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開光易簡秘本

《眼科開光易簡秘本》,三卷。清代李文盛、周元瑜合編,成書於道光二十年(1840)。卷一闡述外障三十六症,每症附圖及治療方藥;卷二眼科問答十一條,闡述內障證治;卷三載眼科醫案十二則,腰痛、痘疹、吐瀉等各症醫案十則,末列諸方便覽,載醫案中所用方藥70首。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眼科開光易簡秘本》
  • 作者:李文盛、周元瑜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眼科醫生胡梅臣內弟患目疾,經名醫李文盛治癒,後遂傾心求教,得治外障之術。又從師周元瑜,得治內障之法。行醫二十五載,每獲奇效,名於時。嘗匯集李、周兩家之說,又詳註參考,編成《開光易簡》三卷,晚年傳書於劉集福。劉集福(1771~約1845),字祐堂,安成(今江西安福)人。年輕時設館江西宜春,得名醫胡梅臣授以《秘本》,行醫數十年,每多治驗。道光二十年(1840),從其弟子彭道本、彭國道二人之請,刊行此書。

流傳版本

現存清光緒元年(1875)廬陵段述繼堂刻本。

作者簡介

本書幾位作者生平籍貫均不詳。

內容簡介

全書三卷,包括論治眼科內外障、眼科病證問答、醫案及方藥等內容。是書繼承了前代許多優秀眼科著作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在此基礎上,對眼科基礎理論、臨床診斷及治療等方面的認知都有新的發展和創新,比如在眼病診治方法的創新、眼科內外障病症名稱的增補完善及對傳統七十二問內容的補充等方面都較有特色。
1.眼科理論的創新
1.1眼的構造理論 如“內障總論”中對眼的結構進行的論述,提出內為精膏,外由二十四重皮殼重重包裹,內容較《證治準繩》更有新意。《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有清脆,內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點黑瑩是也。
1.2臟腑分屬理論 如卷一“內病見於部位”及卷二“五經部位”以兩目五位為主論五臟分屬。“五經部位”曰:眼有五經,心肝脾肺腎是也,看症有部位,金井大眥小眥上胞下瞼是也。“內病見於部位”論述為:白珠四圍,是心臟之病,見於金井;目頭是肝臟之病,見於大眥;下邊是脾臟之病,見於下瞼;上邊是肺臟之病,見於上胞;目尾是腎臟之病,見於小眥。而傳統五輪八廓學說相對複雜,如明代《銀海精微》曰:五臟分五輪,八卦名八廓。五輪:肝屬木曰風輪,在眼為烏睛;心屬火曰血輪,在眼為二眥;脾屬土曰肉輪,在眼為上下胞瞼;肺屬金曰氣輪,在眼為白仁;腎屬水曰水輪,在眼為瞳仁。至若八廓,無位有名:大腸之腑為天廓,脾胃之腑為地廓,命門之腑為火廓,腎之腑為水廓,肝之腑為風廓,小腸之腑為雷廓,膽之腑為山廓,膀胱之腑為澤廓。可見《秘本》五位論五臟較傳統五輪八廓學說,不僅簡易,便於認症,更大異其趣,極富特色。
2.眼病診斷方法的創新 如卷一“看目定法”“內病見於部位”有關眼科診斷內容,主張據白珠或周圍紅筋壅盛的位置判斷屬何經何髒之病:白珠四圍,俱系紅筋壅盛,無分濃淡,是心臟之病,見於金井周圍之部位也,宜用心經之藥。如目頭紅筋壅盛,而上胞下瞼與小眥,淡淡紅筋,是肝臟之病,見於大眥之部位也,宜用肝經之藥。如下邊紅筋壅盛,而大小眥與上胞,淡淡紅筋,是脾臟之病,見於下瞼之部位也,宜用脾經之藥。如上邊紅筋壅盛,大眥小眥,與下瞼淡淡紅筋,是肺臟之病,見於上胞之部位也,宜用肺經之藥。如目尾紅筋壅盛,而上胞與下瞼大眥,淡淡紅筋,是腎臟之病,見於小眥之部位也,宜用腎經之藥。這是在《審視瑤函》“而廓惟以輪上血脈絲絡為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不僅論述詳盡,而且清晰明了。《審視瑤函》曰:而廓惟以輪上血脈絲絡為憑,或粗細連斷,或亂直赤紫,起於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臟腑之受病,淺深輕重,血氣虛實,衰旺邪正之不同。
3.眼病治療方法的創新
