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果草,中藥名。為紫草科植物盾果草Thyrocarpus sampsonii Hance的全草。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癰腫,疔瘡,咽喉疼痛,泄瀉,痢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盾果草
- 別稱:盾形草、野生地、貓條幹、黑骨風、鋪牆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紫草科
- 屬:盾果草屬
- 種:盾果草
- 採收時間:4-6月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
癰腫,疔瘡,咽喉疼痛,泄瀉,痢疾。
相關配伍
1、治疔瘡癤腫:鮮盾果草30g,水煎服,每日1劑,藥渣外敷患部。或用鮮全草搗爛外敷患部。(《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菌痢,腸炎:盾果草15g。每日2次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 煎湯,9-15g,鮮品30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
採集加工
4-6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莖1條至數條,直立或斜升,高20-45厘米,常自下部分枝,有開展的長硬毛和短糙毛。基生葉叢生,有短柄,匙形,長3.5-19厘米,寬1-5厘米,全緣或有疏細鋸齒,兩面都有具基盤的長硬毛和短糙毛;莖生葉較小,無柄,狹長圓形或倒披針形。花序長7-20厘米;苞片狹卵形至披針形,花生苞腋或腋外;花梗長1.5-3毫米;花萼長約3毫米,裂片狹橢圓形,背面和邊緣有開展的長硬毛,腹面稍有短伏毛;花冠淡藍色或白色,顯著比萼長,筒部比檐部短2.5倍,檐部直徑5-6毫米,裂片近圓形,開展,喉部附屬物線形,長約0.7毫米,肥厚,有乳頭突起,先端微缺;雄蕊5,著生花冠筒中部,花絲長約0.3毫米,花葯卵狀長圓形,長約0.5毫米。小堅果4,長約2毫米,黑褐色,碗狀突起的外層邊緣色較淡,齒長約為碗高的一半,伸直,先端不膨大,內層碗狀突起不向里收縮。花果期5-7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或石礫堆、灌叢中。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莖較細,1至數條,圓柱形,長10-30cm,表面枯綠色,具灰白色糙毛,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基生葉叢生,皺縮捲曲,濕潤展開後,匙形,具柄,長3.5-19cm,寬1-5cm,枯綠色或深綠色,兩面均具灰白色粗毛,莖生葉較小,無柄。葉片稍厚。有時可見藍或紫色小花。或有兩層碗狀突起的小堅果,基頂部外層有直立的齒輪,內層緊貼邊緣。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消腫。主治癰癤疔瘡,菌痢,腸炎。”
2、《湖南藥物志》:“利咽,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