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話中國:環球時報社評

真話中國:環球時報社評

《真話中國:環球時報社評(2012上)》內容簡介:環球時報社評以其獨樹一幟的評論風格,被譽為中國民間輿論的代表性聲音,及時論述新聞背後的風雲變幻。以明辨是非為原則,在多變的國際輿論環境中,闡明中國立場,傳播中國聲音。它是將環球時報2009—2012社評每年彙編成一冊,以饗讀者。

基本介紹

  • 書名:真話中國:環球時報社評
  • 作者:環球時報社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1512801, 9787511512802
  • 外文名:A Truth-Speaking China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394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日報出版社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編輯推薦,目錄,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真話中國:環球時報社評(2012上)》編輯推薦:環球時報社評報導多元世界;解讀複雜中國;表達主流觀點;闡釋中國立場,讓你透過紛亂,看清中國的輿論主流。它是中國民間輿論的代表性聲音!

媒體推薦

《環球時報》社評的特殊貢獻,在於它敢於在敏感問題上發聲,又努力把握分寸,避免走政治極端或人身攻訐,這需要兼備勇氣,智慧及雅量,更重要的是,中國要成為自尊而受人尊重的大國,這樣的輿論空間對社會環境和國民心態都是不可或缺的。
壬緝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中國發展是很大的話題。勝出必有所長。中國取得這樣大的變化和成就,是有源因的,有它的道理。《環球時報》的社評就是努力去解釋為什麼中國還是這片土地還是這些人民,30多年裡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複雜性和內在動力。
房寧《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近十年來,《環球時報》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有國際影響力的報紙之一。我以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從中國人的角度報導世界變化,而不是從所謂地球人的角度分析國際現象;二是反映中國民眾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而非僅僅宣傳中國官方立場。《環球時報》社評的獨特性很能引得國際關注。
閻學通(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的社評,可以說是這份報紙的“心”,它所見證和參與的世界和中國的變化,它所為之努力奮鬥的中國崛起的目標,它所秉持的客觀和理性的思考,都為這個複雜激變時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關鍵性的參照。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環球時報》要成為世界大報,就要世界級的評論版,以及培養世界級的評論大師。兩年來,《環球時報》社評敢於直面中國問題,在不迴避,不隱諱的前提下提出解決思路;在介紹外國時,堅持中國立場。不模仿西方,也不理想化。它正在向世界級大報邁開堅實的步伐。
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崛起的中國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多年來,《環球時報》就諸多國內外大事率先發表了見解獨到的社論,經常“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今天這些社論的精華又被彙編成冊,成了中國崛起過程中許多觀點交流碰撞的一個全面匯總,成了大變革時代中國人聲音的一個真實記錄,也是中國話語走向世界的一個很好開端。
張維為(日內瓦外交與國家關係學院教授, 《中國震撼》作者)

