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堅持“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價值決定於勞動時間這一規定”。但大量的事實證明,同一勞動時間或活勞動量,在多種生產要素的不同組合下,不僅使用價值總量不相同,而且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也不相同。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日益提高,即使社會投入的活勞動總量變化不大,商品價值總量卻是顯著增加的。

經濟已開發國家幾百年來,在物質財富驚人增長的同時,價值財富的增長也遠遠超過勞動人數和勞動時間增長的幅度。這就不能不使人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除了勞動以外是否還有其它的因素對商品價值的形成和增殖起著源泉作用? 回答是肯定的,這個因素就是知識。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向知識經濟邁進的現實也越來越充分地顯示,知識已經成為價值形成的重要源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價值論
提出,演進,要點,內涵,表征,分化整合,

提出

其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在社會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乃至成為社會生產中最重要的要素。在社會生產最基本的要素— 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中都包含著知識的運用,雖然在人類生產的早期,知識的作用不明顯,以至人們可以忽視它的地位。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知識在生產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人類生產就其不同要素的作用來看,可以劃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三個階段(有人稱之為勞力經濟階段、( 自然)資源經濟階段和智力經濟階段)。在人類生產的不同階段,知識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農業經濟階段,當時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下,自然資源相對富有,有了勞動力就能發展生產,勞動力在生產諸要素中居於第一位,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動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
知識的作用非常有限,當時人們主要依靠經驗進行生產。在工業經濟階段,知識的作用有了強化,成為社會生產的重要要素,但其地位相對於稀缺自然資源來說還居於次要地位,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由於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們可以開發多種自然資源,稀缺資源的重要性超過了其它要素成為第一位的生產要素。當人類社會進人知識經濟階段,由於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類認識資源、開發富有自然資源的能力大大提高,稀缺自然資源的作用則退居次位。
傳統的生產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但這些要素的增長會導致報酬遞減,而新技術的流人則可以抵銷要素報酬遞減的效應,提高投資回報;通過激發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改進產品和服務,又可以促進知識的積累,從而實現投資的持續增長,導致經濟的持續增長。
同時,知識還可以以極小的成本反覆使用並迅速擴散,從而緩解由於資源短缺對經濟成長的約束。因此,智力資源成為第一位的生產要素,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使用決定了經濟的發展。
其二,知識在生產中的作用方式發生了變化,以至成為價值的直接源泉。
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劇了知識數位化的趨勢,使知識可以被直接利用。根據經合組織《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書的劃分,知識可以分為Know一what,Know一why,Know一how,Know- 汕。四種類型。這四類知識的獲取有著不同的途徑,Know一what 和Know一why類知識可以通過讀書、參加講座、處理數據等獲得,它們可以被儲存、更新,可以被度量和數位化,叫做數位化知識;而Know一how和Know一who類知識則主要根植於日常實踐中,屬於意會性知識,是頭腦中屬於經驗、決竅、靈感的隱含經驗類知識,是難以度量和數位化的,要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來獲得,從而難以直接利用和交換。數字革命加劇了知識碼化的趨勢,改變了知識存量中碼化知識和隱含經驗類知識的比例。而數位化知識容易傳播和轉讓,因而隨著數位化的趨勢,知識不僅可以被儲存、更新,新知識會不斷取代舊的知識,而且如同其它生產資料一樣,可以被直接利用,被加以分析和交換。
其次,知識在生產中的作用由對勞動能力的外在促進到了內在的提高。在人類生產的早期,知識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通過隱含類經驗知識的積累,提高人們的勞動能力。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的作用則主要表現為推動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極大地提高人們的勞動生產率。但在工業化時代,生產工具的主要特徵是用機器生產機器,傳統機器體系的功能主要的是代替大量的體力勞動,從而延長人的體力。正因為知識作用的這種特徵,才使得人們容易忽視知識在價值生產中的源泉作用。現代機器系統則是機器控制機器,機器體系除了發動機、傳動機、工作機外又加上了居於主導地位的控制器。機器已不只是人的體力的延伸,而是人腦的延伸,極大地強化了知識的作用。
再次,科學技術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軟技術的比重日益上升,改變著知識對生產的作用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以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生態與環境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知識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知識體系進行了重組,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和醫學等基礎學科按生產的需要重組成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海洋科學、空間科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交叉學科大量產生。另一方面,以高科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日益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主導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述趨勢還將繼續強化,這種趨勢極大地改變了知識對價值生產的作用。傳統科學技術對價值生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生產工具改進,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提高價值的生產能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除了繼續強化這種作用外,更多的則表現為如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等高科技、高新技術與勞動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直接作用於價值的生產過程,構成價值的源泉。如果說傳統科學技術必須通過勞動和生產工具效能的提高才能發揮對價值生產的作用的話,那么,現在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則是藉助於勞動和生產資料直接作用於價值的生產,構成價值的源泉。
其三,在知識的生產過程中,科學與技術的界限日益模糊,知識套用於生產過程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與生產的結合日益緊密。知識的生產過程包含著基礎科學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三個環節。在傳統經濟中,知識生產的三環節是一個線性流程,由科學創新到技術套用的周期也較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知識生產的流程發生了變化,由線性流程變為環形流程,在這個流程中,從技術開發可以產生許多套用研究課題,以至直接產生許多基礎研究課題;從基礎研究可以直接進人技術開發;從套用研究可以產生基礎研究課題;從而使知識產量大大增加,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
另一方面,由科學發現到生產套用的周期大大縮短,許多科學研究成果本身就是套用技術,被直接套用於生產。

