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知己說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劉開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韓子云:非知之難,處知者實難(1)。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虧名辱者,可不懼哉!
余觀穆生在楚(2),以未設醴而去(3),未嘗不怪其恝然逕行(4),負疇昔知遇之意;及見後世君子,處鄉里之間,其才氣學識卓然異乎眾人,一旦受當事之知(5),遂心馳勢利,變剛正之操,以事媚悅,所求未獲,已為天下所非笑;然後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6),乃善處交遊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諂(7),下交不瀆(8),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將軍得揖客而身益重(9)。如使受知者皆讒餡而諛,希迎意旨(10),圖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論者謂下無可取之實,而上無知人之明,此豈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11)。光武知嚴光之不能屈(12),而不繩以君臣之法;獻子有友五人,皆無獻子之家(13)。故士之自負也愈大,則其自待也愈重。抱傑出之才,逢破格之賞識,而即欲順從求悅者,是不以道義自處,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輕合者必易離,故其始必有所甚難,而其終也至於久遠而不廢。信陵之客三千(14),其最難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15)。然卒賴其力以建功人國,顯名天下。嗟乎!非常特達之上(16),亦未必不終為人用也,夫固可以禮屈而不可以勢束也。持尺寸之絲以系北溟之鵬(17),雖欲為之回翼(18),豈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賢,猶未免出見紛華而悅(19),吾誠為士之有志於立身者憂其繼也。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韓子:韓非。韓非《說難》:“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矣。”原意是,具有智慧和見解並不困難,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見解才是困難的,弄不好會招來殺身之禍。這裡引用韓非的話,意思略有不同,“知”指相知,彼此了解。
(2)穆生:漢代楚元王的中大夫。
(3)醴(lǐ):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歡喝酒,楚元王每次設宴,特地為穆生準備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後,就漸漸忘記給穆生陳設甜酒了。穆生認為醴酒不設,說明君主已不再重視自己,於是離開了楚王。
(4)恝(jiá):淡漠,無動於衷。
(5)當事:主事者,當權者。
(6)徇私:曲從私情。
(7)諂(chǎn):巴結奉承。
(8)瀆(dú):輕慢。
(9)揖客:揖是古代的拱手禮,揖客指只行揖而不下拜的客人。意思是與主人平等。《史記·汲黯傳》載,有人對汲黯說,天子希望大家都尊重大將軍衛青,勸汲黯見到衛青要下拜。汲黯說:“難道因為有隻揖不拜的客人,衛將軍的地位就不尊貴了嗎?”衛青聽說此事,更加佩服汲黯。
(10)希迎:阿附奉迎。
(11)這兩句許出自漢代文章《李陵答蘇武書》。
(12)光武:漢代光武帝劉秀。嚴光:字子陵,東漢初會稽餘姚(今屬浙江)人。他曾與劉秀同學,劉秀即位後,他改名隱居。劉秀召他到京師,想任他為諫議大夫,他不肯受,歸隱富春山,劉秀也不再勉強,兩人始終以同學相處。
(14)信陵:戰國時魏國貴族無忌,魏安厘王之弟,號信陵君。是戰國時禮賢好士的四公子之一。有食客三千人。
(15)侯生:魏國隱士侯嬴,是都城的守門人。信陵君置酒大會,留出尊位親自迎請侯生。在秦國圍攻趙國時,信陵君率軍解救趙國時,侯生出謀獻策,立下首功。毛、薛:毛公是趙國隱士,藏身於賭徒之中。薛公也是趙國隱士,隱於賣酒的人中。信陵君打聽到他們的住處,閒步前往,從此相處甚歡。信陵君留在趙國十年,不想回魏國去。秦國日夜出兵攻打魏國,毛、薛二公極力說信陵立歸救魏,魏王因此授信陵上將軍印,信陵君大破秦軍,揚名諸侯。
(16)特達:特出於眾。
(18)回翼:使其飛回來。
作品譯文
韓非子說:“被人了解欣賞並不困難,實在困難的是:被人了解賞賜時,要如何自處。”真可悲啊!士人有因為遇到知己而聲名顯揚的,也有人是因為遇到知己而竟然落到品行虧損、名聲受辱的,能不戒慎恐懼嗎?
我看漢代的穆生在楚國的時候,因為楚元王沒替他準備甜酒就託病離開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輕率、行為如此任性。辜負了從前的楚元王對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後代的君子們,他們處在鄉里的時候,才氣傑出、學識超眾;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賞識,心神於是就投注在權勢利益中,改變了原來剛正的節操,做些諂媚討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還沒得到,就已經被天下人所恥笑了。然後我才知道古人不委曲自己來順從私慾,才是善於處理人際的交往,來保全人我的美好關係。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會諂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會輕慢。所以,天子有不能隨便召見的大臣,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將軍如果有長揖不拜的賓客而自己會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就只會)諂媚、巴結,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暫時的苟安,忘記自己所應該做的事情,最後使得世上的評論者,認為居下位者沒有什麼可取的才學,而居上位者沒有知人的智慧,這哪裡是賓主遇合的美事呢?
唉!異乎常人、才智特高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終不被人任用;他們固然可以用禮節來讓他們屈身相從,卻不能用權勢來約束他們啊!(譬如說)你拿尺寸小小的絲繩,想要綁住那北海的大鵬鳥,就算大鵬鳥想要為你迴轉翅膀,又哪裡做得到呢?然而即便是像子夏這樣的賢人,還是不免於在出門的時候,因為看見眾多華麗的東西而心動。(其它人就更不用說了!)我記寫這篇文章,是為那些有志立耳處世的士人而寫的,我擔心他們是否能夠堅持志向到底啊!
作品賞析
這裡說的“知己”,實際指的是君臣遇合,論說統治者應如何對待賢士,賢士又應如何對待統治者的徵召任用。每一段都從當權者與賢士兩方面去寫,側重點在賢士方面,告誡賢士出仕要保持剛正節操,不媚不諂,自負自尊,甚至可以拿拿架子,不必操之過急。這種觀點並不特別深刻獨到,但它的行文卻古樸重氣勢,多用正反的對比寫法,使說理明白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