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西古道是指在古時候峨邊大渡河以北一條眉(峨眉)到西(西昌、越西、黎洲)的古路,在中鎮渡未開通之前是穿越峨邊縣境的唯一通道。眉西古道開通已656年,沿途小碗大、8-10公分深的馬蹄印和3-4公分深的拐釘窩清晰可見。由於古道歷史久遠,曾演繹出諸多精彩和傳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眉西古道
- 地理位置:古時候峨邊大渡河以北一條眉(峨眉)到西(西昌、越西、黎洲)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明朝時,四川溫江至建昌(西昌)有一條驛道,所經大渡河因地勢險要,環境惡劣,往來行人多死於瘴癧之間。洪武十七年(1354年),督蜀景川候曹震為解決川西南商旅運輸,消除行人死亡之患,走訪老人調查得知,很早以前眉州(眉山)至峨眉至建昌就有驛道,且山勢稍緩,無瘴毒、少匪患,路程亦短,因垮塌路斷, 無人行走而廢棄,於是命其開通驛道。此道從峨眉接口,在大為分路向西經玉龍觀音岩進入峨邊境後,沿朘腰石、菜溝大友店、胡店子、段燒房、春巔溝、官斗山、涼河壩、峰岩、鹿鹿坪、楊店子、倒牽牛溝、木城崗、三角石、蹇店子、金口墩(原名金狗墩)、天星橋,然後在官村壩過大渡河渡口到達羅回(今金口河區政府所在地),再經劉漩坪、白果槽、豹羚崗、文店高橋、鹽井壩(共安鄉)、小板房、大板房、穿心店、老木坪、鳳凰咀坳口、梅林頂、烏史(烏斯河)、蘇快(蘇雄)、田壩(甘洛縣田壩鎮)、海棠(甘洛縣海棠鎮)至建昌。
去黎州(今漢源縣)古道則在金口墩分右路經桃子壩、白石溝、桅桿、壽永場(金口河區永勝鄉)、桂花場(又名五池)、大天池、高梁池、蓑衣嶺、磨垛(漢源縣永利鄉)、岩窩溝、黃木(漢源縣黃木鎮)、黃花、風吹丫口、豆腐石、馬烈、安岳到達黎州(今漢源縣)。在此既可去建昌(西昌),又能上雅安去西藏的茶馬古道。出於軍需,嘉靖乙亥年(1539),建昌備兵道,“憲使”富好禮命寧越營指揮丁鰲率土目兵丁擴整修峨眉至越西東路古道。
完工後,途中設金口、板房、一碗水、黑麻溝、小菩薩五個戍堡,派兵護衛,並設羅回、射箭等四處公館方便行人食宿(1950年國中國人民解放軍184師550團沿此路進軍涼山)。除此之外,官斗山還專設哨卡防匪患,並備有官秤斗尺兼收稅款:蠟蟲一石收二百文,騾馬馱載大米、鹽巴一石三十文,油、布、紙三項每背(挑)三十文,臘肉、掛麵、糖食、針頭麻線等零星貨物每背(挑)十餘文或二十文不等。以上收取除用於哨丁一伙食工錢外,還要支助辦學,官斗山哨卡每年支助縣立高國小校銀三十兩,錢五十千文。
特色
古道上除官方設有羅回、射箭等四處公館之外,在峨邊與峨眉玉龍交界的菜溝(菜溝位於白沙槽和大尖峰兩條溪溝交匯點,原名沙咀)。
一朱姓人家在明末清初時從湖北孝感移民到此定居,族姓中有人懂風水,說朱(豬)住的地方有菜吃,便更名菜溝,寓意有糧有菜吃、段燒房和金口河段還設有許多民間私人店子,如菜溝的大友店(大友店是光緒二十二年朱大友靠經營 60多匹馬幫運輸掙錢修建,店子處在峨邊新場與峨眉玉龍交界處的菜溝古道中央,規模較大,占地1000多平方,四合頭天井,天樓地鎮,門窗雕花,在前廳正房右側兩間臥室設有地下室,為土匪搶劫時家人躲藏之用)。