圖書目錄

2012,中國千萬別自我誤讀
黨代會年,勿忘基層是根
印度外交部不應是狹隘民族主義的
提防美國蠻橫打斷亞太的“勢”
別讓“立場”成為造假者的保護傘
春運是艱難的,但不應是痛苦的
應公開拆美國戰爭威脅伊朗的台
中韓關係該“探底回升”了
藏區僧人被境外“政治GPS”鎖定
別被美中“價值觀之爭”蒙住眼
大陸的胸懷不會被台灣問題占滿
中國應設計對美國公司的反制裁
未來4年兩岸應有新的破局
“大中國”不是免費午餐
緩和伊朗局勢,中俄要立即行動
紀念“南巡講話”,加速各項改革
不可對經濟增速放緩患得患失
美追求“絕對安全”是在逼中俄
關心錢的多少,也關心錢的“內涵”
死刑正在中國被歷史性再審視
中國是什麼樣的“龍”
衝擊派出所擾亂藏區不得人心
把菲律賓當“出頭鳥”懲罰
中國當不了伊朗危機的局外人
保護境外公民,中國的超級課題
21世紀的中美,莫硬鑽回20世紀
“軟頂”世貿裁決,中國不必做乖孩子
歡迎默克爾兜個大圈後回歸穩健
別用“蝗蟲”與“狗”清算彼此感覺
中國怎么想,就該怎么投票
“春”規:西方只管推倒不管扶起
“流氓”大了就是霸主,希望美國不是
向敘利亞局勢打人中國楔子
增加確定感,中國社會的長期需求
握一手好牌,中國決不能打輸
亞太和平之責應由各國分攤
把“政治解決”從嘴上移到手上
中美在21世紀不期而遇
希臘危機應帶給歐洲理性
透過紛亂,看清中國的輿論主流
中國必須是有容乃大的平衡手
中美心有多大,太平洋就多大
亞洲沒有誰願意做別人的棋子
宣揚和平,即使失敗也不丟臉
面對西方話語權,中國應自信從容
中國電影界需要新的雄心和夢想
民間情緒會牽制中國對歐政策
反腐敗應跟上輿論倒逼的節奏
南京代表團的“謹慎”不是孤立的
歐盟想坐“道德高地”上收錢,難
制裁名古屋市長,迫其道歉或辭職
韓國莫在“脫北者”問題上逼中國
不必糾結是否加入“敘利亞之友”
對改革的共識是什麼,爭議是什麼
戶籍改革,中國有序變化的縮影
西方要巴沙爾下台,民主次之
中美都醫改,一個落實一個扯皮
19年跨人“高收入社會”?別吊高胃口
中國軍費增幅不必看西方臉色
雷鋒是溫暖最持久的符號
誰給了美國對世界“執法”的權力
能容外部獻策的中國才是自信的
中國應在半島問題上舉重若輕
兩會,中國政治民主有規模的探索
普京當選,無懸念卻值得細說
擺脫西方輿論影響,客觀看俄羅斯
調GDP,同時調社會心理預期
民族復興,今天的中國離它最近
“旁觀者輕”得有,但千萬別太多
現在就應構築社會健康的福利觀
刑訴法大修是政改的一個細節
衷心祝願中國軍費最終“打水漂”
調人大代表構成,政改的精彩一筆
真誠祝願日本早日走出地震陰影
居住證改革再駁“改革停滯不前”
士兵頻頻犯案,駐阿美軍的迷失
中韓各自記住:尊重對方是自重
稀土官司,多動智慧少動情緒
別把明星當“反愛國主義”噱頭
總理記者會,中國政改的新細節
中國必須吃透世界金融的詭譎
黨保持純潔性,中國政治的“綱”
勸朝鮮難,因為勸韓美日也難
“亞太軍備競賽”非中國之過
圍繞漲油價的溝通需鍥而不捨
不妨在伊朗摸一把美國老虎屁股
重慶調整後的中國社會理性
西方兜了個大圈子,還得回安理會
中國改革和崛起同時走人深水區
釐清台海現實,順應歷史大勢
堅守社會對謠言的抵禦防線
內地真心愿意香港繼續“獨特”
核安全重如山,但別用其他風險換
輿論不應鼓動超現實的福利目標
金磚國家不需要價值觀的粘合
用升級戰略反擊力量應對反導
莫讓“非對稱”信息博弈影響中國
半島局勢再次逆轉令人惋惜
中國無懼朝鮮半島任何事變
菲律賓扭動不了東亞大方向
裝不懂的人,你永遠無法給他講懂
咋咋呼呼的“圍攻”奈何不了中國
