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嵬城西夏遺址(省嵬城)

省嵬城西夏遺址

省嵬城一般指本詞條

西夏時期設定17個監軍司,守衛全國安全。其中北地中軍司地理位置經專家考證,即省嵬城西夏遺址。負責保衛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北部安全,前期為防禦契丹,後期主要防備蒙古

省嵬城遺址位於寧夏石嘴山惠農區廟台鄉境內,現存城址略呈方形,城牆為黃土夯實,殘牆高2~4米、基寬13米。北牆長588米、南牆長587米、東牆長593米、西牆長590米。目前發現南面城牆開一城門,城門只有一個門道,寬約4、長13米。門洞兩側鋪一層不甚規整的長條石作為基礎,其上有四個圓形石柱礎。門道中有一石門檻,用較規整的條石做成,高出地面0.3米。石門檻兩側各有一個石門枕,上有溝槽,似安門框的地方,溝槽北面有一半圓形的孔,為承門樞的軸孔。

2016年08月23日,新聞報導《8人盜掘西夏古城遺址錢幣一萬餘枚 主犯獲刑10年》,再度引人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省嵬城西夏遺址
  • 建築年代:1024年(西夏早期)宋天聖二年
  • 地址:石嘴山市惠農區廟台鄉省悟村
  • 平面形狀:正方形
  • 夯土層厚度:7-12CM
  • 出土文物:玉壺春瓶、西夏瓷人頭等
  • 考古日期:20世紀60年代
  • 資料文獻:《考古》1981年1期
  •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
  • 名單編號:7-0487-1-487(省嵬城址)
  • 軍事地位:西夏北地中軍司
規模,省嵬城興衰,結構,景觀,考古工作,地理位置懸疑,歷史,最新動態,相關文學:,相關文獻記載,事件,

規模

牆有一座城門,城門僅有一個門道,長13米,厚約4米。門洞兩側鋪有一層長條石,其上有四個圓形石柱礎。門道中有一石門檻,高出地面0.3米,石門檻兩側各有一個石門枕,上面有安門框的溝槽。遺址最高處是一座4米多高的烽火台南。
據文獻記載,這裡曾發生過大地震,整個城池陷入地下,只有一老一少在外打水,才倖免遇難。風霜雨露的洗禮,城牆變得矮短,並且斷斷續續。東牆已面目全非,被人剷平,建造了房屋和院落,南北牆保存較完整。人們就地取材,把幾段城牆改造成了磚窯!雖磚窯已被廢棄,但一塊塊紅磚換來了省嵬城一處處抹不去的傷痕……城牆現已是千瘡百孔,破敗不堪。城內還有渠溝的痕跡,可見遺址曾被開發為農田。
1965年,寧夏博物館在此挖掘出唐、宋、西夏等朝錢幣、古陶瓷器及鐵器,已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經過國家文物局認定,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的是,這裡還出土一具瓷製禿髮人頭,由於李元昊早在公元1033年下令禿髮,所以這件更顯得文物彌足珍貴。考古人員還發現,除南城門遺址發現少量的磚、瓦等建築材料外,遺址中未見磚瓦,表明城內居民的住房絕大部分為土屋。
夕陽西下,高遠的天穹,雲煙流動,飄飄渺渺,撲朔迷離。城內,一片空曠,塔台林立,宛若星辰。西望,賀蘭山體,橫空出世,疊綿連亘,巍然屹立。在夕陽餘暉的襯映下,古城依然顯的蒼涼,厚重,而寂靜又為古城平添了幾分神秘。

