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心理學

盲人心理學

盲人心理學是指研究盲人的認識和活動特點及其規律,探討在喪失視覺的條件下使其心理活動獲得適當補償的途徑的缺陷心理學分支。一些以聽覺或觸覺代替視覺的盲人閱讀器、盲人的手語等都可幫助盲聾人的言語和思維進一步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盲人心理學
  • 外文名:Psychology of the blind
  • 拼音:mangrenxinlixue
  • 類型:心理學
盲人心理學,基本信息,認定條件,外在特徵,失明表現,補償功能,盲教重要性,

盲人心理學

基本信息

研究盲人的認識和活動特點及其規律,探討在喪失視覺的條件下使其心理活動獲得適當補償的途徑的缺陷心理學分支。20世紀初才有研究盲人心理的專著問世。其後,對盲幼兒、盲童、成年盲人以及後天失明者的心理特點和補償過程,逐漸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認定條件

一般認為,矯正視力低於0.05,即不能數清處於3米以外的手指者被視作盲人。
根據視力損傷的程度,盲人又可分為全盲(無光感)、生活盲(有光感到0.02)、生產盲(0.02~0.05)。
視力高於0.05,但低於0.3的視力障礙則稱為低視力。
在中國,成年人中先天失明者占少數,而後天因沙眼、青光眼、白內障、外傷等造成失明的占多數。在學齡盲童中,後天失明的比例正在下降,但先天失明者的比例卻相對地增加。

外在特徵

失明表現

失明影響幼兒心理的正常發展的主要表現是:
①由於盲童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只是聽覺和觸覺,故其知覺範圍狹窄,對事物可認知的特徵減少,其感知速度也顯得緩慢,感性經驗貧乏以及概念不夠完整和準確;
②由於與人們交往的需要,其口頭語言發展較快,但由於感性知識受到局限和形象知識缺乏,常使辭彙與事物的表象脫節;
③由於定向困難,動作不能協調並受到限制,因而身體發育常落後於同齡兒童。

補償功能

但出於生活的需要,盲童在其生長、發展中必然會產生補償過程,並形成一定的補償功能。例如,其記憶發展得較好;在各種活動中更多地利用視覺以外的、未受損傷的感受器;各感受器在複雜協同活動中的相互關係發生了變化,產生了功能的替代和調整;在定向活動中,聲音所具有的信號意義對盲人來說更為豐富;盲人因視覺方面的缺陷而使其觸覺得以充分發展,並能通過肌肉感覺來判斷物體的形狀、大小、質量與比例關係等;盲人的嗅覺和味覺也在補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盲教重要性

盲幼兒的早期親職教育對其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專門學校施以特殊教育能減弱或部分消除失明所帶來的不利心理影響。很多學者曾致力於研究盲人的障礙感覺,但各有不同的解釋。失明的時間和程度對盲人的心理發展有重要影響。5歲後失明的盲童保存有視覺表象;成人失明後視覺表象仍會相當豐富,他們可充分套用過去的知識來形成新的表象,再造新的形象;既盲又聾的人同時喪失了視覺和聽覺,其心理發展有其特殊的途徑,即更要充分利用觸覺、嗅覺和味覺來認識世界。一些以聽覺或觸覺代替視覺的盲人閱讀器、盲人的手語等都可幫助盲聾人的言語和思維進一步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