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市政府對居民“穿睡衣睡褲不能出門”的要求,引起了廣泛爭議。一方面,穿睡衣確實不符合國際禮儀,但也有聲音認為,如果政府連穿睡衣都管,社會的自由度就會有所降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睡衣族
- 口號:睡衣睡褲不出門,做個世博文明人
- 志願者:500名
- 地點:世博園區
前言,市民說法,名家觀點,
前言
“睡衣睡褲不出門,做個世博文明人”,為回響這句號召,離世博園區最近的三林世博功能區6個街鎮在世博會召開之前,派出500名文明著裝勸導志願者,整個夏天勸導“睡衣族”回家換裝。勸導行動卓有成效,但“輿論”卻旗幟鮮明地分為兩派,贊成的拍手叫好,反對的稱多此一舉。外地媒體、網路紛紛聚焦,“睡衣族”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孰是孰非,一時難有公論。 睡衣族 - 活動回放
小區門口勸導睡衣族快“絕跡”了
穿著橙色衣帽,身披紅色緞帶,嘴裡喊著“睡衣睡褲不出門,做個世博文明人”的口號,來自三林世博功能區6個街鎮的500名文明著裝勸導志願者整個夏天都有一個共同的任務,那就是把穿著睡衣、睡褲走出小區的居民勸回家“換裝”。
早上8點到9點,每個小區都會有10名左右的志願者在大門口一字排開,旁邊的黑板報上赫然寫著“著裝5要點”,錄音喇叭里放著的是響亮的口號,看到這樣的“陣仗”,居民們剛開始都有些不理解,被攔下的一些居民語氣也有些強硬,“你們吃飽飯沒事做啦,穿個睡衣也要管”,“你們買不起睡衣嗎?買不起的話我來買給你們”……說到這些,來自東明街道的梁阿姨一陣心酸,“當時真的快要哭出來了。”
不過,令梁阿姨感到欣慰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勸導,大多數居民還是持配合的態度,並且虛心接受,馬上就改。周家渡街道群文科幹事田佳說:“時間長了那些阿姨也會不好意思,就像有個趙阿姨穿著睡衣騎腳踏車去菜場,看到我們的宣傳服後馬上又騎回去換好衣服再出來,我們看到她都給她熱烈的掌聲,從那之後,她就再也沒穿睡衣出來過。”
穿睡衣是上海人幾十年的老“傳統”,難道這些志願者就從不穿睡衣出門嗎?答案是否定的,上鋼新村的王阿姨原本就是“睡衣一族”,“我和另外的一些志願者之前也都喜歡穿著睡衣出去買東西或溜達,不過做了志願者後我明白了不能為了貪圖方便,而有損世博東道主的形象。所以現在不管去多近的地方,我都會換下睡衣才出門。”
為了更加有效地勸導居民,周家渡街道還請了正在放暑假的中小學生也加入到志願者的隊伍中來,而這些學生在勸導前都會先敬個禮,“爺爺奶奶,下次請不要穿睡衣睡褲上街啦!”聽到這樣的勸導,大人們往往會不好意思地點頭答應,“下次一定注意。”
活動顯然很有成效,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各小區穿睡衣的人數驟減,離世博園區最近的上鋼新村街道穿睡衣褲出門的居民已由第一天的50多個人減少到5人。川新小區著睡衣、睡褲居民從剛開始36人也減少到3人。文明著裝勸導志願者紛紛表示:“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大家都會認識到穿著睡衣出門是不文明行為。”
市民說法
不讓穿睡衣上街感覺不方便
大多數居民還是持贊同觀點的,齊八小區的徐阿姨可謂是不折不扣的代表,雖然之前曾因穿睡衣而被志願者們“攔下”,但她之後還是非常配合地加以改正“穿了很多年的睡衣了,要我一下子不穿,還真有點不習慣,不過志願者說我們這就在世博會附近要注意形象,世博會難得一次,所以不穿就不穿吧”。
另一名大約20多歲的王小姐認為穿睡衣出門的其實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中年人,“穿睡衣的年輕人應該不多,不過之前在路上看到穿睡衣的中年人並沒覺得有什麼感覺,就像我媽媽也會穿睡衣出去買東西,不過現在好像說世博會期間不能穿睡衣出去,想想也確實有道理,所以我也會勸我身邊的人不要這樣做。”