演進

知識價值的演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演進史上,出現過五‘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
第一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產生於上萬年前的文字創造。人類經過漫長的演進,由烽火、鼓、網、繩、圖騰、楔刻和獸骨組合而引發、產生了最早的文字,人類社會開始通過圖形、文字來把握世界, 對知識價值產生了最初的樸素認識。
第二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產生於兩三千年前的筆、紙創造,由此出現了一批歷史、文化、宗教、藝術、哲學、自然、技術典籍,人類的知識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獲得了重大突破,對知識價值開始產生一定的理性認識。
第三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產生於八百年前的活版日J刷術創造, 人類社會的知識文化由此出現極大的增長與繁榮,不僅對知識學習、傳播的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而且對知識價值的利用、創造也產生了巨大推動。
第四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產生於三百年前的機械印刷技術革命及隨後的蒸汽動力技術創造,不僅促進了人類社會知識總量的規模空前的迅猛擴張, 而且知識品位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人們對知識價值的深刻認識和開發利用,大大加速了工業社會的進程。
第五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 產生於五十年前的計算機技術及隨後的信息技術創造,人們對知識和信息價值的深刻認識和開發利用,極大地改變了使用機器的方式。機器系統除了以往發動機、傳動機、工作機三部分之外,又增加了居於主導作用的控制器,並形成了內外互動網路。機器已不只是人的體力的延伸,更是人的腦力的延伸。控制器、電腦、按鈕可以取代手工操作實現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控制,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如今,人類社會正處於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智慧型社會的過渡轉型進程中,知識和信息的價值發揮著更加巨大的作用,釋放出更加強大的能量,不僅極大地改變了經濟成長主要依據一般勞力、資金、能源、原材料等要素為最重要資源的運行模式,而且還深刻地促進了社會政治、文化的重大變化與進步發展。知識和信息已成為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的核心資源和加速力量。無論是生產的自動控制還是金融信貸,無論是企業經營還是國家政策法規的制訂和監控, 無論是重大疾病防治還是生命科學、生物工程的開發利用,無論是地球資源的深度開發還是宇宙空間的資源利用,無論是市場激烈競爭還是文化頻繁交流等等,都無不強烈顯示出知識和信息的巨大能量和效益。此外,在知識和信息急劇增長和巨大作用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改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以及溫飽即安、小富即樂的生活願望,而且還建立了改善生活環境、追求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質量、謀求更大發展的生活理念,文化消費、電子商務、網路銀行、家庭辦公、休閒旅遊、遠程教育、終生學習等新型生活方式,是人們追求的現代生活方式的主流。因此,知識的學習、傳遞、利用、創造、共享的程度, 已成為了衡定個人、組織、國家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標準,也是決定其能否積極參與競爭、謀求更大發展的重要潛質。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界屋太一所指出的那樣,現代社會的變革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變革,而是“知識價值獲得革命性勝利” 的巨大變革。

