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宋真宗敕改名,真如寺概貌,
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唐僖宗中和三年(八八三年),曹洞宗二祖道膺禪師來主此山,僧眾雲集一千五百餘人,唐僖宗賜額「龍昌禪院」。道膺禪師(八三五~九〇二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惠能時分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價(八〇七~八六九年)和本寂(八四〇~九〇一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禪師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宋真宗敕改名
道膺禪師住持龍昌禪院三十年,圓寂後 弘覺禪師。在五代至宋這段時間裡,先後有道簡、道昌、懷岳、懷滿、德緣、智深住持,仍提倡曹洞宗。北宋大中祥符年間(一〇〇八~一〇一六年),宋真宗敕改名為「真如禪寺」,一直沿習至今。
真如寺概貌
真如寺現塔林有建築面積約一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玉佛殿、禪堂、虛雲老和尚紀念堂、寮房等,多為磚木結構的宮殿式重廡雙檐大開間,上蓋生鐵鑄瓦。寺屬水田一百餘畝、山林三千三百餘畝。寺中尚存千年古銀杏十餘株,其中有唐朝道膺禪師手植者,直徑達二米,拔地參天,蓊鬱蒼翠。寺內還保留著南宋至明代的出土文物,清康熙年間鑄造的千僧大鐵鍋等。寺廟周圍有歷代僧塔二十餘座,寺前還保留著佛印與蘇東坡的談心石以及趙州關、明月湖等字樣石刻多處。
出寺門,梯田節節,山坡綠草如茵、灌木成林,沿坡上有溪水環流,水色清碧,終年不涸,名為碧溪。佛印橋飛架碧溪,蘇東坡曾為之寫下詩句:「欲與白論心事,碧溪橋下水潺潺。」聽畔有巨石,瑩潔平整,石下流水淙淙,石旁古樹濃陰,相傳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曾談經論法於此,故名「談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