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杵,漢語詞語,拼音是xiāng chǔ,釋義是舂穀時發出的號子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杵
- 拼音:xiāng chǔ
- 注音:ㄒㄧㄤ ㄔㄨˇ
- 釋義:舂穀時發出的號子聲
解釋,出處,
解釋
舂穀時發出的號子聲。
出處
《禮記·檀弓上》:“鄰有喪,舂不相。”
《史記·商君列傳》:“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裴駰集解引鄭玄曰:“相謂送杵聲,以聲音自勸也。”
《宋書·符瑞志下》:“臣不量卑懵,竊慕擊壤有作,相杵成謳。”
相杵,漢語詞語,拼音是xiāng chǔ,釋義是舂穀時發出的號子聲。
歌名“相杵”中的“杵”是指碓臼的“杵”的意思,“相”是指送杵聲,是兩個人以上的人圍繞著碓臼,邊唱歌邊舂米的意思。舂米歌是為了使呼吸一致而唱的一種勞動謠,是以4句構成的非聯詩。再少的糧食也得舂米後先給父母做飯...
杵以梧。——《禮記·雜記》(6) 又如:杵聲(築城填土的杵槌聲);杵木(築土的木槌)(7) 古代的一種棒形兵器。形如杵 [pestle-like weapon]詞性變化 ◎ 杵 chǔ 〈動〉(1) 搗,砸 [pestle]傲童不謳歌,舂築者不相杵。—...
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