要點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將發展為知識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從狹義到廣義的發展過程:筒單勞動價值論——勞動性產品;複雜勞動價值論——技術性產品。
知識價值論——知識性產品。
商品的品質將主要從關注勞動的含量發展為關注其科技含量,知識畚量。
(1)信息、知識、智慧型三者的關係。
信息是指數據、訊息、新聞、情報、它是反映事物運動的一種狀態和變化的方式。
知識是研究事物運動和狀態和變化方式的規律,是通過現象、資料、數據獲得的對規律性的認識。
智慧型是激活了的知識,主要包括智力、知識、智慧、計謀。其中智力是智慧型的核心。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最寶貴的特質,是人最根本的能力,是由多種能力組成的綜合能力。
人的思維能力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它有一通百通、點石成金的特點。
智慧型還包括智慧。智慧是由智力、知識、方法、技巧、意向、情感美蹲等要素構成的複雜系統。
智慧型還包括計謀。廣義的計謀。包括計畫、設計、計荒、策略、戰略、謀略等。計謀高於知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慧型是無窮能量的源泉。在知識經濟的運轉過程中,知識只有轉化為智慧,智慧轉化為計謀,才有實際價值。
人的智慧型,不僅僅是發現事物的規律,還在於尋找知識、運用知識、重組知識、創新知識、整合知識的智慧和計謀。在迎接知識經濟到來的實踐中,我們最需要的是計謀型人才,我們既需要知識型的白領階層人才,更需要計謀型的金領階層高知識勞動者。
總之,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信息是知識經濟的燃料,信息軟體的開發工程,提高了知識的使用效率,而傳播知識、造就創新人才的途徑是教育與培訓。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開發培育高智慧型創新人才的搖藍。