中國人是無法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開發西沙旅遊,中國沒什麼可猶豫
順歷史而行,個人力量才能激活
中國社會需擺脫網路帶來的錯覺
俄羅斯應避免向南海發模糊信號
對薄立案調查顯示中國的確定性
一次在南沙海域維權的成功之舉
只要中美不對抗,誰都不是輸家
立威是中國在南海的當務之急
團結是中國前進路上的空氣和水
莫讓展示強硬的競賽主導東北亞
朝鮮的細微變化也應受到鼓勵
美菲軍演讓華盛頓更不可信
希望平壤不搞新的莽撞之舉
東京花錢買不到釣魚島主權
改革在接近塑造公平的核心位置
試射遠程飛彈的印度更需清醒
用嚴懲食藥造假為現代治理祭旗
菲律賓痛了,其背後力量才會沮喪
在西太平洋,中俄用不著向誰報到
西方式選舉在異化,失去方向
中國有力量應對上海上爭端並發
不讓菲律賓控制南海摩擦的節奏
從朝鮮到巴基斯坦,溝通的困局
依法、理性對待謝亞龍的指控
中俄的握手更清晰,也更有魅力
挾洋能自重的時代早已過去
中美需展示兩國有能力避免敵對
中歐應為21世紀簽一份保險單
中美建立軍事互信應從南海做起
別從價值觀軸心看中國基層糾紛
大選無法幫法國擺脫迷惘
中俄關係要珍惜普京執政這些年
捍衛愛國主義,知識精英最關鍵
常此摩擦,中菲不動武將是奇蹟
菲律賓調門越高,臉面將摔得越重
新興輿論場,需要化解的糾結點
從容應對衝突是大國才有的氣度
中國網際網路不可能“開倒車”
周邊民族主義比中國的厲害多了
中日韓,莫在歷史過渡期猶豫
美核武器重回韓國將是蠢招
清理“三非”,全國城市盯著北京
日本對華強硬其實露出了軟弱
英國應為卡梅倫見達賴埋單
輿論應回到國企民企的中間位置
中朝須快速解決我船員被綁案
中國應繼續保持對菲律賓嚴厲
準備幾枚報復美國的“貿易炮彈”
中朝友誼應當看得見摸得著
陳的“奇遇”是一次性大氣泡
中國應擴大對“睦鄰”的理解
當前更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臉譜上市留給中國人的回味
孔院教師若走人,美國學校最傷心
中國外援應堂堂正正地做
美國對華談“人權”為何總是怪怪的
綿陽紫荊民族中學是否拆得太快了
唯聯合國有權確認敘慘案元兇
知識分子應敢於在輿論場說真話
中印爭奪緬甸之說讓人啼笑皆非
反腐敗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攻堅戰
西方才是敘亂局的主要責任方
堅定不移走人民幣國際化道路
美國若趟亂亞洲,累的不只中國
中國經濟轉型的決心需要很堅定
中國應反對朝鮮將擁核“憲法化”
不同美國鬥力,要鬥智慧斗胸懷
中俄協作應超越“盟友”或“非盟友”
美館應積極回應環保部的呼籲
上合組織不會做北約的“陪練”
高考表現了整個國家的複雜性
打擊阿基諾執政應成對菲鬥爭核心
釣魚島,與日本斗不能被氣著
中國當前的對敘政策應堅持下去
延遲退休,一個捂不住的現實難題
美國人說制裁,中國人聽煩了
大月份墮胎應當堅決制止
“全面內戰”是敘利亞人民之不幸
敲打英國挪威是中國的“規定動作”
中國需要加強在外太空的存在
埃及剛開啟走向未來的漫長過渡
中國發展離不開前沿項目的拉動
成功多了,中國人才能逐漸自信
世界金融“重切蛋糕”,再難也要推動
希望美國徹底改變百年前的心態
逐政治強人易,鏟強人政治根基難
三沙市鍛鍊全中國的意志和膽略
阿拉伯世界不會做任何“亞文明”
中國在南海上既要堅決又不焦躁
社會公平和發展必須是“親兄弟”
用敷衍了事回應美國“最後期限”
安康引產事件新波折令人深思
有點“孤獨”是中國崛起的正常境遇
美對華“豁免”驗證中國實力增長