省嵬城興衰

省嵬城是公元1024年修建的。根據《西夏書事》載:“公元1227年(宋理宗寶慶三年)6月……大地震,宮室多壞,王城夜哭……”這次地震既然“宮室多壞,”可以說對省嵬城是有影響的。根據《明史.五行志》載:“1627年2月16日到3月8日(明僖宗天啟七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寧夏各衛、營、屯、堡自正月己巳至二月己亥,凡百餘震,大如雷,小如鼓如風,城垣、邊牆(即今長城)、墩台悉圮。”這次將近一個月的地震已經使“城垣,邊牆、墩台悉圮”,應該說對省嵬城有極大的破壞。根據《寧夏府志》載:“公元1739年1月30日(清乾隆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時)……寧夏地震,由北向南,地如奮躍,土皆墳起,平羅北新渠、寶豐二縣多斷裂,三縣城垣、堤壩、屋舍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餘人。“據有關資料稱,這次八級大地震的危害性極大,使紅果子長城山坡段兩處“錯位”,肯定地說,對省嵬城的破壞也是極大的。省嵬城的歷史是滄桑的,但也是燦爛的。它涵蓋著一代梟雄李元昊的宏圖偉業,但也留給人們一段王權興哀更替的史鑑。

結構

省嵬城,位於石嘴山市惠農區廟台鄉省嵬村,是全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嵬城呈正方形,建築面積為36萬平方米。南門有一瓮城,城四周有護城河,寬6米,深1米左右。城東牆被當地農民建成住宅區。西城牆、北城牆較為完整。頹殘的城牆基寬13米,最高為4.7米,最低1米.城牆為黃土夯築面成,夯層20厘米至30厘米不等.根據現城牆遺址來判斷,只有東、南兩道門,西、北沒有門的痕跡。城內西北角,即距西城牆300米、距北城牆200米,有一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地方,堆集的青磚、瓦礫、陶片很多。根據西夏的律令,老百姓居住土屋,官吏居住鋪有磚瓦的屋子的規定,這個地方應有兩種可能,一是官府所在地或官吏的住宅,一是廟宇所在地。

景觀

省嵬城遺址是一座氣勢宏大的古城遺址 這裡還有寬闊的城區,平坦的地面,高大的城牆。城牆最高處尚有6米左右且基本保持連續。歷經上千年風雨洗禮尚有如此面貌,實屬不易。

考古工作

省嵬城的軍事價值、建築藝術價值,是研究西夏國這段特殊歷史文化的一項很重要的資料。
省嵬城是自治區唯一的一座西夏城池。1965年和1966年進行過兩次試掘工作。在這兩次試掘工作共開探溝330多平方米,並對南城門進行了清理,發掘出一個石門道的填土中,發現大量的木炭和燒結塊。發現在填土中的遣物中,貨幣最多,有唐開元通寶,宋元豐通寶等57枚。
兩次發掘,除錢幣外,還有罐、瓶、碟、碗等。這些瓷器均為西夏時燒制的。有一件彌足珍貴的人頭像,該像呈禿髮,除頭頂施褐色釉外,面部均施白色釉。因為在宋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元昊向境內党項部族人民下達了“禿髮今。”元昊自認為祖宗為鮮卑拓跋之後,鮮卑人有過禿髮的風俗,為了懷念祖先,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即剃光頭頂,穿耳戴環飾。出土的文物還有銅製透空飾牌一件,呈亞字形,正面有紋,背面有紐,長6厘米。該件文物當時認為是一件飾牌或令牌。但現在有的學者認為是“景教”的象徵物。關於透空飾牌的兒子寧令哥就信奉道教。關於透空飾牌的歸屬,現在正在研究中。出土的還有弩、機牙、鐵斧、刀、釘等文物。