內涵

第一、知識資源。
我們從人類進步文明史的視角,來看知識不斷生產、更替和使用的歷史演變。
農業經濟時代:
勞動生產事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分配主要按勞力資源的占有或通過土地占有的勞力資源來進行。教育很不普及,文化、知識是特權階層的奢侈品和身份象徵。農業經濟條件下知識是經驗的總結,知識傳播的範圍狹窄,許多知識也不能充分發揮效用,也形不成知識生產制度與傳播套用制。
工業經濟時代:
知識的創造、存儲與學習、利用的方式發生了變革,現代科學研究制度改變龍知識的創造生產方式;近代的教育制度改變了知識的學習傳播方式;現代的專利制度改變了知識的套用方式。
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沒有提出知識資源的概念,但馬克思在科學研究中發現了科學知識的使命,恩格斯說過:“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2O世紀初創立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為原子能技術、合成化學技術和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理論。社會生產力發展到空前的水平。進入2O世紀9O年代,知識經濟初現端倪。
知識經濟是依靠知識創新、知識創造性套用和知識廣泛傳播發展的經濟。
知識經濟把信息和知識作為經濟資源,有以下特性:非磨損性、可共事性、非稀缺性、無限增值性、易操作性、易傳播性等。
知識資源在知識經濟發展大趨勢下,出現了知識的產業化和社會的知識化。
①知識產業化:是指知識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經濟成長、價值增值的動力知識產業化推動第一產業(農業、牧業、漁業、林業等)實現質的飛躍,出現第二產業性質的大農業;興起第三產業性質的大旅遊業等。也產生第四產業性質的基因養殖業、基因畜牧業。
知識產業化使第二產業不斷升值。使工業經濟質量和結構得以升華,使第二產業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加大,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動力。
知識產業化推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②社會知識化:
知識成為創造社會財富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其它生產要素都要靠知識來裝備和更新;知識經濟的生命線是:創造性的智慧型勞動、創造性的研究和開發、創造性的經營管理、創造性的科技服務、創造性社會服務、文化藝術創作等,這將成為社會勞動的主體力量和領銜力量,社會將全面實現知識化。
知識將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成為競爭合作的決定性因素。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產業將成為社會最宏大的產業。
知識經濟時代也給我們解讀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歷史發展進程,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歷史發展進程一個全方位的視野:知識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將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繼續發展和演化的時代,也將是我國探索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這將是人類走向知識化、市場化、全球化、理性化可持續發展民主法治、公正、公平、科學、文明的新時代。
第二、人力資源
人力增值理論指出:“人類的發展必須把人的能力建設與人的潛在開發擺在核心位置。人的自然能力屬性與人的社會能力屬性的綜合,具體地反映在人的體能、技能與智慧型的全面發展上。體能,是指一個人的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具有的健全體魄;技能,是一個人在生存與發展中所必須掌握的創新與突破能力。一般而言,社會支付的成本對於體能、技能與智慧型的獲得其比值是1:3:9。意即如果說要維持一個健全體魄的支付成本為1時,則開發技能的車工那邊成本相對為3,一切智慧型的成本相對為9。從對社會的貢獻上去比較體能,技能和智慧型之比則為1:10:100。就是說,如果具有健壯體能的人對社會的貢獻為1時,具有技能的人其相對貢板是它的10倍,而具有智慧型的相對貢獻則是體能的100倍。上述兩列等比級數清晰地提示了人的能力建設在人類發展中的巨大意義。”
知識經濟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經濟。以比爾·蓋茨的微軟為案例,來剖析知識經濟的典型企業在全球運作中的神魂絕配的深刻內涵。吳士宏在她的《逆風飛揚中對蓋茨和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有極為精彩和獨到見地的描述。蓋茨是一個罕見的技術資本家天才,他為微軟指出的產品技術方向都是直指人類生活的翻高點。他有一種獨到的敏銳,能迅這覺察到已經出現的新技術新動向中有什麼是真正的威脅,或者說,有什麼將最有可能變為潮流,他能夠及時、準確地指明方向,把威脅變為微軟的機會。
微軟“技術跟隨”戰略,使其節省大量研發經費人力時間,最有效地利用全行業的創造智慧,避免過多投資在錯誤的研發方向(創新是注定要失敗很多次才能有一次成功的,無數企業已經因此錯誤而死去)。而技術跟隨必須具備幾個條件:有先知先覺和後知後覺能力的技術資本家天才,有雄厚的資本(資金和人才)支撐,足以在滯後一年或更久仍能一蹴而就,後發而成功。這兩點微軟都有,蓋茨就是既能前瞻又能後隨的技術資本家天才,懂技術,更懂得如何能把技術轉化成資本。徽軟的跟隨做法使很多新技術迅速轉換為產品,轉變為市場,賦予創新技術價值和生命。
蓋茨的神力是微軟最寶貴的市場資源,被廣泛使用。
微軟的總裁斯蒂夫·鮑爾默,他是微軟之魂,他是個綜合型的人物,有極強的幽默感,是個無與倫比的鼓動家。微軟有高智慧型專業人才為主要勞動力資源,微軟有最大財富是著作權和人才,領先的技術著作權和人才的創造力,這才是知識經濟的巨大財富創造的源泉,這才是價值增殖,獲得巨大利潤的核心動力源。
微軟這一對“神魂”絕配的企業領袖,蓋茨是微軟企業之神,微軟技術資本家天才,鮑爾默是微軟企業之魂.是企業管理天才,他們的追求旱已超越了財富,贏是他們的哲學和夢想.他們的專注追求使微軟永遠成功。
第三、知識生產率
知識生產率是指生產知識並把知識轉化為技術,把技術轉化為產品,並迅速占領市場的效率,也就是知識創新的有用程度。
知識生產率取決於諸多困素:
①知識經濟中的企業管理轉變為信息管理、知識管理,主要是管理企業的知識資產,如何增加企業知識資產的積累、知識更新、知識創新。
②人才的培養、開發、管理,是知識經濟的命脈。強化激勵機制,調動^的積極性、創造性,把人的潛在能量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
應當在用人機制、分配機制、擇優機制、評價機制等方面,在用人制度上和機制上創新,來千方百計集聚高素質人才。
人力資本是知識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條件。企業要占領國內外市場,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最根本的是企業人力資本的存量、水平和結構。
③科研、高校、企業一體化,是知識生產、擴散和運用的主體,這個主體要建立互助、互動、互聯的作用機制。
第四、知識生產力
知識資源是指信息、知識、智慧型和經驗、價值觀念,這是知識生產力的“軟”生產資料,在企業里就是擁有的專利、商標、著作權、信譽、服務等。這是知識產業的無形資產。如蓋茨的微軟公司有形資產規模很小,原材料庫存量很少,但企業的資產卻高達2OO0億美元,相比之下,通用公司擁用的龐大設施雄居全球之首。然而整個資產卻只有400億美元。
人力資源是指特定的人才和技術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創造能力和這種創造力的持久性。也既人才的創造力和領先的技術的組合,構成人力資本,這種資本既可以生產和創新知識,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又可以造就人、完善人、發展人、不斷地推動人力資本的積累和發展。
知識生產力就是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一體化,這種“軟”生產資料和高知識水平的勞動者的相結合,是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的革命。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時代.由於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生產資料與勞動者日益分離,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源緊密結合,是對資本主義工業經濟時代生產資將和勞動力相分離的歷史揚棄。知識經濟的企業,尊重個人、追求完美、客戶至上。
如果把知識生產力在企業運作具體化,那就是創造型的人才和領先技術相結合,進行創造性的智慧勞動,進行領先技術的研發,轉化為產品,搶占先機,占領市場;經由創造性的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網路,進行創造性科技服務和售後社會服務。
微軟有三萬多正式員工,超過一半是做軟體開發的,另一萬人左右做行銷,其他幾千人分布在各管理職能部門和法律事務部。微軟之神蓋茨和他的技術“外腦切磋世界IT、網路、軟體的趨勢走向;微軟之魂鮑爾默指揮最高經營管理層會議,從市場、競爭、產品研發制定出全公司新財年的戰略和投資方向;之後,市場行銷、產品研發、法律事務、財務後勤,各功能依次召開地區總裁總監會議、經理會議,分公司預算、匯總,使總體戰略與區域性市場逐級達到高度融合,最後到全球新財年大會時,總體戰略將轉化為全體三萬人的每個人的具體行動計畫和目標。這就是知識生產力運作典範。

