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1050畝,其中人均耕地3.71畝;有林地812畝。
200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18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4.65萬元,占總收入的85.3%;畜牧業收入17.48萬元,占總收入的9.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7頭,肉牛1頭);漁業收入0.44萬元,占總收入的0.2%;林業收入0.68萬元,占總收入的0.4%;;其他收入5.91萬元,占總收入的3.3%,
工資性收入2.04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406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3.28%),在省內務工4人,在省外務工1人。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39.2畝。
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9.63萬元,有固定資產1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8.4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並定期以張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開展村務財務公開。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50畝(其中:田970畝,地80畝),人均耕地3.71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812畝,水面面積237畝、養殖面積31畝;草地無;荒山荒地294畝,其他面積871.09畝。有水等資源。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2戶,共鄉村人口287人,其中男性138人,女性149人。其中農業人口287人,勞動力180人。
該村以傣、漢族為主(是傣、漢族混居地),其中傣族274人,漢族13人。
到2010年底,參加
農村養老保險8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6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100%;享受低保人數69人,五保戶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縣醫院,距離村委會衛生室1公里,距離縣醫院6公里。
該村沒有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62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
全村有60戶通自來水。有6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0戶,擁有有線電視19(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3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3戶(分別占總數的108%和67%)。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5公里。
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41輛,機車54輛。裝有太陽能農戶17戶。有沼氣池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7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7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29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仕明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二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5公里,距離中學7.5公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縣醫院,距離村委會衛生室1公里,距離縣醫院6公里。
該村沒有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60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仕明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二中學。
該村距離國小校2.5公里,距離中學7.5公里。
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6人,其中小學生40人,中學生6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
2010年種植業、養殖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8.8萬元,占
農村經濟總收入84.8%。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香料煙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務、財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
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39.2畝。
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3.46萬元,有固定資產1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3.3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無公廁,無拉圾堆放地,無路燈,缺乏資金。
該村發展思路及重點是: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如:
洋芋66畝、香料煙30畝、甘蔗190畝、豬150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