地理位置懸疑

在歷史的慢慢長河中,省嵬城的地理位置也出現了不同的答案。
關於省嵬城,史書記載不多,據《明.一統志》、《朔方誌》記載:“省嵬城河東廢城,未詳其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志書記載為“省嵬城河東廢城”。今天看來省嵬城在黃河西,而不在黃河東,這是什麼原因使其地理位置改變了呢?
省嵬城的地理位置與黃河改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歷史變遷,它蘊涵著滄桑悲壯,但又是豐富多彩的。據《辭海》稱:“黃河在歷史上改道有26次。”進入寧夏的黃河段,直到現在亦不例外地進行著改道。如,2003年陶樂段因河水猛烈沖刷良田、道路,上千人防洪護岸。這是地球生物鐘的客觀進程,也是物候、氣像、地質、地理運動的綜合反映。
根據《石嘴山市文物志》載:“《中國歷史地理圖集》(中華地圖文學社出版,1974年版)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36至37頁的(西夏)境圖上,明確標出,省嵬城的地理位置在黃河故道東、黃河水道西。這段黃河改道時間,當在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之間。如果黃河改道在公元1540年前,那么在該年編篡的《嘉靖寧夏新志》,就不會在該志的卷一上寫“省嵬城,河東廢城”,在卷首的地圖上把省嵬城的位置標在河東了。在《中國歷史的地圖集》第七冊的“明時期圖組編例”第二條說:“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地區基本上以公元1852年(萬曆十年)的行政區為準”。當時寧夏屬陝西布政使司寧夏鎮。在該冊圖集的第54至55頁《陝西》境圖上的黃河,已經改道為今天水道的樣子了。大概由於這種原因加上其他原因,清道光年間編纂的《平羅紀略》載:“據《寧夏府志》雲,‘省嵬城,在黃河東岸,今屬套地’;又雲‘省嵬城,在省嵬山下,疑今寶豐(今平羅縣寶豐鎮)廢縣地也’。這顯

歷史

然對省嵬城在“黃河東岸”的說法,提出了疑議。相對,對《寧夏府志》因襲傳承的記載,給予了間接的否定
立國達190年的西夏政權,曾與北宋、南宋、遼、金政權長期對峙,在歷史上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明。由於戰火頻仍、世事變遷、政權更迭,保存至今的西夏建築遺蹟寥若晨星。因而,任何一處西夏遺蹟都被學術界所珍視。省嵬城遺址作為寧夏唯一尚存的西夏城址,在2001年7月1日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新動態

關於省嵬城址修繕工程立項的意見
辦保函〔2015〕868號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局:
你局《關於申請省嵬城址修繕工程立項的請示》(寧文物發〔2014〕117號)收悉。經研究,我局意見如下:
一、所報工程立項報告擬採取的技術路線適用性分析不足,且省嵬城址尚未完成保護規劃編制,我局暫不同意省嵬城址修繕工程立項。
二、請你局指導地方人民政府,委託有資質的規劃編制單位聯合專業考古研究單位,在做好前期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抓緊編制省嵬城址保護規劃,統籌考慮保護、管理、修繕等工作。
三、在省嵬城址保護規劃編制完成並獲批前,若省嵬城址本體確存在安全隱患,急需開展搶險加固的,請你局指導地方人民政府委託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單獨編制保護工程立項報告,並按程式報批。
四、請你局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切實加強省嵬城址的保護和管理,做好日常巡查和看護,確保文物安全。
國家文物局
2015年06月11日
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央政府入口網站  2013年05月03日 13時50分  來源:文物局網站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計1943處)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總計47處)。
《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的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既要注重有效保護、夯實基礎,又要注意合理利用、發揮效益,在保護利用中實現傳承發展,認真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努力開創文物工作新局面,為推進文化遺產強國、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文 宣)

相關文學:

1 魚澤灘頭嘶獵馬,省嵬城畔看黃河。
朔風萬里入衣多,嘹嚦寒空一雁過。
魚澤灘頭嘶獵馬,省嵬城畔看黃河。
香醪欲醉茱萸節,壯志還為出塞歌。
騁望因高雲外盡,鄉關回首愧煙蘿。
  
