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是一部美國作家比克斯編著的揭露侵華戰爭罪行的書籍。新華出版社 出版發行。王麗萍,孫盛萍 譯。 比克斯,1938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哈佛大學歷史學及東洋語言學博士。長期從事日本近現代史研究。1997-2001年,曾行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現為紐約州立大學教授。

基本介紹

  • 書名: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 作者赫伯特·比克斯  
  • 譯者:王麗萍,孫盛萍
  • ISBN:9787501167593 
  • 頁數:523頁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5-2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書評,目錄,內容節選,致中國讀者,

內容簡介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1926年即位,1989年逝世,在位63年。由於日本皇室和政府的嚴密封鎖,有關他的一生,世人了解甚少,尤其是他與那場以他的名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的關係則知之更少。裕仁逝世後,世界對他的關注程度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越發高漲。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裕仁與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關係上。隨著昭和時代的結束,裕仁身邊的一些工作人員的日記和回憶錄逐漸公之於世。另外,美國國家檔案館也公開了許多有關太平洋戰爭以及裕仁個人的機*密資料。終於,躲在鐵幕後面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裕仁被拉到了前台。《真相——裕仁天皇與日本侵華戰爭》一書聚焦了日本這位不同尋常的政治領袖的性格、行為和思考方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讀20世紀的日本社會和政治。全書關注的中心在於昭和天皇是如何在近臣的幫助下為自己開創了一方政治空間,並從此(在這片空間裡)逐漸成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在決策過程中行使了領導者的權力。作者明確指出,裕仁對日本侵華戰爭以及日軍暴行負有直接責任,他在制定日本戰爭戰略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並指揮了對中國的所有軍事行動。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書評

美國普利茲大獎傳記作品。美國普利茲獎頒獎委員會認為:“這是改寫傳統看法,揭示歷史真面目,對日本有歷史警示的好書!”
美國《洛杉磯時報》在評論這本書時說:“內容具有爆炸性,粉碎了日本戰時天皇只是消極被動,甚至是‘傀儡’的一貫說法。”
美國《出版周刊》評論說:“展示了引人爭論的日本天皇的驚人一面,是同類政治傳記中最出色的一本書。”
美國《外交季刊》評論說:“這本書的巨大貢獻在於:推翻了現有的錯誤認識,來了個底朝天!”

目錄

譯者說明
致中國讀者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致謝
序章
第一部 皇太子的教育(1901年——1921年)
第一章 少年與家庭與明治遺產
第二章 天皇的培養
第三章 面對現實的世界
第二部 仁善的政治(1922年——1930年)
第四章 攝政統治與大正民主的危機
第五章 新君主制與新國家主義
第六章 一個政治君主的誕生
第三部 陛下的戰爭(1931年——1945年)
第七章 滿洲事變
第八章 昭和維新與統制
第九章 聖戰
第十章 戰爭的僵持與升級
第十一章 珍珠港序幕
第十二章 大元帥的嚴峻考驗
第十三章 遲到的投降
第四部 沒有反省的人生(1945年——1989年)
第十四章 重建君主制
第十五章 東京審判
第十六章 再造神秘性
第十七章 平靜的晚年與昭和的遺產
譯後記

