眜拼音是mò,miè,基本字義為目不正。或 冒:“相與~潛險,搜瑰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眜
- 拼音:mò,miè
- 基本字義:目不正,冒
- 詳細字義:目不明;目不正
基本釋義
- 中國春秋時魯國地名櫃端,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
眜拼音是mò,miè,基本字義為目不正。或 冒:“相與~潛險,搜瑰奇。”
眜拼音是mò,miè,基本字義為目不正。或 冒:“相與~潛險,搜瑰奇。”基本釋義 簡介 眜mò,miè 部首筆畫 部首:目,部外筆畫:5,總筆畫:10 五筆96&98:HGSY 倉頡:BUDJ 筆順編號:2511111234 四角號碼:65090 Unicode:CJK 統一...
趙眜(?―公元前122年),史料多作趙胡,南越武王趙佗之孫,趙仲始之子,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第二任君主,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在位。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趙眜繼承王位。公元前122年,趙眜去世,諡號文王,葬於今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
李光眜,男,1906年出生於福建省浦城縣古樓鄉中潭村,1933年11月16日在浦城古樓石坑反“圍剿”作戰中犧牲。李光眜(1906-1933),福建省浦城縣古樓鄉中潭村人。1906年9月出生在貧苦的農民家庭。1932年參加革命,時任中共浦西區...
趙眜印是南越國文帝趙眜生前的名章。該印於1983年在廣州解放北路發現的南越王墓內出土,現珍藏於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內。印長2.3厘米、寬2.3厘米、通高1.6厘米,重16.7克。為青玉質,因浸蝕而成黃白色。呈方形,覆斗鈕,橫穿有...
《眜曲》是連載於17K小說網的一部古裝言情類網路小說,作者是嫿靨。內容簡介 唐朝盛期,發生了一連串的命案,本是平靜的日子已經悄然打破,大理寺,邢部,參與案件,邢部尚書顏樂著手案子,卻也屢屢受挫 ,生性自傲之人,遇見了讓他...
趙眜玉印 [1-2]。“趙眜”玉印出土於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間。覆斗式印鈕,上邊有一個小孔可以系印綬。印文為陰刻篆書“趙眜”二字。這枚玉印是墓主的姓名章,它和“昩”字封泥相互印證,使我們知道墓主人姓趙名昩。
《血眜之爭》是家狐創作的網路小說,發表於17K小說網。作品簡介 人類的祖先血族正面臨著巨大的抉擇,男孩擁有初代主絕對純正的血液,同時擁有無法說開的秘密。。一邊是讓人琢磨不透的純代後裔,一邊是不斷強大的黑暗眜族,還有人類永遠...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1983年發掘...
鐘離眛(?—前200年),鐘離氏,名眛(多被誤為“昧”或“眜”),東海郡朐縣伊蘆鄉(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伊蘆鄉)人,楚漢之際項羽手下將領。後來遭項羽猜忌,在垓下之戰時逃離楚軍。最後自殺身亡。
南越文帝(?—前122年),即趙眜,《史記》稱為趙胡,中國西漢時期南越國的第二代君主,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自號南越文帝。他的陵墓位於今廣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中文...
姬僚,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26-前515年在位。吳王僚(?-前515年),姬姓,名僚,又名州於,吳王餘眜的庶長子。春秋時期吳國第23任君主(前526年─前515年)在位。後被其堂弟公子光的刺客專諸刺殺。人物生平 吳王僚(?-前...
齊、魏、韓三國聯軍在泚水旁的垂沙大敗楚軍,唐眜戰死。 [2] 軼事典故 另外,也有唐昧是天文學家的說法。據《史記·天官書》記載,戰國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四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 [1] 《羋月...
,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
趙嬰齊(?―公元前113年),南越文王趙眜(趙胡)之子,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第三任君主。趙嬰齊初立太子,早年曾到長安充當侍衛。公元前122年,趙眜去世,趙嬰齊返回南越繼承王位。公元前113年,趙嬰齊去世,諡號明王。趙嬰齊死後,其太子...
南越明王,趙嬰齊(?-前115年),中國西漢時期南越國的第三代君主,前122年至前115年在位,是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的兒子。趙嬰齊的陵墓於226年被孫權派人挖掘,根據古書的描述,應該和1983年出土的其父趙眜的南越王墓形制類似,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