①這首詩選自《萬曆固原州志》。此詩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長城關時所作。②嘹嚦:形容雁聲響亮而曼長。《宣統固原州志》、《民國固原縣誌》作“嘹嘹”。③省嵬城:西夏城名。據《朔方道志》載:“省嵬山,在郡(指寧夏城)東北一百四十里黃河東岸,舊有省嵬城,橫枕河濱,為防禦要地,今屬套地內。”省嵬城在今寧夏石嘴山。
2 [賀蘭山雜誌2015第三期]省嵬城:一把殘刀(外二首)
省嵬城,一座西夏的屏障
一座被仇恨遺忘的城
我在殘垣斷壁上
撿到一把銹跡斑斑的彎刀
這把刀打下了一片江山
演繹了一段如酒的往事
當年,在刀的揮舞下
點燃了一座城的激情
一隻塤吹開女人的心扉
城頭盪起炊煙的歌謠
牛群、馬隊、羊族在此安家
而後這把刀沒有了血的滋潤
連歲月也從此塵封
明長城:歷史在這裡蜿蜒
你以牆的形式挺立於西風
我依稀聽到斷斷續續
夯築生命起源的聲音
夯瓷了時間和皇權
更夯瓷了父母妻兒顧盼的目光
我仿佛看到了大殿里的眉飛色舞
烽火台的狼煙,把文明與野蠻
順著蜿蜒的土牆一直指向遠方
廢墟在此,殘存的城垛
在西風中欲言又止
哨馬營:康熙牽馬路過
我試圖打開那一天的秘密
帶著肅穆,高舉著目光
他在哨馬營的最高處
眺望披滿霞光的紫禁城
在一塊農田邊,嗅著稻花之香
油菜花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留宿過的小村莊
歲月的風雲幾經流散
但我堅信歷史的長河不會幹涸
某一天,他會牽馬來到河邊(作者曉園)
【稿件來源】石嘴山市文聯

相關文獻記載

《西夏書事》記載: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德明作省嵬城於定州”,以控馭蕃族,禁止興州。
《明一統志》載:省嵬城在河東,河東廢城也。
《嘉靖寧夏新志》載:“省嵬城,河東廢城也,未詳其始。”
《寧夏府志》載:“嵬城遺址在省嵬山下,西南去府(今銀川市)東北一百四十里,逾黃河。”

