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自我

真實自我

真實自我意指個人在 日常生活中,能將 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價值觀順暢地表達、展現出來。在西方文化中,“真實做自己”(be true to your self)是相當重要的,Rogers(1951)即強調真實自我(authenticity)的重要性,認為每個人都應接受自己、誠實地面對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true self)。Allport(1961)則認為個體均朝向統我(proprium)方向發展,但要達至統我,個體必須真實面對及悅納自己所有正面及負面的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實自我
  • 外文名:authenticity
簡介,真實自我的影響,

簡介

對真實自我(authenticity)進行最有系統探討的學者應是Michael Kernis(2003)。他認為每個人所具有真實自我的程度都不盡相同,而真實自我意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價值觀順暢地表達、展現出來。Goldman和Kernis(2001)便嘗試以此概念為主軸編制真實量表(authenticity inventory),其中共包含了:真實察覺(awareness),客觀處理(unbiased processing),行動(action)及關係取向(relational orientation)等四種成分。Kernis(2003)認為真實自我中所涵蓋的“察覺”意指個體能察覺自己的動機、感受、欲望,包含優點和弱點,接受自己擁有多種面向。而“客觀處理”則指個體能客觀地處理自我相關的正面及負面訊息,不否認、不誇大、或忽略內在的感受,而能坦然接受這些評價訊息。真實自我中所謂的“行動”則指的是個體形之於外的行動及行為所彰顯的是自己本身的信念、價值觀和需求,而不受到外在酬賞或懲罰所影響。這部分所強調的是一個具有真實自我的個體其行為表現與心裡所想是表里合一的,並不會受到他人或是環境要求而更改。Kernis也提出“關係取向”的部分,認為個體應能在親近的朋友或伴侶面前表現出真實自我,不論是好或壞的一面,在親密關係中能自我揭露和彼此信任。
隨後Goldman和Kernis(2001)為了檢驗真實自我的四個成份與真實自我此一構念的關係為何,進行了驗證性因素分析(CFA),而在二階層模式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中,所有參數也都達到顯著。這結果顯示真實自我是具有階層性的結構,整體的真實自我是藉由四個獨立但是彼此相關的成分來展現,四個成分皆是真實自我的潛在構念。亦即真實自我的構念是較為廣泛的、高層次的抽象構念,共包含了四個真實自我的成分。
後來又有Wood等人(2008)嘗試探討真實自我,並發展真實自我量表(AuthenticityScale),他們則嘗試以三種因素來建構真實自我,分別為自我疏離(self—alienation),真實生活(authenticliving),及接受外界影響(acceptingexternalinfluence)。“自我疏離”意指個體對其本身感到陌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本質。“真實生活”則代表個體認為自己本身在各種情境都能依照自己本身的信念及價值觀來行事。“接受外界影響”則意指個體接受他人想法並覺得應該要符合他人期待的程度。他們認為一個具有真實自我的個體應該自我疏離感很低,不太會接受來自外界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本身的價值觀或是信念應該都能充分展現。雖然這兩派學者所指涉的真實自我內涵或有不同,但若細究其內容,卻可發現大都強調個體要真實了解及面對自己,在行為及生活中要能展現出個人真實的感受與價值觀。

真實自我的影響

個體具有真實自我到底有何影響,後續研究則指出,真實自我(在真實自我量表得分高者)與心理適應、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等生活適應指標有正相關,這顯示越是展現真實自我的個體越能有較佳的身心適應。研究也發現具真實自我者,其幸福程度也較高,也越能全神投入其所從事的作業,也會以建設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Kernis和Goldman (2005) 也發現真實自我量表得分高的個體也越來越能忘情投入當下經驗,並了解、察覺、接受自己當下的經驗與感受。而真實自我也與自我實現、自主性、個人成長有正向關聯。Kernis(2003)更指出,具有真實自我的個體才會擁有最適自尊(Optimal Self—Esteem)。而最適自尊狀態主要特徵為下列四點:願意坦承自己弱點及缺失、內隱自我價值仍為正向的、不依賴外在成就來做自我評價、及對自我評價具有跨情境的穩定性。當個體具有真實自我,方能察覺接受本身的優缺點,願意表現內在真實感受及想法,因此才町能擁有最適自尊。
綜上所述,大多數的研究中均顯示當個體能表現出真實自我時,其本身會處於較偉的狀態,有著最適自尊,良好的生活適應及幸福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