3.1金針撥障術的創新 《秘本》在“竅門”“針法”“內障歌”“五要捷經”“五忌捷經”等數論中,主要討論了金針撥障術的內容,對進針部位、操作步驟、手術適應症的選擇、手術前後的護理將息、術中併發症的觀察,特別是對金井(瞳孔)的觀察、病人全身情況的要求等都有較為全面的論述,其內容的詳盡程度大大超過《審視瑤函》和《目經大成》等前代諸書。
進針部位:“眼有二十四重,惟有二十二與三四重,可以入針,余則不可入針,故號曰天地人…然天地兩竅,針勢不平,難於動手…人字竅門,是在對著針中間,以平針定子午。”
操作步驟:“針左眼,將右手二三指握銀針,以針頭朝神前,香菸熏良久,走至病者面前,立定腳,以右手四五指,按定病者左邊太陽硬骨,用左手抉起上胞,喚病者目視右邊,即以針頭在小眥邊白珠上,離青輪些微之地,按之自有一窩,放針,再以銀針尖向香菸內熏過,即於窩中針開其孔,孔開然後以金針尾向香菸內熏之,默念神咒一遍,亦以右手四五兩指,按定病者太陽硬骨,將金針眠倒,擱於小眥弦上,輕輕透著窩孔,順順豎起金針,從孔中緩緩透入,看金針尾透到大眥邊金井弦為止,勿令大過,恐將黑皮一併撥落。但針尾宜稍大內邊為妙,倘針到即撥著翳,翳爛即落,切勿松針,緊緊按住,按之又久,方可出針。”
手術適應症的選擇:“日月火名三光,雖有內障,定要看得三光之光明,則針一開,自然視物。”“翳治須知心為主,肝腎脾肺有變通,針時有血須下手,拿住翳膜莫放鬆,白水出針俟流轉,再用金針始見功”“視物雖不見形,只有三光之白影清楚,方可開之,若是光處無,暗處似光非光,無甚分別,謂之模糊。雖撥去內障,仍不見物。”
手術前後的護理將息:“開針要潔淨房室,七日內丟去一切事務,自無怒氣勞神之害,避風遠熱,自無外感動火之憂,忌酒戒色,自無助血損精之害”“怒則氣上,酒則火動,色乃損精,七日內犯此,翳必復起。針口癢痛,傷風。針口血聚,傷寒。嚏噴流淚,傷邪。針口腫脹,痛極難忍,傷熱。針後四字犯,翳必復起。”
術中併發症的觀察:“或有瘋痰、腹痛等症,名為暗疾,必要先將暗疾調理,方敢用針,不然開落翳膜,暗疾一發,其翳復起。”
對金井(瞳孔)的觀察:“金井即青輪內一重黑皮,中間所開之竅,大如胡椒者是也,此竅圓淨團聚,任出各症,皆可調治。金井原出心經,一點虛靈之氣,最系生動者,故從太陽中看之則小,從陰處看之則大,可治之目。”“金井之本體,如椒之圓大一樣,或過大過小、長短斜缺,雖有三光,終久失明。陰看不大,陽看不小,彼此一樣者,死風鎮之也,不治之症。”
3.2眼病病症治法的創新 本書對眼病病症因機治法的論述較為細緻,如對“藍膜下垂”的治法就逐層立法,分為“初則清肺,繼用溫肺,三則斂肺,四則補土以生肺,次第治之。”如此周密深入的方法,他書罕見。且在一些眼病的治法中,大膽施用溫補,如對“翳似捲簾”症的治療中“急用清胃等藥,後次用溫暖之藥,加入去翳之品,自然成功”。
4.眼科內外障病症名稱的增補 本書對眼病症狀的描述大都較為簡略,如“血膜下垂”“眾星聚睛”等。但部分病症名稱很有新意,如自擬新名的“梅花多白”“翳形強厚”“翳形柔薄”“金星鎮瞳”等;有的較有意義,如“神光電閃”;有的或更為準確,如“烏風脹瞳”等。
5.眼病七十二問的補充 宋元時期《秘傳眼科龍木論》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有眼科“七十二問”,包括:眼赤痛者何也,大眥赤者何也,目睛多淚者何也,怕日羞明者何也,目中有翳往來不定者何也等七十二條問答,均包括因機論述和方藥治療。
《秘本》在卷二問答十一條除大綱一條外,還包括有“問瞳仁內何為有人”“問頭風發之原委”“問頭疼痛何以分虛實”“問目眵何由生”“問拳毛倒睫症出何經”“問蟹眼吐珠”“問風弦赤爛症出何經”“問胬肉扳睛出自何經”“問黃膿上沖自出何經”“問突起睛高出自何經”十條,均使用問答形式詳細闡述此十種眼病發生髮展的情況,包括疾病的因機症及眼睛自身的病理變化等。對傳統的七十二問進行了補充。

影響評價

本書並非鴻篇巨著,但凝聚了數位醫家百餘年的治醫心得與傳承。是書僅三萬餘宇,在前代諸多優秀眼科著作的基礎上,去除深奧晦澀之醫旨,醫理闡述淺顯簡明,論述詳略得當,對眼科理論和臨床診斷治療、醫案方藥均有豐富記載,尤其對於眼病病症名稱的增補、病症診治方法論述的創新等方面較前代著作均有特色、創新甚至超越,因此本書對於眼科專科的學術理論和臨床實踐都有重要的補充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