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衛星

眼睛衛星

“眼睛”飛彈預警衛星是蘇聯第一代飛彈預警衛星,主要用於監測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射情況。

1972年9月,蘇聯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了一顆試驗衛星,星上裝載了兩種型號的探測設備——ТП和TB。這一天也是蘇聯第一代飛彈預警衛星誕生的日子。

1991年2月14日,蘇聯按照預定計畫向地球靜止軌道發射了第一顆安裝有ТП型星載探測設備的“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眼睛衛星
  • 外文名:Oko
  • 研製國家:俄羅斯
  • 類型:飛彈預警衛星
  • 主要作用:監測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射情況
研製背景,研製歷程,作用,“眼睛-1”,

研製背景

在美蘇激烈對抗的冷戰時期,蘇聯軍政高層時刻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如何保持對美強大的戰略威懾(核威懾)能力?為了達成上述目標,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研製和部署性能先進、工作效率高的集信息指控和情報偵察等功能為一身的空間衛星系統,而飛彈預警衛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飛彈預警衛星的主要作用就是監測全世界的飛彈基地,將所有飛彈(特別是攻擊蘇聯的飛彈)發射的信息迅速及時地傳送給軍政高層,供國家領導人做出密切關注、攔截或核反擊(核報復)的決策。
由於美蘇兩國都擁有大量的核武器,而且都無法一次將對方徹底進行核毀滅,也就是說必須會遭到對方的核報復,因此兩國都採用了核威懾戰略,小心翼翼地維護著核平衡,於是就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核恐怖下的和平”局面,而且一維持就是幾十年。
在蘇聯的太空飛彈預警系統之中,飛彈預警衛星起到了“千里眼”和“順風耳”的作用。

研製歷程

1965年,根據蘇聯防空軍司令部的建議,蘇聯國防部授命第1設計局(又稱“第41特種設計局”)擬定一份飛彈預警衛星研製可能性的評估方案。按照構想,該衛星將被納入到蘇聯的飛彈襲擊預警系統之中。國防部對飛彈預警衛星提出的要求是:具有連續監測/探測洲際彈道飛彈發射的能力(既能監測到單枚飛彈發射的情況,也能探測到多枚飛彈同時發射的情況),使用壽命長,情報可靠性高,數據詳實準確,特別是飛彈的發射時間、坐標、彈道軌跡、發射數量等參數。
1970年,蘇聯政府下令組建一個跨部門的科技協調委員會,主要對太空背景和飛彈尾焰進行研究。時任瓦維洛夫光學研究所所長的蘇聯科學院院士M·M·米羅什尼科夫被任命為該委員會的主席。當時的科技協調委員會是一個秘密機構,外界鮮為人知,現在它已併入聯邦單一國有制企業《紅旗勞動勳章“彗星”中央科學研究所》。
不僅如此,蘇聯政府還在很短的時間內建成了綜合性太空環境模擬器。利用該模擬器,科研人員在模擬的太空環境下對各種星載探測設備開展光學技術試驗。這套綜合性太空環境模擬器現位於聖彼得堡(當時叫列寧格勒)的索斯諾維博爾地區。
科研技術人員開始了對背景和目標特性系統廣泛全面地測量工作,相繼進行了地面測量、飛機測量、氣球測量和太空測量(在航天員的協助下)。經過三年的艱辛勞動,科研人員首次提出了對低軌飛彈發射的探測原則。但是,科研人員指出,要想實現對地球低軌道地區的連續性監測,至少需要在太空中部署50顆預警衛星。當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經過科研人員緊張努力的工作,跨部門科研小組在很短的時間內利用多種科學方法和工程技術手段成功地論證了研製星載探測設備的可能性,並與時任“地球物理學”中央設計局總設計師的Д·М·霍洛夫一道提出了星載探測設備的兩種設計方案,且都獲得了批准:一種是ТВ型(採用的是光電轉換積分法),一種是ТП型(採用的是光電轉換微分法)。
在第一張草圖的基礎上,蘇聯國防部於1969年8月5日批准了研製飛彈預警衛星的戰術技術任務書。蘇聯政府也於當年做出決定,將研製飛彈預警衛星的主要工作交由莫斯科“箭”設計局來完成。這個“箭”設計局就是第41特種設計局,也就是後來的聯邦單一國有制企業《紅旗勞動勳章“彗星”中央科學研究所》。
最後,А·И·薩維(第41特種設計局局長兼總設計師)和Г·Н·巴巴金(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企業的總設計師)通過一系列的試驗和驗證證明了草圖的正確性,這才使飛彈預警衛星的研製工作不至於被耽擱太久。從此,飛彈預警衛星的研製工作開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1972年9月,蘇聯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了一顆試驗衛星,星上裝載了兩種型號的探測設備——ТП和TB。這一天也是蘇聯第一代飛彈預警衛星誕生的日子。
1977-1978年,蘇聯在太空中部署的飛彈預警衛星達到了全盛時期,可對北半球9個主要的飛彈基地實施不間斷地監測。1978年底,蘇聯國家委員會正式簽署檔案,同意第一代飛彈預警衛星“眼睛”列裝部隊。1979年,蘇聯政府簽發命令,批准“眼睛”飛彈預警衛星進入試運行階段。1982年12月31日,蘇聯國防部長簽發命令,正式將“眼睛”飛彈預警衛星列為飛彈襲擊預警系統的成員,並開始遂行戰鬥值班任務。