店子門前院壩外側是長約40餘米的廊廳,來往行人及商旅都從院壩和廊廳之間穿行而過,東西兩頭分別是雕刻精美的“八字型”龍門子,文革期間被毀,天井內正房堂屋尚存一精雕細作的清式神龕,靈位兩旁書有對聯一幅,上聯:欽哉不忘五個字,下聯:敬以常懷一片心。橫批:憑依在德。其字型雕刻剛勁,字字渡金。神龕上方和正房大門上方的門樑上分別鑲嵌有“堂構維新”和“畫棟淩雲”牌匾各一個,十分莊重典雅、胡店子、邵店子,金口河的蹇店子等。尤其是在吉星臨(今金口河區吉星鄉)境內,有一座草深林密的大山叫鹿鹿坪,在鹿鹿坪坳口沿75度的山坡下行約1500米處,即吉星鄉民政村五組有一古建築,該建築古時為楊家客棧,故名楊店子。楊店子為清道光年間楊在貴、李妙仙夫婦靠經營豆花飯和旅店掙錢修建,店堂占地約800平方,四合頭天井,三開大門,鏤刻花窗,門梁、屋檐耍等、吊等為鳥獸、荷花、翠竹雕刻,古樸典雅,神龕上方鑲嵌“式廣傳經”牌匾一個,十分精緻。據蹇慶容老人和楊在貴後人講:楊店子是古道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無論是彝漢,達官貴人,或是商旅都必經楊店子屋門前,加之所處位置特殊,向北去的旅客要到一百里之外的菜溝胡店子和大友店才有吃住,向西行則要到六十里的金口墩才有客棧。南來北往的商旅都要在此食或宿後再啟程各奔東西。
楊店子所處位置得天獨厚,店家經營有方,採取薄利多銷方式,每碗豆花僅收五文錢,一碗米飯收十文錢,住宿一晚收十五文錢,加上老闆服務周到,待人和善,無論官商還是彝漢,他都不厚此薄彼,同樣接待,給人留下好印象,以至嘉慶十三年(1808),彝族頭人水車巴古聯合馬邊彝人襲擊清軍駐防歸化汛、金口墩吉星臨時,沿途90多處房屋、汛卡盡燒,上千戶人家出逃,唯楊店子保全無損。楊店子每天接待賓客上百人,入住楊店子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溫暖,因此,凡來吃住的賓客都不把楊店子看成是路邊客棧,而是形象地比作“深山別墅”。
自民國以來,古道上商旅遭搶之事從未間斷,土匪往往選擇岩窩溝、蓑衣嶺、香花崗、桅桿、豹嶺崗、風吹丫口、官斗山這樣的絕壁隘口作為行劫據點,他們不僅搶劫商人,連軍隊也敢較真。人稱“小台灣”的壽屏山土匪氣焰非常囂張,1949年12月國軍一個全副武裝的步兵連在香花崗被迫向土匪繳械投降。1950年3月解放軍八九團奉命進入壽屏山剿匪,土匪用兩挺機槍扼控香花崗兩側制高點,解放軍一個連受阻香花崗坳口三天,並付出了解放軍一個班傷亡的代價,後派八二迫擊炮將匪據點摧毀之後才通過封鎖線,迫使土匪撤退。官斗山更是險象環生,官斗山位於峨邊新場桃花村境內,與金口河區吉星鄉交界,海拔1800米左右,因山勢形同印斗(計量器皿),官府又在此設定官秤斗尺而故名。官斗山地形險要,沿途灌木兼冷竹叢生,且前後兩頭10至20公里內無人煙,是眉西古道必經之地。古道商旅頻繁,地理特殊,特別是樂西公路開通後又疏於防範,給土匪劫賊提供了天賜良機。