序言

聚眾人智慧,成一家之言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米博華
作為一個新聞評論工作者,對報紙上的楷體字往往有特殊的敏感。近一年,開始注意《環球時報》(下稱時報)刊發的楷體字——“社評”。 家報紙能夠不間斷地發表社評,沒有足夠的辦報經驗和高度職業化的團隊,是很難做到的。
也許是因為職業關係,對評論作品比較挑剔。正如經常鑑賞佳茗, 般茶品很難得到首肯。往往從那些“不容置疑”的論點中看出大可置疑的破綻,從那些高頭講章中發現跑風走氣的漏洞。有時,會拿出筆來,在已見報的言論作品中,刪去多餘的廢話。當然,在看到好作品時,不禁兩眼發亮,脈動加速,含玩不已;甚至剪貼下來,學習觀摩。
時報的社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社論的看法,這與時報反映民間聲音的定位有關。時報是有影響力的報紙,但不是機關報;是解讀世界和中國對外行為的媒體,但不是外交機構。它是以民間聲音反映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張報紙。這樣的定位贏得了遊走於官方和民間的廣闊空間。它可以著正裝,也可以穿短衫;它可以很“外交”,也可以免去客套。嬉笑怒罵,多是聊備參酌的意見;咳唾成文,又未必不是政策的宣示。這恰好彌補了中國報紙長久以來的一個缺位,也因之獲得滋生髮榮的機會。這裡說的改變了人們對社評文體的看法,是指從話題的設定到內容的拓展。從體裁的選擇到語言的表達,完全可以不拘一格。時報的社評,沒有多少自縛手腳的約束,沒有多少瞻前顧後的顧慮,沒有多少抄襲成例的拘謹。當然,時報的立場始終以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為責任,不在輿論場上隨波逐流。這一點從不含糊。它是以特殊方式和極富個性的表達,反映中國人的立場,傳播中國聲音。
從新聞業務角度講,時報的社評有不少值得學習之處。
在很多情況下,政論家和政治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迥異。政論家重說理,是非曲直必呈現於文章;政治家重實務,趨利避害中必計較得失損益。因而,也就有了“只做不說,多做少說,不說不做,少做大說”等等的選擇。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實務的思維方式也許並不為政論家所理解;反之,激揚文字也未必能夠解決棘手的問題。這是辦報的難處。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與我多次探討輿論導向等等問題,比如。這樣的選題是否太過敏感,那樣的表達是不是犯忌。其實,許多專業話題非我知識所及,提不出太好的意見。但從以往的實踐來看,似乎沒有什麼話題是絕對禁區,問題在於說些什麼,怎樣去說。作者的立場決定選題的方向和分析問題的角度,這不能迴避也無法隱藏。無論多么複雜的情況。無論多么敏感的話題,我們必須鄭重回答:討論這樣的話題,闡明這樣的立場,是否有利於國家的利益,是否有利於發展的大局。如果“是”,那就不應該有什麼不安。領導和讀者都會看明白作者立論的出發點。立場不對,即使最精妙的“春秋筆法”也站不住腳。時報的社評並非篇篇完善,但是它的立場是明確和堅定的,那就是熱愛祖國、維護正義、追求進步。光靠這個未必都能幹得漂亮,但沒有這個,絕對難以立足。
聚眾人智慧,成一家之言,是所有有成就政論家的獨特本領。即使是李普曼這樣的奇才,旗下也少不了龐大的智囊團隊。時報的社評之所以能在策劃和見識方面高出一籌,有賴於開門辦報的運作方式。錫進同志和我說,社評創作依靠兩個資源,一是編輯們討論,二是聽取專家意見。之後,改寫定稿。這和我們習慣的領導出題,編輯撰稿,主任改稿,總編定稿的創作流程有很大不同。顯然,“發散式”比“直線式”,更符合思想產品創作的規律。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的創作機制也大體如此。有人說,評論家應該很專業,擅長理論思維;評論家有時也很業餘,因為評論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評論家未必了解。“一切都評”的評論家很為讀者所詬病。經驗告訴我們,評論家必須廣泛收集各類信息,尤其重視向專家學習請教。評論家不必也不大可能掌握從天體物理到對沖基金,從稅制改革到動物保護等多學科多方面知識,但評論家必須從政治的視角辨析是非,闡明立場,糾彈謬誤,宣示觀點,給出科學的思想方法,給出解讀新聞的正確思路。
沒有立場的對峙,沒有觀點的交鋒,也就沒有評論的魅力。時報的評論大多與國際輿論鬥爭有關,尤其是本書“大國博弈”篇里的“文攻”,多有精彩的對局。大國博弈不會停止,也不可迴避,在國際大家庭中我們不會永遠是默不作聲的一員。時報在這方面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幾乎在所有涉華問題上都直面論辯對手,直擊謬誤的觀點。雖然在情勢峻急之下,不計辭色的尖厲,不掩鬱悶的心情,直率地道出中國人的心聲。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外交工作折衝甚至轉寰的空間。從評論業務角度講,駁論也是最富激情、最具挑戰的一種工作狀態。寥寥數語,揭破騙局;短短數行,是非立現,不亦快哉!時報應保持發揚這種風格。當然,在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會面臨更多複雜的國際輿論環境,我們應該表現出足夠的從容、理性和謙虛,充分展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和諧發展的善意,展示負責任的新興大國的形象。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說,“傳統觀念認為那些擁有最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將奪取優勢。但在資訊時代,真正的贏家是那些最會講故事的國家(或非國家組織)。”這顯然有些誇張,但也不無道理。中東和北非一些國家被弄得狼煙四起,固然有內在原因,但也確實有西媒的“忽悠”能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話語權這個話筒要搶,國際輿論這場輿論仗我們要應。時報社評初試已見鋒芒,日後亦必大有可為。 是所望焉,謹序。
2011年4月

