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相州鎮位於諸城市北部,東北部與高密市以濰河為界,北部與安丘市以渠河相隔,西、南分別與石橋子鎮、舜王街道相接,東南與昌城鎮隔濰河為鄰。
鎮駐地相州,距市區中心15公里,境內206國道縱穿南北,省道膠王路橫貫東西,南距新沂鐵路、青萊高速公路9公里,正在規劃建設的濱諸鐵路、濰日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鎮域南北最長20.7公里,東西最寬15.8公里,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9萬畝。共有12個社區,71個自然村,9652戶、69228人。
人文歷史
相州鎮建置於明初,村臨濰水,因濰水改道無常,村人備受遷徙漂泊之苦,宛如水中泊船,故名“象舟”,後演變為相州。清初,諸城縣下設八鄉里社,即鄉下有社,相州屬城陽鄉;爾後廢鄉社設練坊,置相州練,領67村;1929年改行七區制,相州屬第二區,境內轄10鄉;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成立,設相州區;1958年設相州鄉,同年改為相州人民公社;1984年建立相州鎮,時轄61個自然村。
1989年3月撤銷曹家泊鄉,將其所轄32個村併入相州鎮。
1994年9月,北部的前宋崗、丁家沙浯等11個村劃歸當時設立的郭家屯鎮。
2007年5月,撤銷郭家屯鎮,將其所轄29個村劃歸相州鎮。
2007年9月前涼台、徐家莊等8個村劃歸峽山庫區管轄。相州歷代人才輩出,文化繁榮。歷史上的相州不僅有乾隆皇帝親賜一品全恤御葬林,有志、公、德、貞、孝的九座牌坊,出過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王統照、山東省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王翔千、著名作家王願堅等都是相州人。曾有人作詩讚相州:“相州街美名揚,公德貞孝九座坊,石人石馬石獅子,皇帝親賜南御葬,唐槐宋柏永記載,千年松果托太陽,沿街店鋪好大集,方圓百里一學堂。”
2007年5月,撤銷郭家屯鎮,其轄區併入相州鎮。調整後,相州鎮轄相州一村、相州二村、相州三村、相州四村、相州五村、相州六村、相州七村、西南樓、道明、王富莊、高直、小梧村、上曹村、中曹村、後曹村、料疃、窪里、前塔橋、胡蘭、後塔橋、山南頭、馬家屯、殷家嶺、孫田子、高戈莊、南王莊、徐洞、東城陽、中城陽、西城陽、會吉林、三槐坡、何家溝、良山屯、西王莊、曹家泊、新河崖、辛莊子、學究、東霞崗、西霞崗、北王莊、封家莊、宋家泊、前蓮池、後蓮池、茂莊、沙河套、大古縣、小古縣、郭家屯、王交、北營、張家嶺、南雙廟、大雙廟、東雙廟、南戈莊、北戈莊、李家莊、侯家嶺、新村、前涼台、後涼台、徐家莊、南張洛、尚家莊、逄家嶺、秦家河崖、馬家埠、丁家沙窩、南營、韓富莊、興和、封家嶺、趙家寨、前宋崗、後宋崗、業家屯79個行政村。
2007年10月,濰坊市成立峽山水庫生態管理區,將相州鎮北部8個村劃歸峽山水庫管理局管轄,行政區劃隸屬不變。2009年5月11日,經省政府批准,濰坊市坊子區諸城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將諸城市相州鎮的尚家莊、南張洛、後涼台、前涼台、逄家嶺、北戈莊、徐家莊、新村等8個村劃歸坊子區太保莊鎮管轄。
自然地理
相州鎮位於諸城市境北部。共有12個社區,71個自然村。總面積120平方公里。鎮政府駐相州。
自然資源豐富,相州鎮耕地面積10.9萬畝;水資源總量1.23億立方米,淡水面積1.35萬畝;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20餘種,總儲量300萬噸以上,其中
沸石岩、
明礬石、
金紅石儲量豐富,且為山東所獨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無霜期184天,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2℃,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宜人。
鄉鎮特色
恐龍文化特色鮮明,是全國甚至是世界上罕見的
恐龍化石寶庫,境內埋藏有非常豐富的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種屬繁多,門類複雜,其中有小巧的鸚鵡嘴龍、兇猛的
霸王龍、高大的
鴨嘴龍、笨重的
蜥腳龍、
原角龍和獸腳類恐龍蛋等。目前發現了近二十處恐龍化石點,以境內西南部的“龍骨澗”最為有名。
1964年至1968年,先後在此進行了10次挖掘,共采化石50餘噸,至少包括10個鴨嘴龍個體。
現已在
北京、
天津、濟南和諸城等地裝架起四具恐龍化石骨架,其中位於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內的“巨大諸城龍”,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
恐龍化石: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
腐爛而消失,骨骼及牙齒等硬體組織沉沒在泥沙中,處於隔氧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蹟,如腳印、恐龍蛋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鬆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變得更為堅硬,這一過程被稱為“石化過程”。隨著上面沉積物的不斷增厚,遺體越埋越深,最終變成了化石。而周圍的沉積物也變成了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蹟(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經濟發展
相州鎮先後榮獲“山東省最具投資潛力十佳鄉鎮”、“濰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濰坊市依法行政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13年,全鎮可實現財政總收入6096萬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760元,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04.4億元,利稅9.4億元。