內容節選

從戰爭天皇轉為“和平君主”
重憶抗日戰爭那段充滿硝煙的歷史,有一個不能不再三提及的人物,那就是日本昭和天皇裕仁。裕仁1926年繼位,成為第124代天皇,年僅25歲。他不僅是國家最高元首,同時也是軍隊的最高統帥。他執政20年,日本向外侵略了20年,尤其是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整整進行了14年。具有戲劇色彩的是這位戰爭天皇的角色轉換。日本投降後,這位曾身著元帥服,騎在高頭大馬上,四面威風的裕仁卻從政治舞台上、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當他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已經是一個熱衷於海洋生物研究的業餘學者、一個和平主義者、一個超然於日本政治之外的象徵天皇、一個瘦小而溫和的日本男人。裕仁的這種形象一直維持到他告別這個世界。
裕仁天皇在位63年。由於日本皇室和政府的嚴密封鎖,世人對他了解甚少。裕仁去世後,世界對他的關注程度不但沒有減弱,反而空前高漲,焦點集中在裕仁與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關係上。隨著昭和時代的結束,裕仁身邊一些工作人員的日記和回憶錄逐漸公之於世。美國國家檔案館也公開了許多有關太平洋戰爭和對日占領期間的資料,以及裕仁個人的機密檔案。於是,躲在鐵幕後面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裕仁被拉到了前台。
對侵華戰爭負有直接責任
把裕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是美國的日本史學家赫伯特·比克斯。他用10年時間完成了《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一書(簡稱《裕仁傳》)。該書在美國出版後引起強烈反響,並摘取了2001年普利茲新聞獎傳記獎的桂冠。
《裕仁傳》的出版,受衝擊最厲害的恐怕還是日本。在《裕仁傳》中,比克斯教授通過大量考證,以其獨特的視角記述了裕仁的一生,重點論證了裕仁的戰爭責任。裕仁不僅不是傀儡,而且還是大權在握的實權人物。戰後,日美兩國基於各自需要,共同為裕仁刻意塑造了一個和平君主的形象。比克斯的結論是,在戰前“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裕仁獨立於政府和官僚政治,在一個彼此制約的複雜體制中,行使了實權和權威。他熟知戰爭和外交情勢,具有淵博的政治和軍事知識;他參與制定了國家政策,並向陸海軍將領們發布大本營命令;他在制定日本戰爭戰略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指揮了對中國的所有軍事行動。1941年,裕仁和他的宮廷近臣們與陸海軍中反美英的強硬派聯手,從而使亞洲、太平洋戰爭成為現實。”因此,比克斯明確指出,裕仁對那場侵略戰爭負有責任,並且對日本侵華戰爭以及日軍暴行負有直接責任。“本書關心的一個重點是裕仁的戰爭責任問題。對於那場以他的名義發動、他作為國家元首和最高指揮官積極指揮的戰爭,他從未公開承認自己負有道義上、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責任。”
美國掩蓋了裕仁的戰爭責任
在迄今為止的有關昭和天皇戰爭責任問題的論述中,像本書作者這樣觀點鮮明、角度多樣的闡述還是首次。儘管日本的右翼學者對比克斯的天皇研究頗多指責,但他們除了挑挑資料引用中的錯誤、日文翻譯中的錯誤外,無法撼動比克斯著作的結論。全書53萬字,其中12萬字是引用資料的注釋和說明,而且大量的資料來自日本,來自第一手的文書檔案,它們成為《裕仁傳》一書強有力的論據。
儘管裕仁在侵略戰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他最終逃脫了審判。對此,作者認為,除了日本政府和裕仁本人負有責任外,美國更應該負主要責任。美國出於占領需要,欺騙本國及世界輿論,極力掩蓋了裕仁的戰爭責任。日本之所以幾十年來遲遲解決不了其戰爭責任問題,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美國保留下來的天皇以及天皇制的存在。“許多日本人在參加戰爭時都與天皇有著共犯的關係,全體國民都認為,既然天皇對戰爭不負有責任,他們也不應該承擔什麼責任。”可以說,在承擔戰爭責任問題上,裕仁帶領日本社會實行了集體大逃亡。比克斯指出:“1945年,日本戰敗以及美國軍事占領日本後,裕仁繼續在位,為他日後持續以不同方式對日本的民主政治施加影響提供了可能,而其影響,後來被證明是有害的。”裕仁是一位不同尋常的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構成了日本現代史的全部。他的統治奠定了日本社會的政治走向與模式,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裕仁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在日本的重大政治、軍事決策中都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真實的裕仁天皇。
比克斯教授在日本一橋大學任教時,我曾經是他的博士生。當我們表示想把他的書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時,他說:“中國是日本侵略戰爭的最大受害者,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夠看到這本書。”這也正是我們翻譯《裕仁傳》的初衷。比克斯表示,很想到華北、山西等曾遭受日軍“三光政策”侵害的地區實地考察。他認為,無論是受害規模還是受害程度,日軍實行的“三光政策”都遠遠超過了“南京大屠殺”。可國際社會對“三光政策”並不是很了解,有必要讓國際社會了解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我想,這不僅是比克斯教授的課題,更是中國學者的課題。
(作者為《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一書的譯者)

