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盤龍亞目

真盤龍亞目

真盤龍亞目起初指的是盤龍目(Reisz 1987)的一個亞目,但現在重新定義(Laurin and Reisz 1997)為單弓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包括大多數盤龍類、獸孔目、哺乳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真盤龍亞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合弓綱
  • 盤龍目
  • 亞目:真盤龍亞目
簡介,演化,分類,

簡介

真盤龍亞目起初指的是盤龍目(Reisz 1987)的一個亞目,但現在重新定義(Laurin and Reisz 1997)為單弓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包括大多數盤龍類、獸孔目、哺乳類。它們首次出現於早賓夕法尼亞紀(例如:始祖單弓獸Archaeothyris,以及可能更早的Protoclepsydrops),與它們早期的羊膜動物祖先相比,代表哺乳類特徵演化許多階段中的某一階段(Kemp 1982)。將這群動物與卡色龍亞目區別的共有衍征是基於頭顱骨中特定骨頭的比例細節。這些特徵包括:長而狹窄的上顳骨(卡色龍類的上顳骨幾乎是跟其長度一樣寬),額骨與顱眶上緣的接觸面較寬(Laurin and Reisz 1997)。

演化

許多非獸孔目真盤龍類在晚石炭紀到早二疊紀這段期間,在陸地上占有優勢。蛇齒龍科在晚石炭紀到二疊紀占有優勢,但它們體型逐漸變小。基龍科,與非真盤龍類的卡色龍科,是晚石炭紀到早二疊紀的優勢草食性動物。真盤龍類的體型從豬到犀牛大小、甚至可達大象大小。最著名的基龍類是基龍,基龍身長10到12呎,是背上有帆狀物的大型草食性動物,帆狀物可能用來循環體溫或求偶。基龍類與卡色龍類的真盤龍類獵食者可能是楔齒龍科,它們是早二疊紀時期的超級掠食者。楔齒龍類包括著名的異齒龍,它常被誤認為是恐龍,是當時最大型的掠食者。它的體型有大型熊的大小(10到13呎)。如同基龍,異齒龍背上也有獨特的帆狀物,可能也有同樣循環體溫的用途。所有真盤龍類外表類似蜥蜴、冷血動物、躺臥的羊膜動物。
與楔齒龍類血緣最親近的獸孔目,首次出現於早二疊紀。事實上,楔齒龍科與獸孔目屬於楔齒龍類演化支,此演化支的特徵是狹窄而延長的頭顱。獸孔目比原始的真盤龍類更占優勢,在接下來的二疊紀期間統治陸地。獸孔目在三疊紀演化為第一種哺乳類

分類

# 單孔亞綱 SYNAPSIDA (並系群)
* 盤龍目 Pelycosauria (並系群)
o 卡色龍亞目 Caseasauria
o 真盤龍亞目 Eupelycosauria (並系群)
+ 蜥代龍科 Varanopseidae
+ 蛇齒龍科 Ophiacodontidae
+ 基龍科 Edaphosauridae
+ 楔齒龍類 Sphenacodontia (並系群)
# 楔齒龍科 Sphenacodontidae
* 獸孔目 Therapsida (並系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