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眶上動脈
- 外文名:supraorbital artery
生理解剖:,臨床疾病——眶上動脈栓塞:,直接栓塞:,間接栓塞:,臨床意義:,
生理解剖:
滑車上動脈為眼動脈的終末支之一,自滑車上切跡(孔)出眶後在額肌及眼輪匝肌深面走行至眶上緣上0.5~1.0cm後淺出,走行於額肌表面,全長8cm。滑車上動脈由眶上緣穿出後分為數支(1~5支)出眶後即向下、外側發出,分支點距前正中線(1.5±0.3)cm,距眶上緣連線(0.5±0.7)cm。其中外行支於眶上緣水平在眼輪匝肌表面走行,與眶上緣連線呈20°角,行至眶中部有分支穿入眼輪匝肌深面,與其下動脈吻合。眶上動脈也是眼動脈分支,存在基本恆定,出眶上孔或切跡即分為兩支。淺支穿眼輪匝肌或額肌淺出,斜向外上,與眶上緣連線呈角49.7°±6.5°(43°~71°),走行於眼輪匝肌及額肌表面,分數支與顳淺動脈額支吻合。走行途中向內側發出細小分支與滑車上動脈及其分支吻合成網。深支行於眼輪匝肌與額肌下方筋膜內,緊貼骨膜上行。
臨床疾病——眶上動脈栓塞:
直接栓塞:
1、病因:
眶上動脈栓塞的病例並不多見,主要發生於大面積的額頭、顳部及眉弓填充術後。相對於鼻部注射,上述部位填充治療的病例要少得多,且更適宜使用鈍針注射,注射層次較深,多位於骨膜層上(眉弓注射多填充皮下),因此損傷眶上動脈的機率較低。栓塞主要發生於暴力操作引起的血管撕裂傷,產生局部血腫,並將玻尿酸擠壓入血管。
2、典型症狀:
若直接注射入血管,即刻可見有皮膚發白現象,然後出現局部的花斑樣栓塞改變,症狀與滑車上動脈栓塞類似,只是位置處於眉上正中,常伴有上瞼腫脹,睜眼費力的現象,大多僅局限於單側,雙側同時栓塞的情況極其罕見,注射者極野蠻地操作方可導致。理論上講,眶上栓塞有導致失明的風險。
間接栓塞:
1、病因:
由於血管互相交匯,眶上栓塞常間接伴發於顳部栓塞或滑車上動脈栓塞。
2、典型症狀:
栓塞常與原發區的栓塞症狀連成一片或遙相呼應。
臨床意義:
良好的皮瓣血供是皮瓣存活的前提條件。額部知名動脈有眶上動脈、滑車上動脈及顳淺動脈額支,其位置、行程、口徑及變異對皮瓣的設計類型至關重要。眶上動脈、滑車上動脈及顳淺動脈額支吻合支的意義在於可製成多種類型的跨區返流軸形皮瓣,增大旋轉的角度和靈活性,以擴大臨床套用的範圍。顳淺動脈額支與眶上動脈在額部眉外側區域存在較粗大而位置恆定的吻合支或交通支。因此,在製作跨區返流軸型皮瓣時要注意保護該區域,以免損傷兩大血管系統之間的吻合,影響皮瓣的成活。尤其是要注意對距額部正中線(4.6±0.5)cm與眶上緣連線上(2.5±0.5)cm附近區域的保護。以眶上動脈為蒂的跨區返流耳廓複合組織瓣為例,由於眶上動脈與顳淺動脈額支吻支合位置恆定,吻合支外徑粗,與眶上緣連線呈角比較小,形成皮瓣修復鼻缺損時皮瓣翻轉較小(<150°),不易扭轉,動脈血供豐富,組織瓣易成活,不失為修復鼻缺損等的較好方法,但同名靜脈與動脈伴行關係不密切或不伴行,僅能依靠動脈周圍的毛細血管,靜脈回流受限,這就要求形成皮瓣時動脈蒂周圍保留一定量的組織,以保證靜脈回流。同時,形成皮瓣時應注意皮瓣的分離平面。在前額的內半側顳淺動脈額支不越過額中線,在顳區,顳淺動脈位於顳淺筋膜深面的疏鬆組織層內,顳區的分離平面不能淺於顳深筋膜的淺層,否則可能損傷皮瓣或筋膜瓣的營養血管—顳淺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