事件

2016年08月23日,《法制日報》記者從石嘴山市惠農區人民法院了解到,近日,惠農區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宣判,團伙主犯周凱、李楠犯盜掘古文化遺址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並各處罰金;古城遺址看護人陸廣才犯盜掘古文化遺址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並處罰金8000元;其他團伙成員被判犯盜掘古文化遺址罪,判處有期徒刑和緩刑。目前該判決已生效。
西夏古城遺址被3次盜掘
經法院審理查明,被告人周凱、李楠、吳琦、季強合夥經營一家蔬菜公司。2014年的一天,周凱、李楠、吳琦聊天時聊到古錢幣,周凱、李楠說起曾聽居住在石嘴山市惠農區廟台鄉的親戚說過,有人在省嵬城址附近撿到過古錢幣。吳琦經營古玩店,提出金屬探測器可以探測到地下埋藏的古錢幣,3人便相約共同出資購買金屬探測器到省嵬城址尋寶、探測古錢幣,吳琦從網上購買了金屬探測器。
2014年8月的一天,吳琦開車拉著周凱、李楠,攜帶金屬探測器、鐵鍬、編織袋從銀川市到石嘴山市惠農區廟台鄉省嵬城址進行探測。探測過程中,被古城遺址看護人陸廣才看到,其上前詢問了幾句,並未阻止周凱、李楠、吳琦的探測行為就離開了。周凱、李楠、吳琦在探測出響聲的地點進行挖掘,但沒有挖掘到值錢的文物。
他們的行為引起附近村民常某、楊某的注意,常某二人遂上前挖掘,並挖掘出古錢幣。這時,正在省嵬城址附近放羊的農民陸某,聽到常某喊挖到古錢幣的聲音後參與挖掘,周凱、李楠和吳琦亦折回參與挖掘。當晚,幾人將挖掘的古錢幣拉至陸廣才家,分成3份進行分贓,周凱、李楠、吳琦將古錢幣拉回銀川,後吳琦通過網上將古錢幣出售。
2015年5月21日,嘗到甜頭的周凱等3人再次來到省嵬城址進行探測,邊探測邊做標記,做好標記後經陸廣才指點在陸廣才家等待天黑後挖掘。當晚23時許,周凱、李楠、吳琦輪換著在標註的地點挖掘,陸廣才提供手電照明並在現場觀看。
5月22日晚,周凱、李楠等人開著廂式貨車又來到省嵬城址,在5月21日挖掘的地點繼續挖掘,陸廣才提供手電照明並在現場觀看,還用電動車搬運挖出的古錢幣。村民常某、陸某一同參與了挖掘。
400多公斤古錢幣賣白菜價
經法院審理查明,經過3次盜掘,周凱等3人收穫頗豐。隨後,吳琦以每斤110元的價格,將2015年5月21日、22日晚在古城遺址盜取的古錢幣400餘公斤出售給張某,所得贓款人民幣80800元。在2015年5月21日、22日的兩次盜掘中,陸廣才得款6000元,陸某和常桂某得款13000元。案發後,吳琦將非法所得人民幣80800元,被告人陸廣才、陸某將非法所得人民幣19000元交至石嘴山市公安局惠農分局,被盜古錢幣被追回。2014年8月盜掘的古錢幣因吳琦已從網際網路上銷售,未追回。
經寧夏文物局鑑定,涉案古錢幣總重量495.526公斤,約109016枚,可辨識的古錢幣有43427枚。這些古錢幣中宋代錢幣占96%,余則為漢、唐、西夏、金、清代錢幣和日本銅錢幣,約占4%,均為真品,無仿品混入。從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而言,均屬一般文物。
遺址被盜掘暴露看護短板
據《西夏書事》記載,省嵬城是宋天聖二年(1024年)李德明所築,是西夏構建在平原上“以御諸番”的城池,域內遺蹟豐富,對於了解西夏城市建設和社會生活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核定省嵬城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9月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寧政發(2014)82號《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自治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的通知》,確定石嘴山市惠農區廟台鄉省悟行政村五組省嵬城遺址的保護範圍為“牆體外四周各擴50米為界,面積為490000平方米”。省嵬城址立有兩塊石碑: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嵬城西夏遺址”,石嘴山市人民政府於2001年7月1日立;另一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嵬城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年3月5日公布,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14年9月立。
自1999年至今,文物管理單位聘請被告人陸廣才為省嵬城址看管人,並給發一定的工資。陸廣才雖未參與事前預謀,但在看見周凱、李楠、吳琦盜掘古錢幣時,不僅不履行看管人的職責,還指點各被告人在夜間實施盜掘,積極參與了2015年5月21日和22日的盜掘,為盜掘現場提供手電照明、提供電動車拉運盜掘的古錢幣,主動協商分配盜掘的古錢幣。事後,周凱等人答應給陸廣才1萬元現金,因沒帶現金就寫了一張1萬元的欠條。
值得一提的是,省嵬城雖然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除立一塊石碑外,無任何保護措施和管理制度。正如被告人李楠的辯護人辯稱,被盜掘地址的四周並未圈圍,且還有其他村民挖掘。
據被告人李楠供述:“我們3人從城牆西面的荒灘進入省嵬城址內部,我和吳琦就開始用金屬探測器探寶。走到城牆東面靠近村莊的時候,金屬探測器發出了嗡嗡嗡的聲音,我們3人開始用鐵鍬挖古城遺址裡面的鹽鹼沙土,挖了約三十公分深,看到有古錢幣和土銹在一塊,我們就把銹有古錢幣的大土塊挖了出來。”
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人周凱、李楠、吳琦預謀到省嵬城址探測古錢幣,到省嵬城址後,白天探測、晚上實施盜掘行為,並盜取文物。被告人陸廣才等人得知周凱、李楠、吳琦在探測、盜掘古錢幣後,積極參與實施盜掘行為,並分得盜取的文物或者現金。各被告人的行為符合盜掘古文化遺址罪的構成要件,構成盜掘古文化遺址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