有贊同就會有反對,“世博會之前從來都沒有規定不能穿睡衣出門,現在世博會要開了才來規定,是不是有點太做作了?是不是世博會以後就不管了呢?”市民王先生說起這個問題來有些激動:“像我出去買個菜,就在家門前的事情,難道西裝革履嗎?人家還以為我有問題。”
在一邊的陳阿姨也附和道:要不是現在天氣冷,她應該還是會穿睡衣出門,“我退休在家好多年了,又不太出遠門,平時兩套睡衣加起來不到100元,交換著穿挺好的,洗起來也方便,弄髒了也不心疼,如果說要我們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現在連我們穿什麼都要管,真的很難理解。”
睡衣上街,從“時尚”到陋習
上海市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雄
上海人穿睡衣上街,可能要追溯到70年代。一方面生活水平不高,衣著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住房條件差,都生活在一個弄堂里,還沒形成對私人空間的重視,出門買個菜穿著睡衣也就出去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有一陣子還成了一些人眼中的時尚,是上海女人的優雅。
到了90年代,特別是1997、1998年,從福利分房到商品房的出現,上海人的住房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大家開始注重自己生活的環境、私密空間、隱私,形成了要把個人生活和公共領域分開的強烈願望。大家開始覺得睡衣穿到街上是不禮貌的,從隱私方面來說,穿著睡衣也是不應該、不想讓人家看到的。從“時尚”到陋習,這其中也可以看出上海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隨著上海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也越來越開闊,不少留學回來的年輕人,在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之後,覺得穿睡衣出門是不文明的行為,畢竟那個時候我們是覺得西方就代表了現代化、文明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衣食住行上。
而現在,隨著上海這座城市越發國際化,世博也來到我們面前的時候,改變穿睡衣出門這個隨意的習慣應該已經成為市民和政府之間的一種共識。至少在我身邊而言,還能看到穿著睡衣出門的已經少之又少,難得見到,還只是在電梯裡。
所以,對於上海人能否改掉穿睡衣上街這個陋習,我還是持樂觀態度的,無論是不是出於迎接世博會的考慮,無論政府有沒有出面勸導,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總是會被改變的。
名家觀點
睡衣上街是城市文明死角
周立波(文化名人)
睡衣這個事情很簡單,字面意思,“睡衣”、“睡衣”,睡覺的衣服,最大移動範圍,不能超出家門,客廳是極限。要是家裡有客人來,那睡衣更是不能穿的,不禮貌,穿著睡衣在街上走,在西方人眼裡完全是不能想像的事。馬路上碰到有人穿著睡衣在我眼前晃悠,那我只有一個想法:大白天也可以做噩夢的,太嚇人了!
或許現在有人把居家服不是睡衣拿出來說事,這是在混淆概念。追根究底,我們為什麼要穿睡衣?為了四季之分,為了生活衛生,為了睡眠舒適度,所以睡衣可以是絲質的,可以是棉質的,可以是各種質地、各種款式的。但是,它不是讓你來展示的。
有人說,政府管得太寬了,其實呢?政府只是在引導。這個社會不是一個人的社會,你得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你舒適了,別人不舒適了,怎么辦?