表征

知識價值具有四個重要表征:一是知識價值的科學性。科學性是知識價值的根本特性,是知識得以產生、傳播、開發、利用的基石。凡是能夠滿足於人們有益需要的知識,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無論是通過感性認識的積累而形成的知識, 還是通過理性認識的提升而形成的知識,都應是對人們實踐活動的一定的科學總結,只不過涵蓋的領域和認識的層次有所不同罷了。因此,那些完全游離科學性的感覺和體驗,那些根本背離科學性的幻覺和抽象,決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 因而決不能產生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價值。二是知識價值的系統性。系統性是知識價值的一個重要特性,是人們了解、掌握、運用知識的理論概括的重要表現。由於人們的實踐活動豐富多樣, 因而對知識的開發利用也便是多角度、多層次的 零散性的知識開發利用活動,儘管也會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積極作用,但其影響終歸是膚淺的、短暫的,而系統性的知識開發利用活動,才能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進步與發展產生深刻的、長遠的影響。三是知識價值的創新性。創新性是知識價值的又一個重要特性,是人們了解、掌握、運用知識的靈活性的重要體現。由於自然和社會的運動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因而人們認識與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學習、掌握、運用知識的過程,也應當是一個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過程。所以,人們開發利用知識價值就決不能停留於某一階段,局限於某一對象,受制於某一模式,而是要不斷豐富與創造新知識,不斷開發與利用知識的新價值,在與時俱進中充分發揮知識的巨大作用。四是知識價值的套用性。知識的價值不僅有助於人們認識世界,而且有助於人們改造世界。套用性亦是知識價值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性,是人們學習、傳播知識目的性的重要體現。人們之所以會積極地學習、傳播知識,其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知識的價值,提高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認識知識價值的科學性,把握知識價值的系統性,強化知識價值的創新性,就是為了拓展知識價值的套用領域,深化知識價值的套用程度,從而充分發揮知識價值的巨大效能,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滿足個人和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需求。

