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甲午

真實甲午

《真實甲午》是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聯合推出50集全媒體系列節目。

201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雙甲子”紀念。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場以海戰決定勝負的戰爭。它的結局改變了中日兩國的命運。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是近現代史上,中國軍隊與入侵之外敵交戰時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戰爭,卻以中國軍隊的慘敗收場。從此,這次失敗像一塊難以癒合的傷疤,深深嵌入中國人的心中;這次失敗像一面不掩污點的鏡子,成為中國國防安全、海防建設的警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實甲午》
  • 出品方: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
  • 出品方: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
  • 歷史事件:中日甲午戰爭
  • 出品時間:2014年8月1日
央廣網北京2014年8月1日訊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1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94年8月1號,中日正式宣戰,從此改變了中日兩國的命運並影響了世界格局。從今天開始,中國之聲聯合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推出50集專欄節目《真實甲午》,以1894、1954、2014三個甲午年為歷史坐標,通過每個節點前後的海軍之變和國運之變,揭開歷史的真實細節,追問中國戰敗的真實原因,探求中國在海軍、海權、海洋的主張和思路。
1895年2月17日,這一天是中國農曆正月二十三。按照北方傳統習慣,此時應該還沒有結束春節的喜慶。但是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卻是另一番景象:失去作戰能力的北洋海軍,已經在2月14日與日本簽訂了“降約”;北洋海軍提督、59歲的艦隊司令丁汝昌也在2天前已經自殺身亡;在自殺的前幾天,丁汝昌曾親率北洋海軍幾艘仍然具有作戰能力的軍艦,依託劉公島進行了抗擊作戰,但苦戰多日,卻盼不到援軍。絕望的丁汝昌最終選擇了自殺殉國。丁汝昌自殺後劉公島上的一些官員和洋員,假借丁汝昌的名義起草了投降書,北洋艦隊就這樣全軍覆沒了。
17日這一天,劉公島上空陰雲低布、冷雨瀟瀟。不算開闊的威海灣海面上兩種截然不同的場面反差極為鮮明:一邊是日艦編隊從威海北口徐徐駛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下令旗艦“松島”號奏起了日本國歌“君之代”,艦上的日本水兵歡呼雀躍;另一邊,北洋的官兵們站在被降下黃龍軍旗、拆去武器的軍艦甲板上,看著日本人在自己的艦上升起了“膏藥旗”。
下午3點,在淒風冷雨中,丁汝昌等六人的靈柩被抬上已經拆下武器的“康濟”號軍艦。此前一天,當伊東祐亨聽說,丁汝昌等人的靈柩將用民船運回大陸時,這名日本軍人十分驚訝,他說“丁提督力戰身敗,如果用民船運送他的靈柩未免荒唐。”於是,他提出用“康濟”艦載送北洋海軍的將領遺體。此刻,停泊在港內的日本軍艦停止了奏樂,伊東祐亨命令各艦官兵甲板集合。所有現場的日本軍人在寂靜和肅穆中靜靜地目送中國將領的遺體被抬上軍艦。
4點,“康濟”艦拉響了汽笛,起航駛離劉公島。日本聯合艦隊各艦鳴炮,向北洋海軍陣亡將領致哀。這是來自敵人的敬禮!曾經檣櫓如雲、旌旗當空的北洋海軍,至此不再存在。
和敵人的敬禮截然不同的是,清廷對自殺殉國的丁汝昌,不僅剝奪了他的職籍,沒收家產,還將其靈柩加3道銅箍捆鎖,塗黑漆以示謝罪,並不準其下葬。直至17年後才得以入土為安。
這兩個對比強烈的細節曾經引得後人議論,也特別值得今人思考。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今年正是甲午戰爭爆發的“雙甲子”紀念。這場以海戰決定勝負,改變中日兩國命運的戰爭,其中哪些真實的歷史細節對今天的海軍建設、海防觀念會有啟發?在海洋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如何更好維護釣魚島及南海海權?如何吸取曾經漠視海洋國土帶來的教訓,增強中華民族的海洋觀念和海洋意識。從今天開始,中國之聲將以專題形式,從軍事史的角度,為大家講述三個甲午前後的海事風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