要我說,穿睡衣上街就是上海城市文明的死角,非要把睡衣當成時尚,當成市井文化的標誌,那就是在抬槓,是無聊了。
睡衣風情,是要講條件的 (海派作家)
穿著質地上乘的睡衣、神情慵懶、紅唇、大波浪……這樣的形象曾經是老上海女人優雅的一個標誌,不過這僅僅限於過去大戶人家的女人,不用做飯、有傭人服侍,皮大衣一脫,就能換上舒適的睡衣,美麗從容。如果現在還有人拿上海人穿睡衣是優雅、是時髦來說事,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現在一般的上海女人,大家都要上班,早上起來有時候連化妝都來不及,哪有時間講究那么多。
要把穿睡衣看成是優雅的風情,是要講條件的,好的睡衣比外穿的衣服貴不知道多少。現在我們看到馬路上穿著睡衣到處走的,多數都是住房條件比較差的弱勢群體。很多老房子,廚房就在樓下,開門就是馬路,阿姨、爺叔穿一身睡衣炒炒菜,醬油沒了就直接穿過馬路出去買,讓他特地上樓換,也不現實,這確實也有許多實際操作上的問題。
上海現在是國際大都市,穿著睡衣到處走的確是不雅觀。但是對於現在上海馬路上的睡衣族,我們最好有點耐心,生活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克服過來的,不能像蒼蠅、蚊子,看到一個拍死一個。但是我們可以形成一個大環境,人很奇怪,你給他一個無形的壓力,他慢慢就會改變,水到渠成。但是如果一定要硬性規定,可能還會起到反效果。
老百姓穿睡衣和政府無關
顧駿(社會學者)
在我看來,文明的概念本來就是因時因地的說法而已。也許以前的文明,放到現在看,就是不文明了,我們現在認為文明的,讓後人看來,也不一定文明。城市文明本就不應是由某個人來定義的。
我個人對於穿睡衣上街這個事情沒多大意見,偶爾在小區里碰上個把穿睡衣的女人,我也不會有特別反感的感覺,反倒覺得是上海特色,也是老百姓的生活自由。
要說穿睡衣不好看,那穿小背心的呢?穿比基尼的呢?夏天滿大街穿拖鞋的呢?是不是都要去管一管?那也管得太寬了吧。馬路上發生治安、刑事案件了,那是政府要管的,老百姓要穿睡衣,這種生活細節問題,大家愛改改,不改,留著也挺好。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如果整個城市只剩下華麗外衣的包裹,那多無趣。上海弄堂里那些穿著睡衣神情慵懶的女人們,也可以算是上海市井的獨特一景了。
話說回來,以前上海人的居住環境緊張,形成了里外不分、睡衣出街的習慣。不過,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其實這種習慣已經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但今天政府這么一插手,反而又提醒了大家,側面激起了市民的逆反情緒。我本人以前從沒有穿睡衣的習慣,現在一管,我反倒想穿著睡衣到外面走一走了。
順其自然
石康(電視劇《奮鬥》的編劇)
尊重禮儀是發達社會最基本的標準,一個城市升級的時候自然就會注重這些。如果是在一個小村子裡,大家都很熟,光著膀子上街誰也不會管你,但到了一個超級城市,就會覺得這樣做有些不妥。
要說侵犯個人自由,這裡說的自由是一些泛泛之言,自由就意味著可以選擇,你可以選擇光著膀子上街,但是如果一個城市大多數人都不同意你這樣做,他們可以選擇。比如人家覺得像你這樣的人不應該住在這個城市裡,通過投票,他還能開除你的城市籍貫,當然這是推理的。其實人與人之間有很多對峙和對立,更好的方式是大家坐下來好好討論。
無論是北京的“膀爺”還是上海的“睡衣女”,都還是要尊重大家的選擇。
睡衣族 - 記者手記
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其實大多數的上海人都認同穿“睡衣上街”並不是一件有品的事,更不是一件光榮的事。穿著睡衣招搖過市,可能曾經是上海弄堂一景,但隨著住宅環境的改善,“出門即馬路”的日子已經漸行漸遠,“睡衣上街”不再是“生活所迫”,而是“習慣成自然”。明知並非好習慣,還要咬定不回頭,這和抱殘守缺有何分別。
既然多數人認同“睡衣上街”並非文明之舉,那又為何一道“睡衣禁令”會引起如此大的反彈?記者看到,在開心網上,D&G的豪華睡衣系列被廣為轉帖,並配以“上海拚命不許人穿睡衣,D&G卻出了全套華麗出街睡衣”的標題,火藥味十足。而在上海另一個著名網路社區,更有人提出睡衣上街開PARTY,還得到不少網友回響。一位叫“羊角”的網友表示:“本來我不穿睡衣的,他這么規定,我就偏要穿。”照顧駿教授的說法,這是典型的“逆反情緒”。
其實有個現象比較有趣:問身邊的人,穿睡衣上街反對嗎?不反對!會穿睡衣上街嗎?不會!異口同聲的回答,說明大家從心底里還是不認可這樣的行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相信穿睡衣上街的現象一定會在申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