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淡,性涼。
功效
清熱利濕,止瀉,解毒。
主治
用於水腫,水痘,泄瀉,黃疸型肝炎,赤眼,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水腫:(看麥娘)全草6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水痘:(看麥娘)全草30g,野紫蘇、芫荽菜各9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小兒腹瀉、消化不良:棒槌草適量。煎水洗腳。(《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4.治黃疸肝炎:棒槌草20g,虎杖20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看麥娘:一年生草本。稈少數叢生,細瘦,光滑,節處常膝曲,高15-40cm。葉鞘光滑,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2-5mm;葉片扁平,長3-10cm,寬2-6mm。圓錐花序圓柱狀,灰綠色,長2-7cm,寬3-6mm;小穗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3mm;穎膜質,基部互相聯合,具3脈,脊上有細纖毛,側脈下部有短毛;外稃膜質,先端鈍,等大或稍長於穎,下部邊緣相連合,芒長1.5-3.5mm,約於稃體下部1/4處伸出,隱藏或外露;花葯橙黃色,長0.5-0.8mm。穎果長約lmm。花、果期4-8月。
生長環境
常生於海拔較低之田邊及潮濕之地。我國大部分地區皆有分布。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淡、涼。”
《浙江藥用植物志》:“淡,平。”
《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辛,涼。”
《湖南藥物志》:“治水痘。”
《青島中草藥手冊》:“主治消化不良,小兒腹瀉。”
《全國中草藥彙編》:“利水消腫,解毒。主治水腫。”
《浙江藥用植物志》:“清熱解毒,消腫。主治蛇傷。”
《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明目散翳,清火解毒。主治紅眼,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