據劉天相、饒先壽、胡金榜、葛祥倫老人講:民國三十一年(1942),峨邊順河鄉匪首趙天凱在官斗山施“竹繩計”,1人竟將13人的油鹽背運隊搶劫一空。類似這樣的搶案每年少則七八起,多則二十餘起,有時商旅被搶之後身無遮體,腰無半文,不得不到吉星臨(今金口河區吉星鄉)、羊子岩一帶沿路乞討才能回家。在土匪猖獗時,黑吃黑的情形更是屢見不鮮,匪首毛某,擁有團伙13人,長短槍5支,其搶劫手段兇狠殘忍,人稱“毛十三”.有一年,一商販在金口墩購買的臘肉、油、蜂蜜等,請8個背夫運峨眉,途經涼河壩(今吉星鄉境內)時遭毛匪搶劫,訊息傳到桃花匪首許某的耳朵里,許某帶手下提前隱藏在官斗山前面的馬流槽叢林中,當毛匪押送背夫得意洋洋地來到馬流槽隘口時,許先下手為強,開槍打死毛匪1人,毛及余匪只顧逃命,所有不利之財全被許匪劫獲。敢在老虎嘴裡拔牙者大有人在。
渾袍哥胡躍明60多人(槍)在吉星臨境內的涼葉溝搶劫峨眉運往漢源的白布200多背,號稱“白布幫”,打算從官斗山經皇木山、巨北峰、倒牽牛溝至洪雅的一條山路把所搶之物運到雅安後銷贓,此事被峨邊桃花匪首王紹清知道後,王帶12個弟兄,持槍並隨帶一隻軍用小號分散隱藏在官斗山竹林中,當胡的60人(槍)和搶來的“白布幫”全部進入伏擊圈後,王匪一聲“兄弟們上”的口令,頓時號手嘟(峨邊方言“吹”的意思)起衝鋒號,槍聲四起,一時間號聲、槍聲響徹山谷,把胡匪完全搞懵了,不知對方到底多少人馬,於是,丟下七八具死傷和200多人的運輸隊只顧奔命,200多背布匹全部落入王匪之手。胡匪吃虧後,聚集200多人(槍)前來報復,峨邊的國大代表、省參議員葛成之出面干預後此事大事化小。儘管社會黑暗,匪患猖獗,但也有“久走黑路必撞鬼”之時。
官斗山發生過一件端公治土匪的奇聞。據說,端公叫劉元志,本領高強,會黑眼法和定根法。他為人去邪治病時都是腳穿赤紅的鏵口,頸戴七八斤重的鐵鏈,口含一根燒紅的耙釘,頭頂一口鐵鍋,手舞足蹈,邊打鑼邊念咒語,專治歪門邪道。有一天,他出門為人治病路過官斗山時遇一幫土匪正在對行人搶劫,他大吼一聲“住手”,土匪頓時被鎮住了,回頭一看只有一人,於是兩個土匪上前威脅,叫他不要管得寬,劉端公斬釘截鐵地說:大路不平旁人鏟,光天化日你們竟敢圖財害命,我怎能不管。一土匪見話不投機便飛身一腳,劉端公閃身反給一擊鐵帚功將土匪打翻在地,另一土匪又上時同樣下場。這時正在行劫的6個土匪一齊圍了上來,見狀,劉端公不慌不忙地說,大家暫時不要動手,坐下來燒一桿煙有話慢慢說。聽了劉端公的勸,土匪們的衝動暫緩了下來,劉端公連忙把煙走起,並挨個點燃後請求坐下,待土匪們都坐下後,劉端公心生意念施了一個 “定根法”,然後對土匪們說:“你們就在這裡燒煙,我就不陪你們了”,說完,站起身把遭搶的幾個商販一齊喊走了。見商販和已到手的貨物被端公帶走,土匪個個心急火燎,想追,可是怎么也站不起來,欲喊,聲音喊啞了也無人搭救,結果把坐地周圍的竹子、草根都拔光了也無濟於事。劉端公帶起那被搶的四五個商販走了約七八里路才碰上幾個挑子客,便托他們給土匪帶話:請你們給官斗山那幾個燒煙的人說,他們可以起來走了,告訴他們以後不要再做傷天害理的事了。說來也怪,幾個挑子客原話轉達後,幾個土匪一下就站起來了,不僅沒有搶他們,反而還跪下磕頭感謝,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敢搶人了。至此,官斗山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生棒客(峨邊人稱土匪為棒客)搶人的事,古道沿線還流傳著“土匪遇端公,一身不輕鬆”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