作用

在探測洲際彈道飛彈和確定其彈道參數時,飛彈預警衛星主要是通過自身安裝的星載探測設備對處於主動段飛行的飛彈的發動機尾焰的紅外輻射信號進行接收。蒐集好相關的數據後,飛彈預警衛星會通過專門的數據傳輸系統把情報數據傳輸給地面指揮所。地面指揮所完成對數據的處理後,再傳輸至高級指揮機關。按照要求,從敵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一直到預警衛星將情報數據傳輸至地面指揮所為止,其時間間隔不能超過1分鐘。
飛彈預警衛星研製的第一階段主要有以下一些項目:背景和目標特性系統;光學系統和高靈敏度信號接收設備(用於在太空環境下探測飛彈發射的信號);程式算法(用於對接收到的情報數據進行分類和甄別,並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也能探測到有用的情報數據);其他一些技術項目。

“眼睛-1”

隨著飛彈技術的發展,洲際彈道飛彈的種類也變得多種多樣,除了最早的陸基井式洲際彈道飛彈外,還出現了潛射洲際彈道飛彈。這就為蘇聯的飛彈襲擊預警系統提出了新的難題:“眼睛”飛彈預警衛星只能實現對陸地的監測,對海洋中的潛艇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蘇聯決定研製一種新型的飛彈預警衛星系統,並將其命名為“眼睛-1”。1979年,蘇聯國防部正式批准了“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的戰術技術任務書。
在“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研製的過程中,科研人員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星載探測設備實現陸地與海洋的雙重監測。這需要一種特殊的大孔徑太空望遠鏡,以光譜的紅外部分和可見光部分提供廣角對地觀測,並且還需要有專門的設備以消除光接收器的矩陣過載。
帶有大孔徑太空望遠鏡的ТП型星載探測設備的研製時間相對要短一些,並在索斯維諾博爾地區的綜合模擬試驗系統中進行了技術驗證,結果表明:其完全符合國防部戰術技術任務書的要求。
1991年2月14日,蘇聯按照預定計畫向地球靜止軌道發射了第一顆安裝有ТП型星載探測設備的“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星載探測設備與地面連線設備接通後,站在地面顯示器螢幕面前的科研人員、專家和政府官員都驚呆了,他們看到的不再是黑白圖像,而是一幅壯美秀麗的全彩地球外觀圖,哪裡是陸地哪裡是海洋一目了然。據數據表明,星載探測設備工作正常,一切符合國防部所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
這顆“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在太空中進行了長時間的飛行,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試驗數據與資料,對星載探測設備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科研人員據此修正了星載探測設備的光譜光學濾波器的最佳範圍參數。
1992年12月,俄羅斯發射了第二顆“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不但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更為詳實準確的數據參數,而且還進行了以本國靶彈和運載火箭為目標的探測試驗。
1994年7月,俄羅斯發射了第三顆“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經過對這3顆衛星的測試,科研人員結束了對“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系統的性能評估工作。飛行設計試驗正式結束,開始轉入到國家試驗階段。俄羅斯國防部第4中央科學研究所第1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家В·Н·扎瓦里、Б·С·斯克列布舍夫斯基、О·Ю·阿克謝諾夫、В·И·舍斯季赫和П·Я·薩爾塔諾夫等人為“眼睛-1”飛彈預警衛星的飛行設計試驗出具了結論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