許永遠不可能理解我們……”俄羅斯思想家的這段內心獨白深深引起我們的共鳴。只有思想者。只有那些在思想中追求生活意義的人們,才會在“文化大革命”這個特殊時代,這個需要人們對民族的“大路徑”選作出自己思考的時代。感覺到俄羅斯思想家的惆悵之感,以及這種惆悵中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對更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我們這一代人也許比其他任何一代人都能真切地理解到俄羅斯文學對於中國知識分子的親和力。也許,我們無形中稟承了知識分子的傳統,我們從觀念與理想中體會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雖然這已經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它已經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即第三代人遙遠依稀的美好記憶,那兒有著我們的青春歲月,我們曾經有過的思索,我們的詩情夢想。

圖書目錄

序言
思想史中的觀念人
思想史的魅力
20世紀中國觀念人的崛起
一個法國青年的文化浪漫
主義
與墨子刻教授的談話
近代思想史上的主義崇拜
嚴復的思考及其啟示
知識分子的思想分化與新左派
產生的背景
溫和與激進:新左派知識分子
的兩種類型
變革中的思想與思潮
警惕用烏托邦方式重建理想
社會
為什麼葉爾欽辭職演說充滿
懺悔
清末新政與中國改革的
政治學
激進民族主義與知識分子
的思想分化
社會中的知識分子
當代世俗化潮流與知識分子
的無根化
當今中國的白領階層與知識
分子
當代都市中的邊緣知識人
當代學者的社會定位
為什麼我們缺少特立獨行的
人生態度
經由歷史的智慧來理解生活
追憶我的導師韓儒林先生
(代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