致中國讀者

《真相——裕仁天皇與日本侵華戰爭》一書聚焦於日本一位不同尋常的政治領袖的性格、行為和思考方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讀20世紀的日本社會和政治。全書關注的中心在於昭和天皇是如何在近臣的幫助下為自己開創了一方政治空間,並從此(在這片空間裡)逐漸成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在決策過程中行使了領導者的權力。他不僅在統治的前20年裡,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了最為重要的公眾角色,而且,作為一個在幕後操縱局勢的首腦,當形勢危急的時候,他往往傾向於服從軍部所主張的政策導向。這與明治天皇的親英美路線完全背道而馳,而這位祖先對裕仁的個性有著極大的影響。
這部批判性傳記的三角結構還凸現了另一個重要主題。在這裡,我們需要從三種交叉的路徑來了解這位天皇。他是一個很有特性的存在——身處一個複雜精細、等級鮮明、協調一致的決策系統的中心,掌控著真正的權力。他代表了一個有著自己的目的論和獨特的正統化模式的官僚政治制度,這種制度在戰時條件下發生了轉化。同時,他又體現、表達並鼓勵了一整套美化20世紀30—40年代初侵略戰爭的思想言論,他統治的每一個階段都遏制了日本民眾民主主義思潮的發展。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統治集團對君主政體在裕仁的父親——1912年登基、患有慢性病的大正天皇統治下延續問題的擔憂,影響了對裕仁的培養和教育。書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對裕仁的教育以及他如何演變成一位精悍活躍的天皇的過程。這一部分的探討為下一步的考證奠定了基礎。第三部分記述了在秘密狀態和無責任體系背景下,寡頭政治有關戰爭的決策是如何作出的。書中至關重要的、關於戰爭的章節揭露了天皇作為一個機會主義者,缺乏清晰的道德原則的史實,這些道德原則本來是有可能將他與日本社會中支持侵略的力量區別開來的。對於中國讀者來說,這些章節中提及的許多問題都有著意義深遠的重要啟示。其中包括日本對皇權及其占有者虔誠的崇拜;東京方面以“自衛”名義發動的日本對滿洲單方面的接管;日-中戰爭中,日本違反戰時國際法的行為;還有依然充滿爭論的南京大屠殺——關於這一事件,至今找不到能證明天皇曾就此開展過任何調查活動的公開線索。第三部分還論及了日本向南推進過程中日本海軍的政策,在1939年初日本帝國海軍占領了中國南海的海南島之後,這個政策直接導致了珍珠港戰爭的爆發,並將日本的亞洲太平洋戰爭帶入最後階段。
總而言之,本書激發讀者去正視戰爭是如何被正當化的,日本國家首腦及其近臣們的歷史是如何被篡改的問題。在闡述這個問題時,我希望將裕仁作為一名特別的戰爭領導人而對其進行重新評價。書中還論述了亞太戰爭的起源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本質,以及由日本和美國官方共同編造的有關日本帝國主義終結的神話。1945年日本戰敗以及美國軍事占領日本後,裕仁的繼續在位,為他日後持續以不同方式對日本的民主政治施加影響提供了可能,而其影響後來被證明是有害的。
在本書的第四部分,我再次將筆鋒探入裕仁的思想,描述了亞太戰爭和美國占領之後昭和天皇與日本民眾之間關係發生的變化。我對裕仁行使最高統帥權所應附帶的責任提出了質疑,闡明了(在美國人的幫助下)他是怎樣逃脫了作為國家元首和最高統帥所應承擔的全部法律、政治和道德責任的。
本書的意義在於超越了過去的研究,值得引起當今社會的關注,尤其是持有如下觀點的人們的關注——認為國際秩序不應建立在尋求霸權之上,應該承認所有國家在形式上一律平等;大國不應無視國際共同體的存在而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
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的“人道主義”戰爭和軍事干預,使許多國家中存在的國家無責任制度和實踐成為新的突出問題,這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對外誇耀本國民主文化的國家。這種戰爭有可能使政治家們將其國家和民族主義引向極端,並使他們免於承擔後果。在此背景下,我們就不能忘記過去的戰爭或將其“正常化”。日本曾經有過的典型的無責任體系既是我們借鑑過去歷史考察當今問題的理由,同時也在提示我們,不觸及昭和天皇,日本的過去就得不到充分的研究。
我希望本書的中文版能對讀者更好地了解中日關係史中那段不幸的時期有所助益。
日本一橋大學的博士生、活躍的新聞記者王麗萍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孫盛萍承擔了本書艱巨的翻譯工作。感謝她們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感謝新華出版社對本書中文版的出版發行。
赫伯特·P·比克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