編輯推薦

《真話中國:環球時報社評(2012年下)》是將環球時報2009—2012社評每年彙編成一冊,以饗讀者。

目錄

內地是香港拉拉隊,也是風雨同舟者
韓國不應助美日擠壓中國
中國在南海是被蚊子騷擾的“被動”
希望什邡吃的這一塹是最後一塹
什邡事件應當依法善後
不應鼓勵中學生走上衝突一線
新疆的整體穩定是可控和可靠的
微博“約架”是網路知識分子的恥辱
反制日本需要抗議之外的更多行動
東協在南海的作用只能是勸和
嚴控“三公”是廉政建設的關鍵一役
越南給美國當“帶路黨”早晚吃虧
中國嚇不住日本,日本更嚇不住中國
中非合作越繁榮,越能包容問題
梵蒂岡應汲取貪戀權力的歷史教訓
既保護家庭,也不傷計生國策
中國經濟真正拉開調結構帷幕
周邊一些挑釁者堪稱自取其辱
日本莫引導東亞民意大對抗
俄不應該對中國漁船用槍炮
在法律與道德間保持清醒和平衡
敘局勢更緊迫,中國無需改變立場
菲律賓不值得中國集中精力琢磨它
有戰略胸懷,就會對非洲刮目相看
維穩既要清“前因”,也需抑“後果”
絕不為西方的“敘利亞魔術”鼓掌
現實成就為中國網際網路管理打分
大暴雨衝出中國現代化的原形
中國為何抗災能力強,防災能力弱
走獨立自主的路,這是中國的底線
三沙市不是做給菲越看的花架子
消除不信任比清理廢墟更艱巨
任何人走上刑事被告席都是普通人
輿論壓力促進中國信息公開前行
奧運會回到老歐洲,熱鬧小多了
啟東、什邡的劇情不應再重演
多幾塊金牌,多幾分中國人的快樂
東亞感覺不安全的不只日本
多些自信,就多些觀奧運的快樂
刁難葉詩文,西方輿論太小心眼了
給香港人“洗腦”,什麼課這么神奇
羽毛球隊,讓人生氣也讓人同情
印度大停電的啟示:發展是硬道理
高速免收費,從“積小善”做起
對羽毛球隊的“大審判”有失公平
輿論莫將舉國體制一棍子打死
為金牌喝彩絕對是中國主流聲音
南海不是加勒比海,美國人別糊塗
西方實際在中東“跟著感覺走”
基層官員需與執政新環境賽跑
越真誠寬慰劉翔,我們就越有尊嚴
公信力在哪個點出事,就在哪補救
受到不公平時,太豁達了就是裝
公共事件平息快了,但這還不夠
敘利亞問題不應走向國家間對抗
中國人,重新抬眼看看世界吧
上下改革的動力應當匯合
謹防日本從俄韓受氣往釣魚島撒
倫敦奧運照出的中國不是歪的
遏制惡性犯罪,公安使命艱巨
日本若出狠招,中國應堅決報復
日本必須在釣魚島展現分寸感
正義和強大是中國法網的本色
中國官民默契是保釣成功之本
“立即放人”,國力支撐外交嚴正要求
勇士登島歸來,值得中國人開心幾天
用團結和實力應對日方挑釁
無須拿緬、越改革做中國的圖騰
中國輿論場的信心在回調
做好對日鬥爭尖銳升級的準備
中國需要新的思想啟蒙運動
網路謠言折騰印度的啟示
冷戰思維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莫被網際網路虛構的“路線鬥爭”迷惑
必須加強對惡性工程事故的追懲
解放軍海上演習是對日本的回答
拔日本大使座車的國旗是胡來
鳳城不應等著媒體前去“挖”內情
日本放棄聯美制華是中日緩和關鍵
羅姆尼歐巴馬“愛誰當選誰當選”
鼓勵“微笑局長”微訪談,支持官方調查
德國應在全球政治中扮演平衡角色
2012年,現代“福利中國”的元年