一、堅持規劃引領,科學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圍繞市委加快構建“1313”新型城鎮化體系建設要求,聘請濟南城鄉規劃設計院進行勘查論證,修訂完善了鎮域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生態景觀規劃,研究確定了“一核兩帶三園五區”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工作思路:
一核:就是高標準建設鎮駐地這一核心區,規劃了鎮為民服務中心、文化教育區、中心居住區、商貿服務區、濰河生態休閒區和橡塑產業園區六大功能區域,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兩帶:就是圍繞生態美鎮和工業強鎮,高標準打造濰河生態產業帶和鎮內206國道工業經濟隆起帶。
三園:就是圍繞推進項目集聚、產業集群,規劃建設了橡塑產業園、華寶食品產業園和郭家屯新型材料產業園。
五區:就是圍繞培育特色產業社區,重點規劃建設了濰河生態觀光農業示範區、出口蔬菜種植區、優質黃煙生產區、標準化養殖示範區和千億斤糧食項目區五大農業園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圍繞推進這一體系,一是強化駐地改造,共清理違章建築54戶,完成鎮區拆遷103畝,開工建設了錦祥花園二期工程,福潤花園已完成規劃選址;二是推進濰河生態產業帶建設,加強沿河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發展觀光農業,實現文化休閒、旅遊觀光、生態養生的融合互動;三是強化基礎設施配套,濱河左路北延工程10月份開工建設,鎮北環路建設已完成路基。
二、堅持產業支撐,大力發展鎮域經濟。按照“產城一體、以產興城、鎮園結合”的工作思路,實現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的良性互動、融合發展。一是實施園區帶動戰略,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堅持項目帶動、產業支撐、園區推進,加大載體和平台建設,積極謀劃入園項目,2013年新開工了恆信基車輛部件、晨光電力鐵塔、華寶熟食深加工、迪凱工業裝備製造、華寶良種繁育基地、嘉德成套設備製造和佳味食品等7個投資過億元的重點項目。全鎮規模以上企業共完成銷售收入104.4億元,利稅9.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7%和15.6%。二是依託優勢資源,促進現代服務業提質擴量。依託人文、區位、產業等優勢,以物流、商貿、金融為重點,做活現代服務業。目前全鎮已有現代物流企業9家,個體業戶3300戶,銀行機構3家、農民資金互助組織1家,金融網點遍布全鎮12個社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力地支撐了產業發展,促進了人流、物流集聚,增加了城鎮人氣和活力。三是突出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社區特色產業。堅持“一社區一特色,多社區一產業”,高標準規劃建設12個特色產業園區,著力培育生態黃煙、出口蔬菜、標準化養殖、觀光農業和高產糧食等五大農業示範園區。發展濰坊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家,華寶食品、相府果子正在爭創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全鎮新增合作社17家,各類合作社總數達到155家,新註冊家庭農場30家。加快“三品一標”品牌認證,全鎮已註冊“莊術本”、“劉墉”、“鑫鮮”和“相府果子”等農產品商標8個。
三、堅持民生優先,提升全鎮民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堅持財政投入、企業贊助和社會捐助相結合,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農村標準化學校教學樓7棟,其中曹家泊國小教學樓室內裝修已完成,徐洞惠發國小教學樓已完成主體框架。鎮初級中學、相州國小通過規範改造提升,成功迎接了國家教育部關於“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的驗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金額560萬元,參保率達到100%。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率達到100%。
四、堅持黨的建設和社會建設,為鎮域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強化“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理念,按照市委“343”比例要求,打破界限、拓寬視野,選優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嚴格執行工作日中午禁酒令,推行“一線工作法”,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進“平安相州”建設,狠抓安全環保,深入開展“386”行動,實現全鎮經濟社會事業和諧穩定發展。
歷史名人
王統照:王統照(1897~1957)現代作家、詩人。字劍三,曾化名王恂如,筆名韋佩、容廬、盧生、劍先、健先、提西、鴻蒙、息廬、默堅、靄騫等。山東諸城相州鎮相州一村人。他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和教授中國文學史。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
奠基者之一,一生著作甚多。
他還是一位優秀的
社會活動家。1946年至1950年擔任
山東大學教授。出版了詩集《鵲華小集》、論文隨筆集《爐邊文談》、6卷本《王統照文集》等。王統照為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等。1957年11月29日,病逝於
濟南。中共山東省委送了輓聯:“文藝老戰士,黨的好朋友。”
為了紀念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在先生逝世的第三十個年頭(1987年),一座高70厘米的王統照半身銅像,建立在
青島海洋大學圖書館大樓左側的草坪上。這正是當年先生在山大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