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夜

唐朝的王灣《秋夜寓值即事懷贈蕭令公裴侍郎兼通簡南省諸友人》詩:“金省方秋作,瑤軒直夜憑。”

唐權德輿《病中寓直代書題寄》詩:“寂寞聞宮漏,那堪直夜心。”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直夜
  •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 解釋:正當夜晚
  • 詞性:名詞
基本信息,典故,

基本信息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典故

《漢書項籍傳》則云:“於是羽遂上馬,戲下騎從者八百餘人,夜直潰圍南出馳。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羽。羽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
項羽劉邦的各路人馬追擊到垓下,雙方相遇,項羽只能就地轉入防禦。隨後兩軍展開了大會戰。會戰的結果是項羽軍戰敗。於是劉邦的幾十萬大軍把項羽的不到十萬人馬重重包圍在垓下一帶。
隨後就是眾所周知的四面楚歌了。項羽認為局勢難以逆轉,因此決定帶領少數親隨騎兵突圍。由此出現了“直夜潰圍”。
對於這個“直夜潰圍”,一些學者發生了兩點誤解,需要在此分析闡明。
一、直夜潰圍行動是強力突圍,而不是偷過包圍圈
有學者認為項羽垓下出發時有八百餘騎兵,等到渡過了淮河後只有一百餘騎兵了,由此認為:這些項羽最精銳、最親信的騎兵,如果僅僅從安徽靈璧的垓下跑到淮河就失散了七百騎兵,不太可能,只有當這段路程很長時,才會出現大部分騎兵跑丟現象。由此認為垓下可能在河南鹿邑。
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考慮到項羽是帶領八百騎兵強力突破劉邦的重重包圍,才到達淮河邊的。要知道包圍項羽的劉邦大軍,僅僅韓信所部就有三十萬之眾,而劉邦所部此前一直在與項羽直接對抗,其人馬至少在十數萬,如果再加上彭越軍團數萬、劉賈二萬、黥布軍團數萬,以及原項羽的大司馬周殷所部,則劉邦的軍隊足足有五十萬之眾。因此對於垓下的包圍,必然是即嚴密又不止一層。同時,垓下的南面,是項羽逃跑的最可能方向,也必然是劉邦軍重點布防的地區,項羽八百騎兵怎么可能偷偷地溜出包圍圈呢?
史書中,對於這次突圍行動,使用的是“潰圍”,所謂“潰”,也就是“衝破”之意,即衝破包圍圈,顯然是必然要經過激烈戰鬥才能衝破如此嚴密的包圍的。
例如,就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就記載: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這段話里也有“潰圍”,就是項羽打算要作的三件事之一:突破包圍、斬將、奪取敵人的戰旗。而漢軍也是圍之數重的情況。
因此,項羽的八百騎兵跑過淮河只剩下一百餘騎,並不是半路上跑丟的,而是在拚死突圍的激戰中陣亡的。突圍之後,項羽率部不敢停留,一直向南跑,直到渡過了淮河,才鬆了一口氣清點人數,竟然損失了七百騎兵。
項羽騎兵的突擊能力,按說是沒有能擋得住他們的,這一點,後來在東城面對數千漢軍精銳騎兵時,項羽已經給出了證明。但是項羽在潰圍時,還是選擇了夜裡行動,其一是利於隱藏自己的行蹤,其二就應當是漢軍的包圍圈很嚴密,白天突圍很艱難,這才選擇夜間突圍。
這讓我們想起了三國時期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後,在馬鞍山也是選擇夜間突圍,才衝破了陸遜的重重包圍逃回益州,可知夜間突圍乃是敗軍經常使用的招數。
二、項羽率騎兵突圍後,漢軍為何到天明才察覺?
這個問題其實學者們也有一種誤解,以為項羽是偷偷溜過包圍圈的,並以此為證據。實際上,項羽騎兵大隊強力突圍,根本不可能一點動靜沒有,漢軍也不會到了天明才察覺有人突圍了。
項羽被包圍的有八萬多人,漢軍在黑夜裡是不能確定突圍出去的這一小隊人馬到底是什麼人,比如說,很可能是項羽聲東擊西的策略,以這支隊伍吸引漢軍快速騎兵軍團去追擊,自己再隨後從其他方向突圍,這樣就不會有漢軍精銳騎兵來追擊了。
韓信也是久經戰陣之人,在沒有判定清楚突圍之人情況的前提下,是不會派出其最精銳的騎兵軍團:灌嬰的。或許是到了天明之後,在突圍作戰中陣亡的項羽騎兵,才被確認是項羽的直屬部隊,由此判定突圍出去的應當是項羽本人,這才派出灌嬰騎兵軍團展開追擊。
因此,項羽當夜潰圍而出時,漢軍並不是沒有察覺,而是發生了激戰。漢軍只是不能確定潰圍而出的是不是項羽本人,才沒有立即派精銳騎兵去追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