網際網路已是中國社會的“道德鞭子”
為台灣的南沙太平島軍演鼓掌
網際網路曝光在改變中國反腐格局
希拉蕊,深度強化中美互疑的人
中國進入扒糞時代,方大國們必倒
讓希拉蕊了解中國捍衛領土的決心
升級核力量,中國再忙也要做的事
讀懂中美關係是亞太最重要課題
APEc主談經濟,但能創造政治緩衝
反制日本“購島”,應立即採取行動
雲南地震傷亡慘重令人唏噓
內地人支持香港長期“特”下去
釣魚島,中國的“國有”地位不會變
看香港政治,內地應有超脫心態
莫再幻想友好,認真對付日本
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沒過時
對抗中國是日本21世紀最大敗筆
大使悲慘遇難,美國中東政策之殤
美國需要尊重其他文化的集體補課
日本若做美國玩偶,中美必一起玩它
堅決進12海里執法,迫日本動搖
翻二戰案,日本的荒唐夢想
反對一切街頭暴力,中國須堅定不移
回望9·18,中日實力歷史性逆轉
中國光用嘴勸不來美國的“中立”
支持國家保釣絕對是主流民意
王立軍案,正義是最後一個圖章
180多地和平抗議,給理性一次掌聲
不應縱容美國選戰拿中國開涮
連任黨首的野田莫錯估中國
與日本斗需持久力,避免斗累斗煩
確立一切街頭打砸都受嚴懲的紅線
日本一時不會軟,速決不現實
監督權力形成威懾是對官員負責
學會使用航母比擁有航母更重要
中國不會用航母去世界惹是生非
警察開槍對錯,最終應依法評判
別再仰視日本,把它看成“亞洲刁民”
政治確定性是中國人民之福
中國是誰?“十一”到來前的釐清
實事求是回望國慶長假
美刁難中國公司必須受到報復
看中國需保持多元視角避免極端
闖紅燈扣6分,更文明中國的序幕
日本現“妥協”動向,中國漸獲主動
美化當年國民黨政權是公然撒謊
諾貝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主流
反腐敗應成下一步改革主攻目標
莫言獲獎,開心者眾難受者孤
中國崩潰論讓一些西方人著迷陶醉
90:1爭當公務員的中國令人嘆息
中國應有更多西哈努克這樣的朋友
絕不接受韓方動槍打死中國漁民
發展企業就是構築國家核心競爭力
安倍翻不了中日戰略大局的天
對任何街頭暴力都應無條件反對
經濟放緩是對中國社會綜合洗禮
中國海軍出來了,日越菲請適應
千人團和日本游大減呈現多元中國
優秀企業家,中國崛起的稀缺資源
維護半島和平,韓國應比誰都熱心
看好十八大後的中國是明智的
中國崛起主陣地移向國內市井田間
看清中國主流,不應“當局者迷”
用綜合改革突破重化工立項困境
核電安全必須100%,以防萬一
中國軍隊高層調整為何吸引世界
日本在釣魚島下多少注都是打水漂
重化工項目上街頭裁決非長久之計
艱苦奮鬥,中國社會決不能丟的精神
美日印拉幫結派腐蝕亞太環境
中國“驅離”日船是階段性勝利
“港獨”是地地道道的偽命題
歷史會記住網際網路時代的十八大
發展隱形戰機是必修課,莫驕傲
黨代會前談改革,中國社會的好習慣
中國繼續崛起的優勢和軟肋
日本菲律賓須在亞歐峰會上自重
中國發展快必分歧多,團結不能缺位
官民合作解決難題,中國必由之路
極端天氣,我們該下多大力對付它們
民粹潮衝擊世界,中國莫隨波逐流