分化整合

知識價值的分化,主要是指對不同知識的開發和利用上處於一種線性的、相對獨立的運行狀態。知識價值的分化有其歷史的淵源。從人類開發和利用知識的歷史來看,在19世紀以前,科學與技術是相對分離的,它們各自相對獨立地發揮社會作用,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它們的發展往往是各自進行的。技術的進步往往依靠傳統技藝的提高和改進,主要憑經驗摸索前進。科學理論也經常是跟在實踐之後來概括和總結人們在生產技術活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材料。因此,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在科學理論上還沒有搞得十分清楚的東西,在技術上卻可以實現它,而科學上已發現了的東西,在技術上卻很久不能實現。顯然,這種狀態受制於人們實踐活動的歷史局限,也受制於知識體系建設尚不完善的歷史局限。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豐富和日益深化,僅僅憑藉某一領域、某一學科、某一專業的知識是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的,因此,必然要求打破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分離狀態,在開發利用知識價值的進程中出現了整合化的新態勢。
知識價值的整合,主要是指對不同知識的開發和利用中處於一種非線性的相互聯結、相互補充、相互貫通的運行狀態。整合原本是一個心理學範疇,指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社會環境對人格塑造的影響,以及個體由剛開始的被動適應逐漸轉化為主動適應社會環境,進而對環境所賦予的內容加以接受、消化、吸收, 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新,最後使自己由自然人變為社會人。作為知識價值的整合,則是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發展的需要,在開發和利用知識的過程中對不同知識所作出的一系列聯結、補充、貫通的綜合思考與協調活動。根據知識價值整合方向的不同,開發和利用不同知識的整合可以分為單向整合、雙向或多向的相互整合;根據知識價值整合目標或範圍及層次的不同,開發和利用不同知識的整合可以包括知識與社會整體或母系統(主要表現為文化)的整合, 以及與經濟、政治、科教、軍事等社會諸領域知識價值的整合;而根據知識價值整合過程中所表現的階段性特徵及整合方式的不同,開發和利用不同知識的整合可以包括適應、接受、消化、吸收和更新等形式或者步驟。當然,在進行知識價值整合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整合不是截然分離的,而往往是相互聯繫的互動交融過程。確定知識價值整合的方向,離不開對知識價值整合目標或範圍及層次的把握;把握知識價值整合目標或範圍及層次,則離不開對知識價值整合的階段性特徵及整合方式的認識;而認識知識價值整合的階段性特徵及整合方式,又離不開對知識價值整合方向的確定。人們正是在不斷調整開發利用知識的方向,拓展和加深開發利用知識的範圍和層次,提高開發利用知識的綜合能力,步人不同知識相互貫通的整合軌道。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科學把握知識價值的整合態勢,有利於人們進一步加深對基礎知識和套用知識辯證關係的認識。基礎知識是人們對於自然界和社會運動變化發展規律基本認識的知識,是構成知識水平、知識能力以及技藝、技巧的基本前提;套用知識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經驗、體會以及操作方法和技能,是對基礎知識的現實轉化、驗證或延伸。兩者既相區別又相聯繫,處於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之中。在現代社會,由於知識與經濟的結合更加緊密,出現了知識經濟一體化的新趨勢,因而更加重視知識的開發套用,更加強調基礎知識的現實轉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削弱基礎知識的重要地位,意味著可以忽視基礎知識的深入研究。如果沒有在相對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核能物理、天體物理、放射化學等一批現代科學的支持,就不會有當今時代對核能技術、航天技術、雷射技術等方面的開發套用;沒有量子論的創立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物質運動及相互作用的認識飛躍,就不會有當今時代對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方面的開發套用;沒有遺傳密碼的重大發現,就不會提出DNA的雙螺旋分子結構模型, 當今時代對生物技術的開發套用也就無從談起。隨著知識社會的發展,人類也還會面臨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特別是加快解決能源、糧食、健康、環境以及外層空間、海洋、地球深部開發等重大問題,更加需要對知識的加速轉化和開發利用,而這同樣更加需要新的基礎理論的重大發現和有力支撐,正如江澤民所指出的,“必然對基礎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建立知識價值的整合觀,既有助於在理論上加深對基礎知識和套用知識相互聯結、相互補充、相互貫通的科學認識,也有助於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的辯證關係, 以便避免或減少開發、利用知識價值的片面性,促進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的互動與協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