糯康等判死刑彰顯“雖遠必誅”
十八大是對中國社會的召喚和凝聚
認真對待歐巴馬身後的美國社會心態
中國早已邁過十字路口,不會再拐彎
美把中國公司當“特洛伊木馬”太荒唐
中共,與西方政黨完全不同的執政黨
亞太“局”在美國手裡,“勢”在中國一邊
GDP第幾的國內政治意義在萎縮
務實、分階段推動官員財產公開
企業家公開表達愛國情應獲掌聲
改革要“突破”,也需用“改進”積累轉折
80歲的石原在禍害日本未來
十八大講述了一個可信的明天
日本政治不停“拉肚子”連累東北亞
團結的中國有把握降服千難萬險
領導人交接從慣例向制度化前進
十八大激勵的社會信心值得珍惜
中國同東南亞國家是朋友和鄰居
自由派應為社會團結有所建樹
緬甸很獨立,美國不必自作多情
下決心反腐,正視它的艱巨和複雜
中東是世界的教訓,東亞尤需汲取
地方官員對問題應有更多擔當
扶貧濟困需再加碼,也需方式更新
名人改國籍帶來一言難盡的觸動
未來10年,中國心大才能前途遠
回應“視頻門”,官方緊迫微博速度
微博反腐積小步而成大跨越
強制平墳和醜化平墳都不可取
改革氣氛濃烈,少偏激就是支持改革
航母這份保險單對中國不算奢侈
求真務實需官方帶頭,民間跟上
向羅陽致敬,向他身後的精神致敬
西方一些人對華搞小挑釁很不自尊
緬甸民主應促進而非封殺生產力
眾聲喧譁,政府應有耐受度和鑑別力
民族復興根植於中國人集體潛意識
日本擁抱民粹是亞洲的威脅
空談多了,就會逼全社會作秀
朝鮮發衛星的回音是周邊磨刀聲
輿論不應將信訪難題故意簡單化
新風吹動中國,社會信心可貴
異地高考需改革和發展的雙重化解
要增大越南在九段線內採油的風險
八項規定,這次開弓沒有回頭箭
用反腐敗帶動吏治和政治改革
官方應與微博競爭反腐公信力
微博扮演反腐重要角色,鼓掌及思考
埃及革命最缺對當代人的現實好處
民主化的俄羅斯一點沒少挨西方罵
社會不公是腐敗痛感的放大器
改作風和固方向,十八大後兩焦點
莫言拒談政治是對文學的保衛
只有極幸運的改革才能獲一路掌聲
拿“言論自由”逼問莫言就是裝孫子
判新疆劫機犯死刑是伸張正義
改革有哪些險灘,空談將怎樣誤國
民心在變,濟南政府大樓醜美翻轉
朝鮮半島的激烈互動難免殃及中國
日方“攔截”終將導致中日戰機對峙
愛國主義向多元內涵敞開大門
京廣高鐵助中國走出“7·23”陰影
希望安倍不是又一位“憤青首相”
縮短的會議,歷史性的決定
個人奮鬥和國家改革,一個都不能少
中國城鎮化及格了,但也只是及格
中國的省委書記們任重道遠
搞傳統式信息封鎖是自欺欺人
邪教難根除,必須做周期性清理
東北亞戾氣瀰漫時,韓國出了女總統
讓百姓掙錢過好日子才算改革成功
加強網際網路管理是得人心的
西方濫發“人權獎”已難刺激中國
日本若致中方飛機墜落,必遭對等報復
宗教信仰自由,懷疑者請來中國過聖誕
領導人帶頭,中國新政的突出亮點
不立法管理,網際網路就永遠是“江湖”
起伏跌宕的2012,中國是贏家
軍隊為“轉作風”列車再鳴笛
不指望安倍友好,也不懼他強硬
尊重毛澤東是中國社會的集體自尊
中國全社會需力挺“北斗”
面對“包圍”,中國須絕對自信和從容
網路立法,須用安全感衝散疑慮
告別2012,中國迎接2013更自信
京滬異地高考問題將越來越尖銳

名人推薦

《環球時報》社評的特殊貢獻,在於它敢於在敏感問題上發聲,又努力把握分寸,避免走政治極端或人身攻訐,這需要兼備勇氣、智慧及雅量。更重要的是,中國要成為自尊而受人尊重的大國,這樣的輿論空間對社會環境和國民心態都是不可或缺的。
——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中國發展是很大的話題。勝出必有所長。中國取得這樣大的變化和成就,是有原因的,有它的道理。《環球時報》的社評就是努力去解釋為什麼中國還是這片土地還是這些人民,30多年裡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複雜性和內在動力。
——房寧(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近十年來,《環球時報》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有國際影響力的報紙之一。我以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從中國人的角度報導世界變化,而不是從所謂地球人的角度分析國際王見象;二是反映中國民眾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而非僅僅宣傳中國官方立場。《環球時報》社評的獨特性很能引得國際關注。
——閻學通(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的社評,可以說是這份報紙的“心”,它所見證和參與的世界和中國的變化,它所為之努力奮鬥的中國崛起的目標,它所秉持的客觀和理性的思考,都為這個複雜的激變時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關鍵性的參照。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環球時報》要成為世界大報,就要世界級的評論版,以及培養世界級的評論大師。兩年來,《環球時報》社評敢於直面中國問題,在不迴避、不隱諱的前提下提出解決思路;在介紹外國時,堅持中國立場。不模仿西方,也不理想化。它正在向世界級大報邁開堅實的步伐。
——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崛起的中國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多年來,《環球時報》就諸多國內外大事率先發表了見解獨到的社論,經常“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今天這些社論的精華叉被彙編成冊,成了中國崛起過程中許多觀點交流碰撞的一個全面匯總,成了大變革時代中國入聲音的一個真實記錄,也是中國話語走向世界的,一個很好開端。
——張難為(日內瓦外交與國家關係學院教授、《中國震撼》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